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第5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721章 0028,无价之宝(下)() 
虽然秦昭王这人有点儿抠门,但他们这次还真冤枉他了。他的确很想要那块和氏璧,但是派人通知赵王要谈生意的主意不是他想出来的。

    赵王是什么人秦昭王心里清楚,所以他在看赵王有何反应。本来这事儿就没有对错,不管赵王如何选择都可以说是对也是错。

    有人帮赵王分析,若不同意做这笔买卖,秦昭王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对赵国发兵。若同意这桩买卖,秦昭王会不会来一手空手套白狼。若真是如此,赵国还不被其余五国给笑话死。

    群臣商议良久,一人突然跪倒在地向赵王建议。他曾受过一个人的指点之恩,所以他想向赵王举荐那人。他敢拿自己的脑袋担保,那人一定可以替赵王排忧解难。

    咱就不说引荐蔺相如的人是谁了,但说蔺相如听宣进宫,然后见到了高高在上的赵王,旁边有人将事情跟蔺相如说了一遍,众人皆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旁人都不敢做出这样的决定,蔺相如却不怕担风险。他直谏赵王应该答应秦国的请求,并且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去秦国。若秦昭王真有心做成这笔生意,赵王不妨用和氏璧换来五座城池。

    若秦昭王并无交换之意,前去之人必定要将和氏璧完完好无损带回赵国。最坏的打算,也不过是前去谈判之人跟和氏璧玉石俱焚。

    赵国虽然没有秦国强大,但它也不是弹丸之国。它拥有骁勇善战的赵军,曾不止一次抵御住秦国的猛攻。话说白了,这次执行任务之人必须抱着必死之心。

    玉石俱焚并不能算完成使命,只有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又不给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只有这样才能算完成使命。

    蔺相如的建议很好,不仅得到了赵王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最关键的另一半还没有着落。

    和氏璧随时可以拿走,那派谁去秦国是个问题。身怀大任临危不乱,处事果决怀必死之心。古人们对此曾有一句俗语,叫愣得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时间在悄然流逝,赵王跟群臣讨论了一天,最终还是未能选出一个合适人选。后来丞相跟赵王提议,应该加封蔺相如爵位,然后让他代替赵国出使秦国。给秦昭王展示和氏璧,到了秦国一切见机行事。

    蔺相如对此事早有打算,不过他先前并未毛推自荐。不是他对自己没信心,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

    他向赵王提出建议,这已经让群臣很不爽了。他们即便对赵王忠心耿耿,遇到这种事难免会心生嫉妒这情有可原。

    若当时他再毛推自荐,提议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就算那些人表面上不说什么,背地里肯定会把他骂死。骂他倒是没有关系,可若是他们对蔺相如产生隔阂,今后蔺相如就不用在赵国混了。

    一架马车一个随从,蔺相如绝对是赵国有史以来最简朴的使臣。蔺相如怀里抱着和氏璧,身旁坐着一个经由他精挑细选出来的王宫侍卫。

    之所以此人能够脱颖而出,最大的优势便在于他跑得快。他自称可以日行千里路,而且还经过了蔺相如的苛刻考验。

    他跟蔺相如去秦国就是随从,不过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使命,使命对他而言重如生命。只要他能够顺利完成使命,回到赵国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人来到秦国都城咸阳,秦昭王在大殿之上召见蔺相如。文武百官站在两旁,众人皆在等待一睹稀世珍宝的风采。

    蔺相如双手托着锦盒上殿,然后将锦盒交给秦昭王身侧的宦官。打开锦盒的一瞬间秦昭王瞪大双眼,就像是见到一只会说人话的猴子。他将和氏璧从锦盒中取出,堂下群臣皆是目瞪口呆,被那散发着淡淡绿光的和氏璧深深吸引。

    秦昭王一眼就喜欢上了和氏璧,跟群臣赞美手中的和氏璧如何惊世骇俗,却根本没有跟蔺相如谈生意的打算。

    蔺相如算是看出来了,秦昭王根本就是想空手套白狼。仗着他秦国势大,即便真把和氏璧留下赵国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蔺相如轻轻咳嗽一声,上前一步躬身说道:“启禀王上,虽然和氏璧乃稀世珍宝,但微臣不敢隐瞒,此玉有一处瑕疵。若没有那处瑕疵,此玉绝对可以成为玉王。”

    “哦?”

    秦昭王一直在观察手中的和氏璧,看了半天是越看越喜欢,可他真没发现那里有瑕疵。听蔺相如说要指给他看,秦昭王命人将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

    和氏璧到了蔺相如手中之后,他后退三步来到大殿立柱跟前,秦昭王这才回过神来,命人马上将和氏璧抢过来。

    蔺相如以死相要,谁若敢上前一步,他就直接将和氏璧当场砸碎。秦昭王一听马上制止侍卫,换一种语气开始跟蔺相如商量。

    这事儿蔺相如当然做不了主,不过他倒是给了秦昭王一个建议。既然秦昭王这么喜欢和氏璧,那他就应该把和氏璧奉为国宝。和氏璧出赵国时赵王斋素十日,和氏璧方才离开赵国。如今秦国想要和氏璧留在咸阳,秦昭王就该跟赵王一样斋素,无需十日五日即可。

    秦昭王真被蔺相如给镇住了,他的确可以一声令下处死蔺相如。可在他心中一百个蔺相如也比不上那块和氏璧,若因此和氏璧被毁秦昭王定会痛心疾首。既然如此,他倒不如听蔺相如的话,斋素五日便是。

    与此同时,回到驿馆的蔺相如马上命随从离开咸阳,以最快速度赶回邯郸。走之前交给他一个包裹,叮嘱他一路之上不可有半分停留。就算是把马跑死,爬也要爬到邯郸。

    五日期到之时,秦昭王满心欢喜招来蔺相如,却被告知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既然秦昭王没有以城池换取和氏璧的打算,作为此次赵国使臣的蔺相如自然有责任将和氏璧完璧归赵。

    (本章完)

第722章 0029,奇才李牧(上)() 
按照秦昭王的脾气,这事儿既然闹成这样,他不杀蔺相如是咽不下这口气的。蔺相如的命还真有点儿悬,若不是有人向秦昭王进谏,或许他真就直接把蔺相如给宰了。

    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看岁数。

    蔺相如以前的那些事儿赵国人人皆知,所以赵国人都特别尊敬蔺相如。赵政对蔺相如并无恶感,虽然这个故事里的反面人物是秦国国君。但那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跟赵征关系不大。

    对于一个想要成就大事的人,最重要的莫过于有个好的规划和好的大局观。何为好,比如此时坐在赵政对面的蔺相如。他可以在秦国斥责秦昭王,又可以在赵国礼让廉颇将军。足以证明他有很好的大局观,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破坏大局。

    三人行必有我师,赵政很希望从蔺相如这里得到一些启发。没有人会嫌弃自己学的多,更不会有人会嫌弃自己见多识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道理本就如此,只不过每个人对此会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晚上留在蔺府住宿,晚饭后赵政跟蔺相如坐在院子里下棋。两人一边下棋一边聊天,蔺相如对赵政知无不言。但凡是赵政提出的问题,蔺相如皆会一一作答。

    蔺相如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对他而言早已是半死之人。他不用顾及任何人的感受,也不关心今后赵国何去何从。

    他唯一关心的,便是今后谁能一统天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周之后数百诸侯,如今以九国而立。北匈奴南百越,中原七国并立多年。

    分久必合乃天下大势,故而蔺相如心如所想,他日一统天下者该是位不世枭雄。

    若按照先前规划,在众人见过蔺相如之后,他们便该起身离开邯郸城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丹收到了李牧要在北方边境跟匈奴开战的消息。

    原来,当时李牧来邯郸正是为了此事,匈奴接连越过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身为赵国大将军,李牧此行是希望可以得到赵王的同意。让他好好教训一下匈奴,让他们吃点儿苦头。

    此时朝堂之上争议颇大,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忍一时风平浪静。最后还是赵王拍板,命李牧速战速决。既然是匈奴主动挑衅,赵国又岂能任由他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得知此事的赵丹希望前去赵国北部边境,据说此时李牧长在雁门关集结赵军。听完赵丹的解释之后,赵政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去雁门关。一路上未曾有半点儿歇息时间,一口气赶了一夜的路。

    车厢内颠簸的颇为厉害,赵政和赵丹纷纷离开马车骑马而行。赵高跟夏玉房也只能学着骑马,速度肯定要比赵丹和赵征稍慢一些。

    一路无话,当赵政一行人赶至雁门关时,身披重甲的李牧早已在关口等候多时。一炷香之前就有斥候来报,赵丹公主一行人正在赶赴雁门关。若无战事之时,李牧一定会亲自前往迎接。如今大战在即,他这个主将是万万不能离开大营的。

    赵丹第一次见到李牧穿盔甲的样子,俗语讲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先前的李牧书生气很重,如今的他穿上盔甲之后多了几分英气,倒更像个英气勃发的大将军了。

    李牧岂会猜不出赵丹的心思,不过见面之后先约法三章。若是赵丹不听他的话,他会马上派人将公主送回邯郸成。这事儿他已经跟赵王打过招呼了,赵王更为担心赵丹的安全。

    大军即刻开拔,赵丹坐在军帐内生闷气,帐外是李牧安排在此保护公主的将士。说是保护,实际上就是在限制公主的人身自由。不限制不行啊,刚才公主还嚷着要跟大军一起开拔呢。

    行军打仗并非儿戏,到了战场谁也不可能掌控全局。若是真把公主带上,势必会让李牧分心。到时他或许可以保公主一个周全,可那样不知会枉死多少赵国将士。李牧不会那手下将士的性命开玩笑,即便他这么做已经惹恼了赵丹公主。

    赵丹想去,赵政同样也想去凑凑热闹。以前他只听说过匈奴人,这次好不容易离这么近,怎么着也该去看看匈奴人到底长啥样。

    这事儿赵政私底下找过李牧,李牧起初的回答跟对待公主赵丹一样。不过他对赵政也有期望,所以他提出一个条件。只要赵政答应他这个条件,他便答应赵政可以跟随大军一起开拔。

    李牧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赵政换上普通士卒的衣服不带一名随从,他就同意让赵政跟随大军开拔。而且,他还给赵政安排了个好差事,替赵国大军扛起。大旗一共两杆,一杆上书一个赵字,一杆上书一个李字,赵政扛得是后者。

    赵国举兵二十五万,在李牧的率领下离开雁门关,缓慢像阴山方向移动。而与此同时,匈奴大小数十个部落集结了兵力三十万,同样在朝阴山方向行军。

    赵国兵力当然不止二十五万,但赵国不止有匈奴一个对手。齐国一直对赵国虎视眈眈,而秦国也经常对赵国搞一些小动作。赵国必须留有一定数量的兵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齐国和秦国不敢得寸进尺。

    也不知是不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前几年赵国谁也不惹,可齐国跟秦国总找它的麻烦。每每这个时候匈奴就会从背后下手,扰的赵国是人心惶惶。

    朝堂上群臣各抒己见,最终赵王一锤定音。这些人平日里动动嘴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