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湎嘀贫!彼堤嬖缇涂雌普云找杉晌涑嫉囊椋还笔币蛭涑既肥涤形宕埃枪页ぶ尉冒驳牟豢刹饬α浚枰云照庋娜宋锢粗坪獍樟恕

但是尽管如此,老赵待赵普还是太过分了。史称“不仁者,不可与托国”,老赵等于将大宋帝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托付于赵普的智慧和性情中,故大宋之得失都与赵普有关。在以后的日子里,赵普出于“固宠”的目的,在太宗面前戕害赵匡胤的子弟,就是信任“不仁”之臣的结果。

按船山的说法,老赵实在应该效法光武帝刘秀,简拔敦朴纯雅之士,以化解强悍桀骜之风,这样的人在朝总揽枢机,既可以平服藩镇之祸,也可以公忠体国,不至于以私心排挤武臣。如此,则燕云之地,很可能是另外一种面貌。《宋论》中,船山先生最后说:

险诐之人,居腹心之地,一言而裂百代之纲维。呜呼!是可为天下万世痛哭无已者也!

阴险之人,居于国家腹心之地,一言不当,就会导致百代根本的裂痕。唉!这真是可以为天下万世痛哭不止的悲剧大事啊!

有意思的是,船山先生不仅在《宋论》中对赵普阻止曹翰的事痛骂不已,在《读通鉴论》中,甚至说赵普是奸细:

宋祖有志焉,而不能追惟王朴之伟论,遂绌曹翰之成谋,以力敝于河东,置幽、燕于漠外,则赵普之邪说蛊之也。普,蓟人也,有乡人为之居闲,以受契丹之饵,而偷为其姻亚乡邻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谋进而贻祸无穷。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试樊爱能之欧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老赵有志于幽燕,但最后,不能追怀王朴《平边策》中的战略规划,竟罢黜曹翰筹之烂熟的谋略,将力量消耗于河东,置幽燕于于沙漠之地,这一切,都是赵普邪说蛊惑的结果。赵普,是蓟州人啊!那里就在幽燕之地,有受契丹收买的当地同乡在居间传话,赵普就是不想让兵火烧到他的家乡!跟猪狗之辈在一起酣睡,于是有奸谋进而贻祸无穷。可惜啊!没有让赵普遇到周主柴荣,不然,也让他像樊爱能那样被锄奸!

船山站在民族大义一边,对当时未能实现王朴、曹翰的谋略深感痛心,但将赵普说成奸细,可能还需要一点实证。





契丹主动来修好


曹翰,杀人不眨眼,但还是个诗人。宋太宗能背诵他写过的一首诗,其中有句:“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日燕山摩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据说太宗赵光义很喜欢这首诗。曹翰有志于幽燕,看来是事实。没有让他经略幽燕,很可能是大宋地缘政治方向上的一个巨大失误。

话说老赵,当赵普等人主张不动幽燕之地时,也想到了“羁縻”政策。如果暂时不能动,那么安排大宋与契丹边境的长久和平,也许不失为一个次优战略。

老赵得国之后的第二年,专门下诏停止了一项“骚扰”契丹多年的边民习俗。

原来,五代时,各中原国,大多招募边民出塞去盗取契丹等部落人的马匹,然后,由官方给盗马者酬金。

《宋会要辑稿·蕃夷》说:“太祖建隆二年十月,诏北面诸州禁边民无得出塞盗马。”

元代佚名《宋史全文》也说此事:五代以来就鼓励边民盗马以补战马之缺。但老赵“欲敦信保境,戊戌,敕沿边诸州,禁民无得出塞侵盗,前所盗马,尽令还之。”

据说,此举令“夷狄畏慕,不敢内侮”。

盗马,可能给契丹造成麻烦,但不会对契丹伤筋动骨,这事对于两国间的来往也是一个疙瘩。最重要的,老赵自始至终就有一个明确的“天下目标”(如前所述,不是“政权目标”“部落目标”“寡头目标”或“个人目标”):培养大宋王朝的道义天下。他不愿意看到廉耻的沦丧。鼓励民间“盗马”,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爱大宋”的举动,但在人性的道德方向上出了问题,这就是利用了人的“侥幸心”而默认了盗匪勾当。道义天下,不欣赏这类行径。

老赵用培固道德元气的方法,渐渐化育出一个文明邦国。大宋,在契丹那里赢得了尊重。

开宝七年(974)十一月,契丹国的涿州刺史耶律琮,给大宋知雄州孙全兴写了一封很诚恳的信件,信中大意:

我耶律琮受大辽君恩,充当边任,但没有境外交往的权力,说得未必合适。但觉得只要事情有利于家国,可以来做,所以来写这封信。我私下以为:南北两地,古今所同,为何不世载欢盟,时通贽币,友好来往呢?过去后晋石重贵时,因为政出多门,被他们国内的强臣蛊惑,忘我契丹大义,于是有干戈之用,生灵于是罹灾。今兹两朝本无纤隙,若能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以此来休息疲敝之民,重修旧好,长为盟国,不是很美好的事吗?我耶律琮微不足道,但敢与参与大义,希望能觉悟,恳请洞察详鉴。

耶律琮这番话显然是契丹来投石问路。

孙全兴将此信转给太祖,太祖不以朝廷名义,但命孙全兴回信答复。

第二年三月,契丹派来了使者,带着国书来交聘。

国书中自称“契丹国”。太祖命负责人到边境迎接契丹使者,在都亭驿休息。到京师后,太祖召见,赐给袭衣、金带、销金皂罗帽、乌皮靴、器币、银鞍勒马等。随后,又在内殿设宴,召使者就坐,观看老赵亲手培养的殿前诸班骁勇士在后苑骑射,还令契丹的一个使者与老赵的卫士做竞技比赛,驰射马球、马上截柳枝等等。等到使者回契丹,老赵仍然赐给他很多器币衣服。

契丹能主动来修好,如果从此不生边衅,即使暂时不能恢复汉唐旧地,生民也可从此免予兵锋。在“时运”不到的时刻,也许就是一个比较中可以接受的地缘格局。太祖赵匡胤也许正在等待契丹主动来修好。契丹使者走后,诸臣对这个局面很兴奋。他们认为北境过去一直视中原为“儿皇帝”“孙皇帝”,现今能以平等姿态与大宋交往,实在是五代以来所未见。于是齐声恭维太祖赵匡胤。

老赵对宰相们说:“自五代以来北敌强盛,盖由中原衰弱,以至晋帝蒙尘,亦否之极也。今慕化而至,乃期运使然,非凉德能致。”

左右皆称万岁。

老赵这段话对理解大宋此前此后的北境政策很重要。他这段话译成现代语就是:“自从五代以来,北敌一直很强盛,主要是因为中原衰弱,这才导致了晋帝石重贵被俘受辱。但这也是衰运的极点。否极泰来,现在我大宋强盛了,契丹歆慕我中原文明愿意来结盟好,这是‘期运’的结果,不是我这个德薄之人能做到的。”老赵这话至少可以品味出三层意思:

一、大宋与契丹的和好,乃至于结盟,是可以接受的格局。

二、大宋不能主动结好契丹,但契丹主动结好大宋,则应抓住难得的“期运”,积极应对,促成和好。

三、要想让契丹“慕化”,大宋必须强盛。

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赵光义初期没有接受赵匡胤的这个基本思路,在平定北汉之后,不惜与契丹一战,结果大败;宋徽宗时执行“联金灭辽”国策,不惜毁坏“澶渊之盟”,结果引狼入室,被金兵灭亡北宋。这之中自有各种道理可说,但如果无法达致“最优”也即“期运”不来时,“次优”选择就是“最优”选择。老赵不得已结好契丹,就是一项不失尊严的“次优”选择。这个“次优”选择,最要紧的主题词是:“期运”。对这个“期运”的理解就是:大宋自身要慢慢强盛,而契丹能主动来“慕化”,这两个条件什么时候能够达致,“期运”什么时候才能来临。一定要等待契丹来主动结盟,否则事不成。

看明白这一层关节的人,当属吕中。吕中字时可,南宋时曾中进士,官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其史论著作《大事记讲义》评论北宋事多有卓见,元佚名《宋史全文》几乎引用了他的全部议论。他对“契丹和战”问题有一个看法,就深中历史不传之秘。他说:

和,非中国得已之计也。然和出于彼则和可坚,和出于我则和易败。太祖当南征北伐之始,而契丹复与太原相援,以汉高帝处此,必有平城之忧(刘邦曾在平城被匈奴围困);唐太宗处此,必有借助之举(李世民曾借助西域之兵)。惟太祖专任边将,来则拒之,去则御之。且未尝遣一骑以出境,亦未尝命一使以通和,必待其边臣贻书而后命边臣以答之(为前述契丹国涿州刺史耶律琮与大宋知雄州孙全兴书信往来事),必待其来聘有礼而后遣通和之使以报之,其得中国之体矣。景德之和(谓真宗时的澶渊之盟)所以久而宣和之和(为徽宗时的种种求和)所以败者,以景德之和在彼,而宣和之和在我也。

太祖一朝,虽然未曾与契丹“结盟”,但实现了“和好”。这是后唐李嗣源、后晋石重贵之后,契丹重新与中原的“交聘”。

开宝八年(975)八月,契丹还派来使者向太祖赵匡胤奉献御衣、玉带、名马。太祖“皆厚赐之”。有意味的是,老赵还带着契丹使者到近郊打猎。老赵亲自箭射走兽,“矢无虚发”,史称“使者俯伏呼万岁”,并私下里对翻译说:“皇帝神武无敌,射必命中,所未尝见也!”

等到老赵平定江南,契丹知道太祖皇帝“善射”,又来贡献弓矢名马。

开宝九年(976)长春节,契丹又派遣使者来贡献御衣、玉带、银鞍勒马。

长春节,是大宋“圣节”,也就是老赵的诞辰日,即农历二月十六日。五代以前的惯例,帝王诞辰,地方和各类官员都有“进奉”。建隆元年,礼部依群臣所请,设长春节后,太祖下诏:“今后长春节及诸庆节,常参官、致仕官、僧道、百姓等毋得进奉。”这样,节照过,但“进奉”免了,应该说,减轻了士庶的不小负担。但契丹来“进奉”,老赵照纳。

开宝九年,是太祖赵匡胤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已经完成了他想完成的部分事功。这一年正月,群臣拟议中给他上尊号曰“应天广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老赵说:“今汾、晋未平,燕、蓟未复,谓之‘一统’可乎?”拒不接受。于此可见,河东、幽燕,对老赵来说多么重要。它们成了老赵最重要的未竟事业。

老赵逝世以后,契丹得到消息,更派出了使团前来“修赙礼”,出资为老赵办丧事。





拾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


开宝九年(976)冬十月癸丑,正当征伐北汉的前线不断传来捷报之际,赵匡胤病逝。按照“金匮之盟”,也即杜太后遗命,兄终弟及,赵光义即位。关于赵匡胤之死,史上不乏包括“斧声烛影”式的各类传说。老赵带着他宏伟的迁都计划退出历史舞台。





赵匡胤的“郡望”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这是赵匡胤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春末,老赵西幸。

他要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洛阳去看看。赵匡胤的青少年时代也即“微时”,主要在河南一带度过。父亲赵弘殷和母亲杜夫人也都葬在河南洛阳。老赵这次“西幸”,除了祭奠父母外,还有一个从未讲述过的心愿:迁都。他要将大宋都城从开封迁往洛阳。

赵匡胤是洛阳人吗?

事情涉及所谓“郡望”。

赵匡胤的“郡望”,史有三说:河北涿州说、河南洛阳说、甘肃天水说。

“郡望”,是“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