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胤是洛阳人吗?

事情涉及所谓“郡望”。

赵匡胤的“郡望”,史有三说:河北涿州说、河南洛阳说、甘肃天水说。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舆地区划,“望”是名门望族所在,“郡望”即示人以某地望族。后人出息,往往要提及先祖所在,不忘所由来,这是荣誉与感恩的结合。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范文正公自称“高平范仲淹”,欧阳文忠公自称“庐陵欧阳修”,是皆有感怀祖德又自感光大祖德的意思在。

赵匡胤若被人问起:您是哪里人氏啊?他将如何回答?我为这个问题检索了几十部文献,没有得到答案。“涿郡赵匡胤也”?“洛阳赵匡胤也”?“天水赵匡胤也”?这事还得略说一说。

一、河北涿郡说。

此说见于正史。《宋史》开篇即谓:“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高祖朓,是为僖祖,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

这是说,从赵匡胤高祖赵朓开始,就出生在涿郡,并在河北涿郡一代任官,到了祖父赵敬时,已经做到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

古人称谓有避讳,对先人不能直呼其名。据《邵氏闻见录》记载,说“今章奏不当名赵广汉,按国史,本朝广汉后也”。这是说:赵匡胤家族是认西汉名臣赵广汉为先祖的。赵广汉,是传统中国“十大清官”之一。最后因为得罪当朝权臣而遭腰斩。赵氏家族愿意认这样的清官做先祖,也预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人。

二、河南洛阳说。

《宋史》言:“太祖,宣祖(赵弘殷)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

老赵行二,他还有个大哥叫赵光济(原名赵匡济),死得比较早,没有看到大宋建国。赵匡胤母亲杜氏,史称杜太后。老赵十九岁结婚,太太姓贺,史称贺皇后。有四子六女。但他后来没有把皇帝的宝座给儿子,而是让给了兄弟赵光义。

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在后周时已经成为显贵。

说到赵弘殷的名字,还有个故事。

据《梁书》记载,梁开平年间,黄河忽然无故翻滚,激浪从河底卷起一块匾状古铜牌,铜牌上刻着字:

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

这是一个字谜、谶语,据说与传说中的《推背图》有关。

“开口张弓左右边”像“弘”字。这意思是说:冀州也即河北,有个名字中带“弘”字的人士将是真人转世,他的子孙就是真命天子。这时天下大乱,人心思治,当此中原逐鹿之际,有一绺子人马的都希望这个吉兆应在自己身上。于是江南南唐主、吴越主给自己儿子起名都带一个“弘”字,用来回应这个吉兆,想应验,做“万万年”的帝王基业。而赵匡胤的父亲名字“赵弘殷”,也有一个“弘”字,于是人们就将这个传说附会到他身上。以此说明赵匡胤和大宋王朝正应天意,是真正的神权天授。

关于《推背图》,清人潘永因编《宋稗类钞》有一说法,说唐代李淳风作《推背图》后,到五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关于谶语的学问越来越热门。“开口张弓”之谶出来后,很多地方都用“弘”字给子女命名。等到赵匡胤即位,开始禁谶书,主要是担心士庶受蛊惑犯罪用刑。但《推背图》已经流传几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可禁绝。有关部门很头痛。有一天赵普对太祖说:因《推背图》造作妖言者太多,要是用刑,会杀很多人。老赵说:“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于是命人找来旧本,将已经应验的部分保留,没有应验的部分,搞乱次序杂书其间,这样做了几百本,让这些“伪书”与旧本并行于世。于是传习《推背图》的人,对先后次序渐渐开始发懵,不知道为何有伪讹。偶尔有存着的,但几年下来,并不应验,于是渐渐都不信,也不收藏了。此系清代人说法,未必是事实,可以聊备一说。

到后周世宗时,赵弘殷已经官拜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这已经相当于军团司令的位置。此人勇略之外,还有善根。有一年,他督军平扬州,与周世宗会兵寿春。大兵所到,需要吃饭,估计当时是购买而不是征调,周世宗的中央军看中了一家卖饼的。但寿春饼家的饼又薄又小,等于缺斤短两,世宗怒,抓了跟这卖饼有关的十多人,几乎就要杀人。赵弘殷反复劝谏后,放了人。这是赵匡胤父亲的一个功德。

传统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敬畏生命”的大德。赵弘殷有此一个善举,被人记录下来写入史书,这就是传统史学的“劝惩”——用史书文本鼓励和惩罚——功能。我看重历史上所有“敬畏生命”也即“好生之德”的故事。

却说这位赵弘殷,还有一件轶事。据《东斋记事》记载,说他曾从河朔南来,到河南洛阳夹马营,在杜家庄园,当时大雪,他避于门下。一个看庄院的门人悄悄地给他送饭,一连几天。据说这位杜家门人见赵弘殷“状貌奇伟”,还很“勤谨”,就告诉了主人。主人一见也很喜欢他,就留他在庄院过了好几个月。

赵弘殷所以到夹马营,是因为他的父亲赵敬在后梁任职,后唐灭梁,曾在后梁做官的人物就有了危险。赵弘殷担心受到牵连,于是避祸,逃难到此。

杜家庄园人都很喜欢赵弘殷,主人杜爽尤其喜欢他,还把家中四姑娘许给了他,从此在此定居。

这位四姑娘就是后来的杜太后。

赵弘殷在后唐功勋卓著,曾助后唐推翻后梁。后唐建国,他统领禁兵,驻守洛阳,于是迁往洛阳夹马营定居。

三、甘肃天水说。

近世学界“拽文”往往多称宋朝为“天水一朝”。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一文,内中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

陈寅恪《赠蒋秉南序》也说:“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此处“天水一朝”即“宋朝”之借代修辞。

王国维、陈寅恪“天水一朝”说,来源于《宋史·五行志》:“天水,国之姓望也。”此即言“天水”乃是赵宋王朝之“郡望”。

历史上赵姓最大聚居地即为甘肃天水。秦灭六国后,赵国代王赵嘉的公子赵公辅率领族人进居天水,所在有政声。后来的赵氏族人即称自家郡望为天水。

赵弘殷在周世宗时代因此还被封为“天水县男”。

金灭北宋,掳走徽钦二帝,封徽宗为“天水郡王”、钦宗为“天水郡公”,这里的根据也是赵氏的天水郡望。

大约可以这么说:就赵氏远祖言,其郡望当为“甘肃天水”;就有记载的赵匡胤的高祖赵朓言,其郡望当为“河北涿郡”;就赵匡胤的出生地和他的父亲赵弘殷言,其郡望当为“河南洛阳”。故三说皆通,各有所本。





“永昌陵”小石马陪葬


老赵安排好开封留守诸事后,几天后到达洛阳附近的巩县。

他先去安陵祭奠,这里是他的父亲宣祖昭武皇帝赵弘殷、母亲昭宪皇太后杜夫人的陵寝所在,在今天的河南巩县邓封乡。老赵在祭奠时,想起父母的恩典,不禁悲从中来,号恸道:“儿此生不得再朝于此也!”左右闻言,也受到感动,都跟着流下泪来。

赵弘殷、赵匡胤父子,都在郭威帐下从军,在柴荣时代还各自立有战功。父子在战场上公忠体国,出生入死,应该有不同于一般父子的感情。

老赵在祭奠完父母之后,登上了陵寝所在的一座阙台。这是陵墓前、行道两旁的石筑阙门的高台。他向西北方向发射了一支鸣镝,尔后,指着箭落之地对左右说:“朕以后要葬在这里。”同时下诏,免除河南府今年的一半田租;对看护安陵的人家免除一年的田租。

几天后,车驾到洛阳。

洛阳,后唐的首都,虽然遭到战火破毁,但架子还在,那种“背邙面洛”的格局,“楼观飞惊”的气势,都是汴梁比不上的。史称“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

按照规划,老赵与诸臣在选定的日子里,准备在洛阳南郊合祭天地。但此前大雨断断续续下了一个多月没有停止,老赵有点不耐烦,于是派出中使带着“三木”与嵩山神立约:如果到了祭祀前的宿斋日,雨还不停止,就给岳神上刑具。“三木”就是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重刑刑具。又使人向无畏三藏塔祷告:如果宿斋日,雨还不停,就将此塔毁掉。到了规定的那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雨停了。这样,就在晴朗的天气里,完成了祭祀大典。

洛阳市民年岁大的人看到皇家仪仗和汉家衣冠后,都互相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观太平天子仪卫!”

有人甚至为祭祀大典再现汉唐气象而落泪。

在洛阳,老赵还特意来看他“微时”的旧居,出生地洛阳夹马营。他手持马鞭,指着一个小巷子说:“朕回忆幼时,曾经得到一个小石马,伙伴们游戏,总来偷我的小石马。后来我埋在这个巷口。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左右找了畚锸来掘土,果然有石马在此。

老赵让左右将这个小石马埋到鸣镝所落处,说:“就让这个小石马给朕陪葬。朕自为陵名‘永昌’。”

故赵匡胤的陵墓史称“永昌陵”。

古人称大人物尚未成为大人物的时候,也即出道之前为“微时”。古人修史,喜欢将名人“微时”的故事、传说,搜集来印证“早有预兆”,证明大人物天生异禀。这类叙事已经构成了撰写名人传记的传统,古今中外,似概莫能外。西方人写名人传记,也往往钩沉一些名人“微时”的故事作为花絮,以证名人“不凡”——平凡了就不是名人了!

赵匡胤“微时”的段子亦然。

像所有史书记载帝王故事一样,赵匡胤“微时”的奇异传闻或不可信,但它传导的是一种非常之人有非常故事的民俗心理。透过这种心理,可以约略考察民心民情,因此,也往往具有人类学、民俗学价值。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载一故实,说太祖微时,曾于酒后入南京(应天府,今商丘)供奉远古高辛帝的庙宇,见香案上有竹制杯筊,就取来占卜。

杯筊一般用铜来打制,竹制应该是一种简陋形制。杯筊形状像两扇蛤蜊片子。占卜方法是:心中暗许某个愿望,两片一块掷下,连掷三次,须三次都是一正一反,等于神应;否则就等于不应,需要再许愿,再掷。

根据这个传闻,老赵“微时”,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占卜时,就琢磨着做个“小校”,也即相当于军中连排长的干干也就满足。不料杯筊不应,也即神不答应。老赵暗想:这是最小的官了,做不成,难道要做大官?于是一节节往上升,占卜到节度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了,神还是不应。老赵郁闷,难道只能做“小校”下面的步卒或平头百姓?想想又心不甘,心一横,有了包天胆,大叫一声:“节度使再往上,难不成教我做皇上吗?嗯?”这个竹杯筊掷下,连续三次,都是一正一反。神应了。

猜:老赵从此应该有了自我暗示的能量:我老赵可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