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十字-第8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恢复英、法、荷在加勒比海的统治?不是德国认为他们可怜而同情他们,而是需要他们站在德国一方与美国对抗,如果德国帮英、法、荷恢复旧有势力范围而置自身与最亲密的战友意大利的利益于不顾,将来如何服众?
  虽然美国同意用南美利益和经济利益来补偿德意,但南美除圭亚那外,现在基本或即将落入德国掌控,美国承认与否都不会改变现实,至于那区区几百亿美元,霍夫曼也没放在眼里——德国不是日本,还没穷到见几百亿美元就挪不动脚的份上,光是已初见雏形的石油马克将来就是德国金融霸权的一部分,岂是区区几百亿美元就可以收买的?
  这里出现一个悖论:美国愿意花几百亿收买德国,却不愿意花同样钱收买日本,结果前者看不上,后者看得上却拿不到。
  在探明杜勒斯来意后,霍夫曼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这基本是美国新政府的原则立场,除非战场形势有大变动,否则美国政府口径不会变;
  其二,美国政府有充分底气,能给予这份底气的,不外乎“曼哈顿计划”或船台上疯狂建造的埃塞克斯级,也可能兼而有之——这一点霍夫曼猜得不错。
  这两个结论是杜威和杜勒斯深入商议并反复酝酿和讨论后的底线,但有一点是霍夫曼没料到的:美国政府尤其是高层因为平民“赎买”行动,已在心里上做好了暂时“丢失”夏威夷群岛的准备,认为这个失败不会导致政府垮台,反而会激起民众更大、更强烈的反弹,更有利于持久作战。
  霍夫曼和堀悌吉毕竟不是上帝,谁也算不到美国人究竟心里怎么想,大家只能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预判到的“事实”来完成决策,而没法根据完整客观现实来决策,没有人敢冒这种险,
  杜勒斯强势求和的举动与里宾特洛甫添油加醋的汇报最终促使霍夫曼下定决心:一定要打掉美国人的心里依仗!
  不得不说杜勒斯的举动其实起了反效果,但站在美国立场,他这种表现完全可以理解:倘若杜勒斯代表美方一味低调求和,势必被轴心认为软弱可欺而提出更多、更苛刻的要求,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太示弱。
  这种做法与基于“现实”的决策一样,是大国政治的悲剧逻辑——敌对双方都把对方的行动逻辑想得更坏、更针对自己。
  这让霍夫曼确信,美国还没有完全放弃打赢的希望,这是他断然不能容忍的,反复斟酌之下,他最终启动了旨在破坏“曼哈顿计划”的反计划——末日审判!
  伴随着柴油机特有的轰鸣声,奥托·斯科尓兹内仍然毫无倦意,对着一张纸写写画画,不断完善“末日审判”计划。
  与当初搭乘潜艇去英国相比,这次乘坐Xxiii级潜艇的宽敞程度简直有天壤之别,别说是独立据说,就是你想泡浴缸都能想办法办到。按说36人一艘潜艇就可全部容纳,但考虑路途遥远,为保证队员们更好休息,霍夫曼授意海军调集并改造了两艘运输潜艇——在万不得已时,1艘也能搭载全部人员。挂上校军衔、拥有黄金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斯科尓兹内拥有一个宽敞舱室,不仅摆得下一张不小的桌子,甚至还有容纳4个人一起开会商议的沙发。他打算利用这段旅途,尽可能将整体方案进一步细化。
  “末日审判”计划透露着几分诡异,因为最主要、最直接参与讨论的居然是元首本人——霍夫曼不但在访问大不列颠、爱尔兰、冰岛、丹麦期间一直和斯科尓兹内商量有关行动方案,甚至在更为重要的公投开始后也依然沉浸在方案讨论之中。
  这让斯科尓兹内感到十分诧异,他有时候甚至忍不住想规劝“元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来,这种特种作战具体细节不该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操心的”,可每次话到嘴边,看着元首担忧、凝重又似乎有点焦虑的表情,这种话自然而然就压了下去。
  在这件事上,霍夫曼当然有说不出口的苦衷。
  要论世界上谁最了解“曼哈顿计划”,自然非他莫属,他不但知道整个计划的来龙去脉和大致细节,还去实地考察过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州橡树岭工厂,不过他去参观已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所有二战期间建造的设施均不复存在,大体只有后世建筑和精心保留下来的遗址给参观者看。
  他当初抱着浓厚的兴趣了解有关细节,从没想过某一天居然要派人去摧毁这个地方,对细节了解越多,就越知道不容易,这也是霍夫曼以元首之尊投入项目的原因所在。





第2章  最危险的男人(2)
  可怜的霍夫曼用了好几个星期时间去回忆自己掌握的细节,然后又让帝国保安总局千方百计去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假托秘密间谍,把一大堆情报交给了奥托·斯科尓兹内,并在启动行动计划前,召开了秘密会议,准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这是我们能搜集到的全部资料……情报显示,美国人也在执行类似的超级炸弹计划,速度可能比我们还快一点点。”包括鲍曼在内的所有人都露出惊骇神色,但当霍夫曼举出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等著名科学家名字时,所有人都沉默了,德国手里大概只有一个半科学家可与之匹敌,一个是海森堡,另半个是海森堡的老师玻尔——因为丹麦的事,玻尔不想为德国效力,不过盖世太保盯得很紧,他不可能再逃亡去美国,于是事态就这么僵持下来。
  “我们的行动能得到这位超级间谍的帮助么?”
  霍夫曼叹了口气,露出悲伤的神色:“这是他发出的最后一份情报,然后就和英国那位为我们工作的先生一样,最后殉国了。”
  所有人都露出理解的表情:能送出这份“情报”,显而易见能量极大,暴露可能性也极大,说不定使用了一次就暴露了。
  “我们本来往美国派遣过一批谍报人员,不过后来一直联系不上……”
  “别提他们了,他们都叛变了。”霍夫曼怒气冲冲地说。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这么说来,美国反谍的力量可不弱——实际上霍夫曼知道这批第三帝国最早的特工根本不是被抓获的,而是主动叛逃的,当然,考虑到卡纳里斯对情报体系的破坏,说不定是他有意布置的人马也说不定。
  对破坏行动,他深知其中风险,因为这两个地点都在美国内陆,距海岸线都有几百甚至有上千公里之遥,还有几万美军警卫力量,远比当初天雷行动需要摧毁的超级机密更远、更困难,所以他一直没动这方面的脑筋,只想尽快把苏尔计划(即最初所述的阿波罗计划,因北欧神话太阳女神名苏尔,故将德国超级炸弹项目改成苏尔计划)尽快完成。
  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米尔希、海森堡等人向他汇报德国超级炸弹很难在6月份之前完成时,他着急起来了:历史上美国7月份就完成了原子弹装配与实验,现在美国处于严峻的战略劣势,他相信对手只会加速而不会延缓,这样美国原子弹成功就会提前——虽不知道会提前多久,但提前1…2个月想来是有可能的。
  虽然美国哪怕拥有原子弹也不可能摧毁德国的核能力,但如果对手利令智昏地给本方来上1…2颗,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特别是马岛和亚速尔这两个关键枢纽现已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很担心美国会对那里下手,投掷在那完美符合美国的军事学说:能打击关键节点的轴心力量同时又不会造成难以控制的后果——有利于加速美德妥协。
  这不是美国误判形势,而是因为美国人自己对原子弹的威力也认识不清:2万吨tnt当量只是小事,可怕的是后续伴随而来的核辐射,如果投放在亚速尔上就意味着这个岛屿失去居住价值,然后德国就会完全失去对中大西洋的掌控,这是对霍夫曼部署的整体战略格局难以容忍的破坏,所以他必须破坏曼哈顿计划,哪怕能将其推迟几个月也好。
  本来众人对派遣突击队渗透进去搞破坏还有一定乐观期望,但听情报介绍说外围有数万警卫力量时,所有人都摇头,哪怕斯科尓兹内等人各个都是德意志超人,几十个VS几万也是不可能获胜的任务,鲍曼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哪怕组成奥托敢死队,我们也几乎完不成这种任务!”
  这也是霍夫曼一直犹豫的地方:他不想白白让斯科尓兹内去送死,原子弹虽然重要,但目前并不是决定性的,可如果美国政府将希望和重心都寄托在原子弹上且不顾一切要拖延战争结束日期,霍夫曼便只能铤而走险——用少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多数人的保存。
  当然,还有选择是现在根据美国方案实现和平,可这种论调在内部是通不过的,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事件刺激,就像堀悌吉苦心求和却一直找不到合适契机一样:不是本方不满意就是对方不满意,最终是推动事态一步步恶化,要在美国找一个张伯伦何其难,起码杜勒斯不会是张伯伦。
  好在一路上霍夫曼都有空,再加上安保需要,斯科尓兹内与元首形影不离,两人可坐下来慢慢研究这个方案。
  最开始斯科尓兹内以为行动目标是要去摧毁实验室并干掉这些科学家,但霍夫曼说不必,虽然人才是美国原子弹计划的根本,但现在美国基本已完成理论研究并形成了系统方案,杀掉1…2个重点科学家无济于事,而要全部干掉研究人员并毁掉实验室是不可能的。霍夫曼关注重点是橡树岭同位素生产工厂——为了实施绝密的核武器制造计划,美国在橡树岭全力实施移民、搬迁、建设和科研工作,仅用约一年半时间在荒谷便聚居了7。5万人,成为田纳西州第五大城市。
  橡树岭一共建有三座核设施:代号为“Y—12”的设施主要用于分离铀235;代号为“K—25”的设施则通过超大规模设备以更为经济的方法分离铀235;代号为“X—10”的设施为石墨原子反应堆。在很长时间内,工作人员与外界完全隔离,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最终目的。毁掉或部分破坏这个工厂就能大大延缓美国的同位素分离与能力,能够延缓美国原子弹的原料生产进度——历史上美国是从1944年3月才正式开始执行同位素分离,到1945年3月进入最后的高潮阶段,现在动手正来得及。
  “不必考虑杀人?”
  “不需要,炸掉这个工厂设施就好了。”
  “这样的话,行动似乎就简单一些。”
  对斯科尓兹内的自信,霍夫曼感到愕然:“你有什么好办法?”
  “我觉得还是和天雷行动一样,突击队负责混进去指示方向,然后派飞机轰炸。”
  “可橡树岭在美国内陆,离南边海岸线至少有650公里,距东南方向海岸线至少有750公里,哪怕航母舰载机从港口出发,都很难不被发现。”
  “夜间空袭,或者,用火箭?”
  “不瞒你说,远程火箭真有,但舰载发射还不成熟,数量也不多。”
  “还有一个多月呢,我相信会有足够多的装备,不管成熟与否,都要试试看。”斯科尓兹内出发时的信心比霍夫曼坚定得多,“我相信我国科学家的本事——他们是全世界最好的!再说远程火箭不是要投入试验么,就让橡树岭成为第一批实验目的地吧!”
  告别时,霍夫曼亲自为突击队送行,斯科尓兹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