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帝王-第5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前双方在朝中势力几乎旗鼓相当,可柳玄远的存在,不禁打破双方格局平衡,更让这场文官之争,牵扯到武将身上。

    所以,这次评选何人为燕**中翘楚,兵马大元帅时,两派又发生争端。

    然而,大燕军队多招募与流民,或招降各国俘虏,真正隶属燕国旧地的将领极少,单单苍岩山八将中,唯有赵鸿儒乃燕国旧人,其余之人,皆各诸侯国逃难的难民。

    加之,不管冯异,李霖,拓跋羽,令狐藏等人皆来自异国,所以,不管文季师,或柳玄远,均想扶持赵鸿儒成为军中翘楚。

    况且,赵鸿儒多年来战功,不亚于张羽,侯铭封,冯石虎等人,稍稍活动,有资格成为燕军中翘楚。

    这种地域团体利益之争,林枫并不清楚,至少对方把问题送到他面前时,依然有点不了解实情。

    听过双方推选将领后,仅仅淡淡的问道:“大家各有推荐人选,想必有自己推荐理由,大家不妨直说。”

    六部之中,除了户部尚书余泽琼不参与派系之争外,余下之人,皆有涉及。

    当前燕国本土将领示弱,礼部尚书李孟昶首先站出来道:“启奏皇上,兵马大元帅乃最高军职,总领军政,掌征伐,必须选择德才兼备,能文能武之人,赵鸿儒将军乃军中少有文武兼备的将领,乃不二人选!”

    说起来,除了李霖,冯异两人,赵鸿儒确实为军中文武兼备的将领,这一点,不管侯铭封,张羽,冯石虎,都非常羡慕。

    林枫闻言,来不及言语,楚夫晏站出来道:“皇上,李大人言语太过片面,将军主战,赵将军虽文武兼备,然而,战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非行事果断之人,有将相之才之人,难以堪当大任,再者,燕军多为骑兵,赵将军统领步兵,若任兵马大元帅,恐怕军中不服,皇上三思!”

    “平定北方,需要大量骑兵,然战事转移南方,骑兵将极少能发挥出优势,步兵自会占据上风,赵将军担任兵马元帅,反而显得皇上重视南方,待将来训练出步兵,更能彰显皇上远见。”李孟昶毫不犹豫反击。

    “李大人,当年皇上求贤若渴,颁布求贤令,召集诸侯国士子,武人进入燕国,大家齐心协力,才造就燕国今日盛世,当今,军中将领来自各诸侯国,为报答皇上知遇之恩,在战场拼命杀敌,为燕国打下铁桶江山,享受封赏,乃理所应当之事,你提出朝堂将来训练步兵,而忽视骑兵战功,是不是有卸磨杀驴之嫌,所谓皇上富有远见,实则会把皇上推向不仁不义之地,葬送燕国大好局势。”楚夫晏卷起朝服衣袖,气势汹汹,一副拼命态势,语气刚毅,却含有几分悲哀。

    尽管文季师,司徒等人尚未表态,然而,李孟昶与楚夫晏两人言语态度,依然让林枫嗅到不同以往的味道。

    自古封赏,就包含许多利益瓜葛,李楚两人争吵,争夺利益,无可厚非,然而,李孟昶语言中,提出求贤令,卸磨杀驴等字眼,使得林枫联想到其他事情。

    至于赵鸿儒,与侯铭封,张羽,冯石虎,林枫心中自有杆称。

    他很清楚,四人皆为苍岩山旧将,全是随着燕国崛起而成长的将领,对燕国攻城掠地有重大贡献。而且战功卓著,军事指挥能力出众。

    抛开侯铭封与自己关系,军功成为决定何人为兵马大元帅的主要因素。

    苍岩山练兵后,张羽横扫晋西时,冯石虎驻守壶关,赵鸿儒,侯铭封,在南方夺取邙山平原,后来同时参与对戎族反击之战。

    接下来,张羽,侯铭封深入草原,张羽在南面重创塔拉,致使东胡分裂,侯铭封在北方,横扫东胡各部落,甚至与林枫夺取浑河三郡。

    之后,全部参与晋国之战,张羽侯铭封阻击王纶玥军团,赵鸿儒,冯石虎攻陷了晋南大部分地区,又有平定了晋东北辰钺自立。

    梁国之战,又同时重创冯异军团,攻占马武军团。

    赵国之战,张羽,侯铭封对抗李牧军团,冯石虎赵鸿儒横扫各郡。

    塞外之战,侯铭封与赵鸿儒,更是表现出色,纵然后来五大军团联合夹击塞外骑兵,两人先前率军在云霞山驻守,功不可没。

    若不详细推算,四人军功几乎旗鼓相当,然而,从当时对燕国贡献而言,依旧不相上下,最重要分水岭,变成歼灭草原各部落之战。

    侯铭封与赵鸿儒苦守云霞山,重创塞外联军,单凭此战军功而言,侯铭封稍稍胜出一筹,不但多次主动重创联军,相反,多次配合赵鸿儒,阻击攻山的联军,确保云霞山无碍。

    扫了眼在坐几人,林枫问道:“究竟怎么回事?为何问题集中在赵鸿儒身上,封赏之事与求贤令又有什么干系?”

第646章派系之争下() 
闻言,林枫隐隐察觉众臣子之间发生矛盾,忍不住警惕起来。

    君臣不和,朝政难行,群臣不和,庶政不平。

    他常年在外征战,朝中政务全交由六部臣子处理,若发生臣子不和的事情,将对严重影响政令通达,朝政处理,乃至影响国家军政。

    况且求贤令,招募诸侯国人才的政令尚未解除,朝堂重臣发生内斗,消息传出,诸侯国士子武人,岂会继续涌入燕国,为燕国献计出力。

    势必会大大影响燕国形象,继续吸引人才,怕得不到预料的好处。

    此刻,群臣争执不休,林枫出言询问,众臣瞬时闭口不言,沉默起来。

    林枫何等精明,众臣沉默不语,他越发意识到事情有猫腻。

    顿时一怒,手掌狠狠拍在案台,猛地起身,暴跳如雷,喝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你们莫不是准备欺君罔上,架空朕的皇权不成?”

    一声巨响,传遍暖阁之中,案台上茶杯内茶水也飞溅出来,林枫面色狰狞,站在高台上,双眼虎视眈眈盯着诸臣,一副咄咄逼人态势。

    天子动怒,群臣受惊,面色惊悚,急忙起身,纷纷俯身跪地,连连呼声道:“皇上饶命,皇上饶命!”

    君臣心中,林枫素有傲气,性格霸道,对待群臣却平易近人,任人唯贤,极少在群臣面前大动肝火。

    “饶命,饶命,朕要知道事情真相,取你们性命有何鸟用?”林枫大怒,对这群人失望之极,亏他把朝政交给他们,相信他们。

    若非今日之事,他尚不清楚朝中群臣,早非当年披荆斩棘,共度难关时,大家齐心协力。

    而今群臣之间出现裂痕,若不快速抚平,任其发展下去,把朝政继续交给他们,燕国不发生祸乱才怪!

    狠狠扫了眼地面求饶的官员,林枫利剑般目光集中在司徒身上,喝道:“司徒,究竟怎么回事?”

    司徒倒吸口冷气抬起头,扭头战战兢兢盯着文季师,神情不悦的道:“皇上,微臣建议,此事由文大人细说?”

    事情由燕国本土文臣挑起,文季师作为文臣领袖,司徒希望文季师有勇气承担此事,把事情前因后果讲出来,趁着事情尚未发展到失控局面,提早亡羊补牢,挽回局面,

    毕竟,事情严重性,司徒作为吏部尚书,岂会不清楚。

    此刻,皇帝震怒,他希望通过皇上之手,把这件事情完美解决,不然事情若失去控制,将会对燕国带来非常严重危害。

    文季师狠狠的瞪眼司徒,吞了口唾沫,面色恶寒,不清楚该怎么向林枫道明。

    他清楚林枫痛恨什么,当年世家大族企图把持朝政,接过被连根拔起,血流成河,朝堂世家大族子弟,除了少数有才华者,余下之人,全部被清除。

    而今,朝中形成派系,触及皇帝逆鳞,他真怕道明事实后,朝中大臣受到牵连,怕又会酿成流血事件。

    若不说,怕又会遭皇上震怒,不把他贬斥,也会发配边疆!

    想了想,文季师觉得有必要把事情告诉皇上,虽说他是燕国文臣首领,却极少参与朝中派系之争,与司徒关系没有彻底僵化。

    轻轻咳嗽两声,起身拱手道:“皇上,不管李大人,楚大人,推举或反对赵鸿儒将军为帅,皆为本土文臣与诸侯国文臣矛盾,此事,因柳将军参与派系之争,延续军中,所以。。。所以。。。”

    闻言,了解事情前因后果,林枫面色却变得狰狞不悦起来,目光在文季师,司徒等人身上扫来扫去。

    利箭似得目光,散发出森寒恶气,有几分杀人气味。

    暖阁内,气氛变得异常诡异,众人谁也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招惹林枫引来祸患。

    面对林枫犀利眼神,一个个冷汗津津,许久,林枫呼口气,示意诸臣坐下,问道:“谁是事情始作俑者?”

    派系之争,表面看能够平衡朝中势力,皇上容易掌控,实则,容易引起朝纲混乱,政令不通。

    若矛盾继续扩大,极有可能伤害国本,朝堂自上而下形成更大派系。会演变成更严重的宗派斗争,导致社会各种矛盾趋于尖锐化,深了燕国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燕国这场派系之争,林枫透过事情表面,大概看清本质,所谓两派之争,实则乃世家官僚与底层出身官僚之争,他们之间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还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态度不同。

    一句话,世家门阀力量渗透到燕国,渗透到朝堂,影响燕国施政者。

    好在司徒主政,更掌管燕国司法,门阀力量不曾取得上风,不然,燕国之大,怕又要出现几个门阀世家了。

    滤清事情缘由,林枫意识到事情不单单找出始作俑者这么简单,要彻底消除门阀世家力量,唯有把段,温,韩等,这些诸侯国依旧存在的门阀全部清除,没有了老牌世家渗透,朝堂颁布限制世家门阀的法令,这类事情才会从根源上彻底解除。

    此刻,文季师,司徒等人落座,暗暗松口气,均不言不语,林枫所询问的始作俑者,至今大家也不清楚事情究竟由谁先引起。

    派系之争,乃小事演化而来,当初什么事情,何人生事,率先拉帮结派,若要获悉,必须详查,毕竟,派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这时作为百官之首,皇上亲自拍案的辅政大臣,司徒站起来,道:“皇上,不管在做诸位大臣心中怎么想,微臣建议,必须严控世家力量侵蚀燕国,不然,皇上先前努力,朝中新郑所带来的效果,将会渐渐被腐蚀,付之东流。

    皇上争霸图强,一统诸侯的野心,也会被搁浅!”

    “司徒大人,世家力量过大,确实会影响燕国发展,然而在燕国争夺天下时,必须吸收世家力量,司徒大人不要忘了,世家门阀,不单单具备强大财力,更具备强大人才储备及人脉,若皇上吸收世家力量,大燕国力势必会再次蒸蒸日上。”对于司徒希望整治世家豪族的建议,作为燕国仅存两大世家家主之一,柳乘风起身直言反驳,

    “柳大人此言差矣,若当初燕国没有试行新政,颁布军功制,科举制,提拔寒门士子,燕国确实需要世家豪族帮助,然科举制颁布以来,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更做到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不但大为扩宽了燕国选拻人材渠道,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士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