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天后,紫禁城,乾清宫。

    大明皇帝的寝宫,后三宫之首,也是大明历代皇帝日常理政的地方。

    “启禀圣上,此次镇国将军从扬州一众贪官奸商处,总共查得黄金三万二千余两,银锭一百三十余万两。

    另外,各奸商名下,还有良田一千二百六十余顷,房屋及出租店铺三百余间,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

    镇国将军已经在扬州公开拍卖所有罪产后,与查获金银共合计两百五十万两所有银两,让属下送到京城,请圣上检验。”

    赵腾这是第一次见皇上,小心翼翼的,按照早已经事前练好的话说道。

    当然,赵腾向崇祯汇报的这些数据,其实都是严重缩水后的,要不然要是让崇祯知道真实数据,得把崇祯吓一大跳。

    给崇祯送来两百五十万两,也是李子霄估算好,差不多的数,不算太多,也不算少了。

    以此时崇祯掌管着大明这个破烂摊子,单单是此时大明每年的三饷,即辽饷、剿饷和练饷,就高达近两千万。

    这么庞大的三饷,对于此时大明户部的年税收,只有四百来万两的大明朝廷来说,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哪怕有崇祯的内帑,以及其皇帝的个人收入,崇祯一年也填不上三饷这个大窟窿,只能不断的对百姓加派田赋,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要是没有三饷的加派,大明的税赋根本支撑不起朝廷每年庞大的开支,但三饷的加派也让大明丧失了底层农民的民心。

    朝廷的三饷,辽饷每年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剿饷两百八十万两;练饷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三饷加起来,足有一千七百五十多万,甚至今年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流寇再次兴起,使得朝廷今年征收的三饷会更多,估计要超过两千万两。

    现在是薛国观主持内阁,他前几日竟然上奏,要求减免饷和剿饷,废除练饷,可是崇祯怎么可能答应呢!

    即便是,崇祯同样知道,加派三饷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可他没办法,不加派三饷,他拿什么养活辽东庞大的明军。

    不加派三饷,他如何支撑卢象升和杨嗣昌,此时分别在河南和四川的剿匪大军呢?

    所以三饷不可能不征,甚至要多征,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崇祯根本无力解开。

    征三饷,就等于让大明慢性死亡,而不征三饷,估计大明马上就要亡了。

    两百五十万两虽然在崇祯眼里,并不算多,但却解了此时崇祯的燃眉之急,可以让他之前三饷的缺额补上。

    听完赵腾的汇报,王承恩从赵腾手里,接过李子霄写的奏折,递给崇祯。

    崇祯看后,突然放声一阵大笑,惊的一旁的宦官宫人们,都极为惊讶的望向崇祯,因为他们很少见崇祯这样笑过。

    此时,崇祯大笑连连,脸上全是兴奋。

    “银子呢,银子可已经送进宫了?”崇祯兴奋的问道。

    “回禀陛下,银子全部在宫外,就等陛下下令,即可运进宫内。”

    “那还等什么,王承恩,立即让人把银子运进来,都送到朕这里来,朕要亲自察看。”崇祯兴奋的喊道。

    王承恩带赵腾和一众御前侍卫,到了宫门外,从一队白龙军士卒手里,把一车车的银子运入宫,直接运到了乾清殿里。

    王承恩要是不带着赵腾,单凭这些御前侍卫的花架子,还真被想从这些白龙军士卒的手里,将这些银子运进宫内。

    银箱被一个个打开,满眼银灿灿的,崇祯激动的走到银箱面前,一看满箱子全都是五十两一锭的银元宝。

    “好,李爱卿忠心可嘉啊!”

    崇祯一句话,算是彻底不再追究李子霄这段时间,在江北闹出的动静了。

    “你回去告诉李爱卿,将曲家和万家的人送到京城,其余奸商家主全部斩首,他们的族人男子发配充军,女子充为官妓。

    让你家将军在江北消停点,朕书房里弹劾他的奏折,都已经快堆放不下了。”

    崇祯随后看着赵腾,说道。

    “是,属下已经将圣上的话,转告我家将军。”

    “同时,回去告诉你家将军,他申请在扬州重设市舶司的提议,朕同意了,让他先在扬州暂代市舶市的建设工作。

    随后,朕会派一名官员前往扬州,负责全面主持扬州市舶市的工作。”

    果然,赵腾在离开京城,返回扬州之后,第二天崇祯就在早朝时,宣读了在扬州重设市舶市的决议。

    即便是,当场就有很多大明官员站出来,表示反对,或是反对在扬州设立市舶市,可崇祯心意已决,那些大臣也无奈。

    以前,明朝在浙江、福建和广州都是有设立市舶市的,可是后来随着‘海禁’的实行,三司就被废除了。

    这次,崇祯下令重新在扬州设立市舶市,也就意味着,此时扬州成为大明唯一合法的对外通商口岸。

    至于实际上,此时在东南一带,那些海商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其实从来都是没有断绝过的。

    但他们那些海商只能算是走私,是不合法的,到时候李子霄完全可以以缉私的名义,对东南海商下手。

    很快,李子霄也在扬州,得到了崇祯同意他在扬州设立市舶市的消息。

    李子霄得到崇祯的批准后,立即开始在扬州着手安排,扬州市舶司的建立,他的老丈人林永年全力支持。

    扬州市舶司设在城外的扬州港,划立了一块很大的地方,开始招募工匠建造市舶司衙门,以及仓城。

    按照李子霄的计划,扬州这座市舶司将是他接下来几年内,主要的对外贸易窗口,所以他格外看重。

    李子霄会在扬州港建立一个很大的仓城,外面还要建上城墙。

    以后从扬州港进出口的货物,进港后都要先把货物入司,送到城中报司核查,征税过后才能取货。

    具体的关税,则分为引税、水税、陆税和加征税四种。

    其中引税,就是许可证税,所有从扬州港进出口的海商,都得先申报由引,取得许可证。交纳引税,登记船只、人员等信息。

    而水税,则是按船只的大小征税,往贩西洋的船只宽1丈6尺以上者,征银5两;每多1尺,加征银5钱。

    陆税,则是商品进出口税,按货物价值百分之四五征税。

    加征税,则是因为此时许多从吕宋等地回来的船只,多携带银两而不带货物。

    因此,要对那些从吕宋回来的船只,每船加征二百两银子的加征税。如果船只运回的是米,则每石米税银一分二钱。

    扬州港市舶市的税收,主要就是这四类,具体的则还会有些港口的其他收费。

    这些有关征税制度,都是李子霄让手下人,参照唐宋一来的市舶市制度,加以此时明末的国情,修改后完成的。

    扬州市舶司建起来以后,还会有设有辑私部队,但凡是没有扬州市舶司发放由引的船只,都将会被被查处扣留。

    当然,李子霄也没指望扬州市舶司真的能杜绝走私,因为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甚至于,此时李子霄也就只能在北方长江和黄河流域,施展这项权力,对于东南沿海,甚至广州那边的船只,他根本无能为力。

    但李子霄名义上,也是可以对东南沿海,那些走私的船只进行查处的,毕竟此时大明只设有扬州一处市舶市。

    就算李子霄此时手里力量有限,无法将手伸到东南沿海去,但只要他手里有这份名义大权在手,他完全可以当做一份筹码。

    崇祯让李子霄在扬州重设市舶市的消息,还是很快传遍了整个大明东南沿海。

    立即引起巨大轰动,特别是东南沿海的诸多海商,一个个全都紧张起来。

    因为,这些年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出海贸易可以赚取的暴利。

    之前朝廷几乎不管他们,他们只需要向郑家缴纳一部分保护费,便可出海贸易。

    但现在崇祯让李子霄在扬州设立市舶市,也就意味着,以后他们估计要向朝廷缴纳各种税赋了。

    所以,在那些东南沿海的海商眼中,没有人愿意看着李子霄顺利把扬州市舶司建立起来,谁也不愿意吧自己嘴里的肉吐出去。

    (本章完)

第428章 参观军营,展现肌肉() 
428郑芝龙

    【今天再加一更,八千多字。后面几天不加更了,集中到十五号之后爆发,大家等着!!】

    东南海商不希望李子霄在扬州的市舶司,顺利建起来,却也没办法阻止,毕竟那是崇祯的命令。

    而且,李子霄的凶名远播,那些东南海商都对李子霄,这样一个手握实权的将军,感到忌惮。

    这些海商可不敢做出头鸟,他们只能找一个实力够强的,作为他们的领头,毫无意外,他们找上了郑家。

    此时,也唯独郑芝龙有资格和李子霄对话,而且李子霄掌控在扬州建立市舶司,也等于变相的和郑家抢生意。

    这些海商不相信,郑芝龙会坐视不管,很快这些东南很多海商都找上了郑芝龙,表达他们的意愿。

    随后,郑芝龙果然坐不住了,他向崇祯上书,希望在福建泉州也设立市舶司,但却被成崇祯驳回了。

    按照崇祯的说法,先在扬州设立市舶司试点,如果可行,之后再在泉州和广州等地恢复。

    崇祯的驳回,让郑芝龙心里更加慌张,他本能的以为,这是崇祯要对他们郑家下手的预兆。

    实在是,这些年郑家在东南福建一带,势力膨胀的越来越大,郑芝龙自己都心虚,生怕崇祯盯上他郑家。

    而郑家就是靠海起家的,扬州市舶司的设立,对于专门垄断海上贸易,甚至替代朝廷市舶司,一直收取海商保护费的郑氏集团来说,这就将会是影响极大的事情了。

    郑芝龙坐不住了,丢下福建的事情,连忙北上,他要面见一次李子霄,试探一下他的口风。

    了解一下这次朝廷设立市舶司,是否是崇祯对他们下手的前兆。

    郑芝龙别看早年是海盗出身,但此时早已经接受朝廷诏安。

    而且,随着郑芝龙年纪越大,他也不愿意继续在海商上流亡作战,要不然他也不会接受朝廷诏安。

    想当年,郑芝龙可是带着手下海盗,在东南沿海一带,将明军打的丢盔弃甲的。

    而且,此时安逸的生活,早已经让郑芝龙失去了野心,他绝不不希望此时重新做回海盗的。

    当然,他对大明也没多少忠心,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能继续在福建一带做他的‘土皇帝’,壮大郑家的海上武装。

    这一点,从后来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自杀,大明灭亡后,鞑子入关,他轻易的就投降入关的鞑子,便可以看得出来。

    可惜,鞑子根本就是一群不会信守承诺的蛮夷,等郑芝龙投降后,直接背约,后来被鞑子杀死。

    到了,崇祯十三年七月初,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从福建泉州出海,走海路北上,几日后,抵达长江入海口扬州江域。

    其实,当郑芝龙的这支船队,刚进入长江入海口的时候,就被陆远派在长江上游曳的船只发现。

    这个时候,李子霄在扬州设立市舶司后,直接命令陆远和洪生的水军,开到长江之上,掌管了长江江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