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狂战将军-第7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权有张昭,孙策的死对于蒸蒸日上的江东来说,打击无疑是异常巨大的,而本身年纪太小许多事情上的经验完全不够,完全不能收服住江东的人心,是张昭和周瑜在内,在外将他的地位稳固。当然张昭唯一的污点也是在赤壁之战对于孙权投降的建议,但是,当孙权否决了他的进言后,这个江东大管家却也并没有有所抱怨,反而卯足了气力为江东提供起了稳定的作战环境,要知道,在当初曹操近百万的大军压力下,江东没有动乱简直都让人怀疑先前那些投降派只不过是一场玩笑,要知道,官渡之战,就算是曹营中都有不少人暗中给袁绍上书投诚呢!

    可是,这就是张昭的力量,稳固局势的无与伦比的力量,虽然这力量还是取巧借了江东那独特的士林体系,可却也异常可贵了。

    终于,当刘备结束他的流亡生涯的时候,出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诸葛亮。在后世,许多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不论是谁,都无法忽视它内政上面的伟大建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否认,如果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日后的蜀汉。

    就是因为刘备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找到了一个让他凝聚在一起的一干大将良才发挥最大用处的人。

    诸葛亮就如同一个高效的计算机,让刘备那贫乏可怜的资源竟然爆发出了让人惊叹的能量,不单单从江东手上虎口夺食拿下了荆州,便连蜀中也一口吞下。而刘备从一个流浪军的身份,完成这让人惊叹的几级跳,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做到这一切的,自然不是那并不出众的统御能力,恰恰,就是诸葛亮那让人惊叹无比的才华。

    卫宁当年也是如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以一敌百的猛将仰慕过,对将对手玩弄在股掌之间的谋士惊叹过,对曹操,刘备,孙策建立下庞大的割据势力而羡慕过,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拥有一批高级的谋士,一批作战勇猛的大将,逐鹿天下就是理所当然。而这种认知,还是建立在这乱世上此起彼落战争的一次次胜利。

    可是,当这么多年过来,河东飞速发展了起来,当初网罗到的那么多谋士,猛将的确完成许多的丰功伟业,但是,也让卫宁发现了每一次战争背后的真实。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发挥出了历史上全胜时期的力量。假如,不是曹操人才凋零,假如,不是江东过于偏僻,假如,不是他抢占了太多的先机,这个天下,到底会是什么样也难说。

    而就是如此,曹操在每一次伤痕累累后都能飞快的再度崛起身姿,孙坚再夺下贫瘠的江东土地后,竟然能够一跃成为可以和河东顶嘴的坏小子,这却是板钉钉上的事实。而河东,如果不是凭借优秀人才的数量牢牢的占据了优势,又经历了几次不算失败的改革,否则,就单单发展上面,恐怕不单单还保持住领先,恐怕被反超都是有可能的。

    或许河东唯一还能保持全胜力量的就只有郭嘉这个总是随心所欲,并且站在河东顶峰的家伙了吧,而其余受到掣肘的人们,有多少人能够发挥出本来的力量?事实上,也有有人察觉到了问题,但却没有任何人愿意提出来,因为,这个位子,他们都很渴望,又同样不希望被领导的是自己,先提出问题的人,不一定会被青睐,自己做上去,也不一定会适合……

    (本章完)

第1241章 愚蠢() 
河东那个本来应该有的真正的首席谋士,却一直悬空,郭嘉只能算如同荀攸在曹操军中一样,在军事上坐个第一把交椅罢了。

    一个帝国的崛起,当然需要一个合格的宰相,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人人都称赞帝王贤明的时候,有多少人发现了,哪一次盛世,没有一个赫赫威名的相国?而历史上,却有普遍认同的明君,却没有做出符合明君身份的事业,缺的,就是一个能够和他形成默契的名相啊!

    这种名相不不是意义上的丞相,首辅等等职位,而是一个人,一个可以帮助帝王完成对天下的策划,对所有人的统筹的能人。

    当河东敲响了征服天下的战鼓,卫宁避不可免的,便察觉到了河东如今的软肋。

    是的,这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心病。

    事实上,河东可以当一时丞相的人并不少,但是并不会如同荀彧,张昭,诸葛亮这样将这个位子坐到最好。

    河东的必须长久下去,也必须稳固下去,如果再给他许多年的时间,他将有足够的时间挖掘到这样的人才,事实上,诸葛亮的成长也将会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也未必不会成为河东的栋梁,虽然一个年轻人将要在河东向上攀爬许多的时日,也很可能诸葛亮完全无法忍受自己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但并不妨碍卫宁对未来的憧憬。

    可是,时不予他,这一切都只能给让卫瓘自己去做了。

    当然,还有一个希望,促使着卫宁避不可免的有了一些想法,是的,他不会等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出世,但另外一个让他也敬重不已的长者,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目标。

    或许自从以卫宁的身份开始对天下的角逐开始,他从曹操当年的敬畏,对董卓的恐惧,对刘备的防备都已经开始变得淡薄无比,但不可否认,当年的阳翟求学,或许是这具身体三十多年来,最值得回忆的往事。

    而就总是有那么一个如同大哥一样,永远充满了慈厚,包容之中却是深深的教导,在他,在郭嘉的心里,一直占据着一份重重的位子。固然,他们分道扬镳,成为战场上的敌人,但是,并不妨碍,三个人那份充满真挚的感情在其中。

    或许,这便是荀彧的魅力,他的年纪并不大,但是,就算是年纪比他还大的人在他的面前都理所当然的将他当做忠厚长者,荀攸比荀彧的年纪还大,因为辈分的缘故还是他的子侄,可是,荀攸却依然对这个年轻的堂叔充满了尊敬,不是因为辈分的差距,却是因为气质上的天然。

    所以,当荀彧看破卫宁的计划开始,他并没有如同那些人以为的对荀彧充满了愤怒,却反而有那么一丝轻松。

    是的,就连卫宁都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场关键大战上,自己被敌人看破了虚实,竟然还有这样的想法。

    可是,或许因为就是荀彧,卫宁才觉得理所当然吧。

    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假如,假如能够让荀彧来河东,有他这个能够统筹天下的王佐,河东必然可以让战斗力连上几个台阶,区区天下,何愁不定?

    而因为关系上的亲近,他相信,如果荀彧真的能来河东,那么未来卫瓘接替他的位子,至少将不会有多少阻碍,虽然荀彧就算来河东,也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何况,卫宁也根本没有灭掉曹操的把握,而这场庞大的战争,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而这种伤害,驱之不散,甚至祸及到存亡的关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赫赫有名……

    可是有了希望,终究还是需要尝试一下不是么。

    而远在兖东的荀彧,显然并不知道那个已经被他打伤了勾结蛮夷标签的曾经小弟,俨然已经将目标打到他的身上,他现在要做的只是将那些河东兵还有肮脏的蛮人彻底的赶回他们该去的地方。

    自从将张辽和卫三扫除掉之后,兖州已经重新归于平静,虽然这股平静或许是最后一次安宁,倘若兖东和兖西都不能取得一场值得庆贺的胜利的话,这股沉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压制不了。统筹全局的荀彧,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一天的到来,所以,当清掉了张辽和卫三一样,这个合格的救火队员便心急火燎的向着兖东赶去,或许收获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也还是能够刺激一下兖州上下对于敌军的信心。

    十天的时间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荀彧几乎每天都有三匹快马保持和夏侯渊的联系,可是自从三天前开始,联系就开始中断了,并不是说夏侯渊那边出了什么问题,而是,黄忠的攻势爆发出来的力量已经越发恐怖,使得两军的联系已经开始无法顺利接头。

    整个钜平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兵马缺少的关系,夏侯渊在钜平和济南都投放了足够多的力量,但这力量并没有多强大,他们的任务除了固守,还是固守!

    而除了这两路人马之外,夏侯渊坐镇东阿还保留了三千中军,这三千中军的力量将会是将两城连接在一起构成防御带的重要绳索,当然,这三千人,显然也并没有逃过对方的视线,三天前,东阿也开始有河东军开始发起渗透攻击了。

    不过幸好因为济南和钜平的存在,对方无法跨过这两座俨然被他改造成军事要塞一般的雄城,就算对方能够耗费大量兵马将两城都困死,但只要它们一日不陷落,就能够保持足够强大的威慑力,也就让对方无法大规模的进入兖州。

    所以东阿虽然受到了河东军的骚扰,以至于三天的时间让他没有再和荀彧联系,可并不代表他就乐意就这样完全为河东所压制。

    当然,他也并不是想着进攻之类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给河东军造成障碍就成了。

    (本章完)

第1242章 埋伏() 
河东军远道而来,除了黄忠军那边旺盛的体力和战斗意志,以夏侯渊这些年来统御兵马的眼力,很容易的看出,围困济南的那支“蛮人”骑兵似乎并不如同所听的那种凶悍和斗志高昂。

    是的,斗志!夏侯渊的想象中,那些在北方无恶不作的野人,最残暴嗜杀,无恶不作,他并没有去过北方,但也好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大汉最伟大的胜利就是建立在对匈奴人的战争,而这些胜利能让所有人骄傲,也是因为这些蛮人肆无忌惮的劫掠和侵扰。

    而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这些蛮人的作战风格并不难,虽然鲜卑人已经取代了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作战方式还是没有多大改变。事实上,这些蛮人最值得让人重视的,就是他们的斗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物斗,恶劣的草原环境,养成了他们这样凶悍的性格,也让他们无比坚韧,除非是那种极端不利的情况,否则他们都会保持高昂的作战意志。

    可是,夏侯渊眼中的那些所谓蛮人,似乎并不如同他先前所了解到的东西,那些人的坐骑显然不是汉土中原可以培育的,的的确确是来自草原上的上等马匹,而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也的的确确汉人不同。不过,这些人却还是给了夏侯渊一种感觉,感觉就像他们只是表面上是蛮人,骨子里是汉人一样的感觉,或许只是流着同样民族鲜血的召唤?

    当然夏侯渊不是一个谋士,他没有那股想要穿透表现看穿本质的研究心,但是并不妨碍他从这些东西中找到自己渴望寻找到的良机。

    相比较起蛮人的残暴,自己部队这两万人,在初次见到对方就为他们恶鬼一样的名声有所震慑,真正的曹军主力大多用于抗衡河东大军,拨给夏侯渊的这两万人,只不部分是老兵,其余人却算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固然已经有了曹军一线兵团的战力,但心里素质上还是差了许多。

    事实上,当黄忠大军压境,平白又添了这么多兵马,十万余人的数量,五倍于己的实力差距,就是他的觉得心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