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十字-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德国人。
  这一点就连埃及首相马希尔都始料不及,他原以为埃及还能有机会在风暴中“严守”中立的,但既然国王都签了字,他也只能被逼无奈地在条款上副署。
  面对马希尔的抱怨,胖子国王也不懊恼,只讲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英国人短期内回不来了,德国人却要在这里呆很久,他们充其量只比英国人好一点,如果我们不爽快表态,你以为他们会有很好的忍耐力?不会换个人上来?想杀我的乱民和叛党一直都不少,德国人随便找个理由就能下手,再换个人就不这么做了?我可没那么天真。这种事就像人生,既然不能抗拒,那就尽情享受吧。”
  一席话说得马希尔无言以对。
  在这样的顺水推舟之下,德埃双方协定迅速达成。其实埃及政府从中还是狠狠赚了一笔的,大量的英国产业没收之后又趁机发卖给了国内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有权人士,只有个别倒霉人物在斗争中失败被当作“叛国贼”给处理了,埃及政府原本债台高筑的局面立即缓解了不少,连带公债的交易价格和埃及国内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上去了不少——至少现在局面是安定了,埃及在这样的风暴中居然没遭到太多损失,简直就是真主保佑。
  大资产阶级对一切很满意,不但因为他们如愿以偿地控制了很多原本一直被英国人把持,他们不能涉猎的产业和地块,还因为他们手中积压多时的棉花终于找到了销路——全部由政府以发行公债的方式购买了。棉花是埃及最大宗的出产物资,德国和一干轴心国曾经是埃及棉花非常重要的买家,而英国因为有更便宜的印度棉花和美棉供应,埃及棉花并不是急需。
  战争开始后,应英国的要求,埃及棉花逐渐断绝了卖给轴心国的渠道,但多出来的份额英国方面只象征性地采购一些,埃及政府和大资产阶级一再要求英国包销,英国只愿意出美棉的价格——那价格指数还不到埃及棉花的70%,利益受损的商人们如何肯干。一来二去之后居然积压了42万吨棉花,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现在,不但积压的棉花立即有了市场,连后续的生产也提前预定了,凯塞林告诉这些资本家,尽快放开生产农产品,德国全包了。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埃及通过发行公债收购棉花,然后再与德国进行军火交易——双方互相对出售价格打8折。埃及一贯使用英国武器,建立独立国防军后为与原有武器配套,依然准备采用英国装备,这使德军在亚历山大港和开罗城的缴获立即就有了市场,除部分紧缺装备(如谢尔曼坦克、卡车、吉普车等)被德军收走自用之后,凯塞林表示其余都可向埃及出售,价格根据英国向埃及出售的价格打9折后再打8折。
  埃及人对德国的开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甚至还窃喜占了点便宜,少壮派军人则对国王慷慨大方同意扩军并充实装备的举动大为拥护,在英国人掌权时他们可是摸不到坦克边的,更别说高级军官的位置,德国人吃相比英国人好看多了,至少他们不会强行安插军官进来控制军队,就连顾问和教官也只每个营安排了一个,随着埃及军队吹气球一般地扩军到5个师之后,连带法鲁克一世的威信也提升了一点。
  凯塞林非常清楚,英国历年出售给埃及的军火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高,就算是这样打折其价格还是虚高,而棉花打完折之后却只比市场公允价贵了一点点,德方其实才捞到了足够的便宜,更何况这些军火根本就是无本买卖换来的,等于德国白得42万吨棉花。当然,棉纺工业这样低级的产业德国国内目前老早清空了,这些棉花不外乎是去法国、意大利和西欧一些国家转一圈后变成服装再回流德国,但对于解决这些国家的失业问题很有帮助——社会安定下来之后,欧洲联盟才会更具有吸引力。
  凯塞林还特意留意了埃及自由军官的表现,资格更老的穆罕默德…纳吉布担任了埃及第5师的师长,年纪轻轻的纳赛尔、萨达特分别当上了营长和连长,虽然职务上看并不起眼,但他知道,这却是英雄崭露头角的机会——隆美尔当初不过也就是一个营长。
  根据德埃双方秘密达成的协定,在埃及加入轴心并对英美宣布作战后,将配合德军进军苏丹——凯塞林承诺他们只在非洲范围内作战,其余战事不要他们插手,预定配合参战的就有埃及第3、4、5三个师,根据苏丹北部划给埃及的约定,双方准备在合适时机正式宣布。
  安顿完埃及的事情后,凯塞林又马不停蹄地往巴格达去。
  埃及统治阶级在面对英国人时,虽然竭力做出一副样子咬牙切齿痛恨的样子来,但总归还有一点扭扭捏捏和惧怕心里,但伊拉克方面显然就没有这个顾虑,一年多前伊拉克曾经与英国人好好打过一仗,虽然输了,但在德国驱逐英国势力时,基本是举国一片欢腾,哪有什么藕断丝连的想法。而拉希德本人有逃亡德意的经历并与德意军队并肩作战的经历,因此对待英国人更是毫不手软——埃及的英国人是被礼送出境的,伊拉克的英国人全被拉希德关进了监狱与战俘营,所有亲英派也被血洗一空——一如当初他失败之后,亲英派清洗亲德派一样。
  但令凯塞林头疼的是,伊拉克人的求战欲望显然更强烈了些。拉希德代表的伊拉克政府不但允诺把所有油田和设施都交给德国,甚至还大方地表示伊拉克境内任何地块,只要德国看上,都可以立即开发,期限100年,伊拉克只收一半产出或者折价——哪怕德国人用装备或工业设备冲抵也行,但伊拉克有个不大不小的要求:如果科威特不能并入伊拉克,那至少要从沙特这里弄一点地盘下来。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不但火速通过了对英、美宣战的声明,还主动递交了加入轴心的申请——这时候双方连后续重大条件都还没有完全谈妥呢。
  为了让这件事看上去合情合理,拉希德不但发动伊拉克媒体大造舆论攻势,甚至连现成理由都给凯塞林准备好了:
  第一,沙特国王抱英美大腿抱得最紧,境内有大量美国美孚公司的产业与勘探区块,在德国已席卷中东的形势下,还扭扭捏捏端着架子不肯靠过来,用拉希德的话说,要好好让他们清醒一下;
  第二,伊拉克和沙特存在边界纠纷,双方存在争端,英国人一直偏袒沙特人,他希望德方主持公道;
  第三,沙特原本是多个国家构成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又名伊本?沙特)从敌对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举夺去最高权力并吞并了周边国家,用他的话说——得国不正。
  伊拉克人严格说来没在有关问题上撒谎,游牧民族头脑中根本没有国土界限的约束,现在所有的国境线都是英国人随手画的,这当中肯定免不了有“问题”,因此伊拉克不止与沙特有纠纷,与叙利亚、科威特、波斯都有,但拉希德很聪明,他知道叙利亚、科威特现在都是德国的既定战果,从德国人口中夺食并不理想,波斯虽然还没拿下,但波斯人号称是高原上的雅利安人——德国国内可是非常看重种族的,唯独沙特,既不听话又近在咫尺,他就准备对沙特下手。
  当然,靠目前的伊拉克军队是打不过沙特军队的,必须要有德国支持,而要获取支持免不了先要孝敬德国,这一点他认为完全是必要的——给德国不过是经济利益,一旦他能够为伊拉克开疆拓土,他就是伊拉克人的民族英雄。
  他在德国待过,在德国政界有不少朋友,对德国政治与经济也足够了解,光那些巨大的煤制油工程就可以看出德国在石油上有多饥渴,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用优渥的条件打动凯塞林和他背后的元首。
  当他听说德国人有意在伊拉克建设石油管道时,他的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他觉得自己离成功很近了。





第83章 交易(4)
  对伊拉克人提出的希望和条件,凯塞林很想直接说不,但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答应尽快把有关照会发送给元首,请他最后定夺。而拉希德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德国供应原油,一方面又在国内大量征集油料与食品,为非洲军提供紧急补给,而且还出动工兵和建筑部队为德军修筑前线机场,那股热火朝天的劲头用隆美尔的话说“超过意大利人5倍!”
  拉希德的野心很大,但也恰如其分地用优渥条件锁定了德国——他相信,德国人是不可能不动心的。
  1、协助德国承担伊拉克境内石油管道建设;
  2、伊拉克境内所有原油产量除满足自身需要外,全部按市场价的8折供应给德国或德国指定的国家,德国以军火、装备、工业技术等偿付;
  3、武装伊拉克军队并聘请德国教官和顾问,协助德军在中东地区作战。
  这前面几条还是一开始就沟通好的条件,关于与沙特的领土纠纷,伊拉克给了3条提议;
  第一,德国协助伊拉克取得不少于10万且与伊拉克现有领土相接壤的土地;
  第二,该区域为特殊经济区域,由伊拉克拥有主权,并全权租借于德国,德国可驻军并进行殖民,伊拉克仅派遣部分政府官员履行民事管理;
  第三,租借地内一切矿产允许德国开发,前50年利益由德国全占,从第51年开始,德国按每年2%递增向伊拉克移交相应产出。
  这些条件看上去比租借地和势力范围还要苛刻,但不要忘了这并不是从伊拉克本土上分化出来的,而是直接从沙特身上割取,更何况,允许德国开矿并占有资源的前提必然让德国拿比较好的地块补偿给伊拉克——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在另一方面,凯塞林也与沙特人进行了沟通,也不知道沙特人的脑子是坏了还是怎么,在领土四面被包围,德军大兵压阵的情况下,虽然向德国表达了“合作”善意,释放了意大利人当初在东非溃败时越过红海逃到沙特阿拉伯的800多名意大利人和25名德国海员,但这种态度在凯塞林看来相当敷衍,别说与伊拉克人的巴结程度比不上,甚至比埃及当局的态度还要糟糕。不但一再声明“严守”中立,不加入轴心集团,甚至连境内美孚石油公司的有关财产和开发区块都不愿意移交给德国,只同意给德方免费发放3个勘探区域。
  站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立场,他选择这样的答复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阿拉曼战役前,他已在多个场合宣布德国人是不可能赢的,必须与英国人、美国人站在一起,同时又授予了美孚公司巨大的开采权并收了钱,因此他现在改口,不见得能获得德国的“谅解”,反而可能失去英美的支持,他不像拉希德本来就是亲德的政治家,他一贯是亲英派,这立场没法动摇。
  对他决定做出判断的第二个因素是,虽然轴心现在印度洋很强势,但他认为日本联合舰队不可能一直呆在印度洋,德意的海军力量比起英美还是虚弱些,因此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一旦英美腾出手来反攻,他认为德国根本顶不住。对美国工业力量的雄厚实力,他有一种本能的畏惧。
  最后一点是因为他完成沙特统一也不过10多年,原先各地势力依然蠢蠢欲动,如果他露出胆怯或害怕,一定会被人群起而攻击,哪怕是为了安定内部也只能暂时做出这番表示。他在拼一个赌局:在德国解决波斯和中东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