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奔流-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山王均与酒宴和美女无缘。一方面,人人虽然都对其一个人动员八十万大军的热情和能力感叹,但位居宰相的任城王则一直紧皱眉头,因为这场对梁的战役,已成了中山王之所以为中山王而行的中山王之私战了!某一天,任城王在宫廷之内向中山王提出了忠告:

  “中山呀!南征虽然很重要,但北方也有敌人唷!”

  任城王所指的,就是柔然和突厥等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从万里长城之北往南,觊觎着中国本土的富裕和领土。

  魏本来也是北方的骑马民族进入中国本土所树立的王朝,只不过在高度文明的洗礼之下,已经完全地中国化了。现在的魏,对于北方等待机会侵入的骑马民族来说,已经是中国文明社会的防守之壁了!真可说是一种历史的讽刺。

  为了北面的防守,沿着万里长城,魏一共建设了六个要塞都市,也就是所谓的“六镇”:武川镇、怀朔镇、抚冥镇、桑玄镇、沃野镇和怀荒镇。各自配置了数万兵士,并将中国本土的人民和归顺的骑马民族集团地移民过去。这儿军事与行政的最高责任者称为“都大将”。“都”,指的就是“全部”和“总体”的意思。由这样的六镇所东西拉成的一线,就是魏的北方防卫线。

  之前中山王曾担任过武川镇的都大将,他对北方的守卫自然不会毫无关心,然在这几年间,魏军已将柔然击破,加上柔然的王侯之间也有内纷,至少十年之内北方应不会有敌方来犯才是。中山王认为这正是魏全力对梁用兵的无二机会。

  后来,被称为“六镇之乱”的大叛乱,将魏之全土完全卷入,几乎快到使国家崩坏的境界。只不过,那时候中山王早已不在世间了。

  离开宫廷后,中山王策马前往自己的宅邸。日中的残暑已不在,凉风吹得脸上和心中均十分愉快。中山王因不熟的语言而转头,那是来自遥远西方的异国之人,大家谈笑着离去,这在洛阳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关于洛阳成为魏之国都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一些记载——

  本来魏的国都是在平城,也就是后世的山西省大同市。这儿古来就是防御北方骑马民族侵入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汉高祖刘邦曾经率军亲征来到此地,但却被冒顿单于所领的四十万匈奴骑兵所包围,最后仅能得保生命逃离。

  魏将中国北半部统一之后,在明元帝太常六年(西元四二一年)将此地建设成一个城壁周围三十里的广大都城。以后,这儿就一直是以政治、军事、佛教文化、和北边及西方交易的中心地而繁荣。

  可是,孝文帝却对这样的平城不满。这儿虽是要害之地,也是传统的京城,但当魏的领土拓展直至黄河以南之际。平城的位置就嫌过于偏北了!若是考虑到将来的天下统一的话,就最好是把国都南迁。

  “迁到洛阳去吧!”

  孝文帝下了这样的决断。可是,就算是皇帝的决断,也不能够立刻就实行呀!北方骑马民族出身的贵族和重臣们,尽皆满足于平城的生活,如果要他们一下就迁都洛阳的话,是一定会遭到反对的,处理得不好的话,还可能会引发武力反抗的!

  于是孝文帝和心腹任城王元澄展开了缜密的讨论,决定带领二十万军队亲征南朝。在作了如此宣言之后,不只是军队,他连文官、宫女、宦官等都一起带了南下。他们花了三十天的时间到达洛阳,在休养之后,他穿了甲胄爬上马匹,告诉廷臣们准备再度南下。

  廷臣们都在孝文帝的马前平伏道:

  “臣等有话向圣上请奏,目前希望南征的就只有圣上一人,动无用之兵以招天下之乱并非圣王之道,还请圣上能够三思!”

  “朕想统一天下,让万民能够过着和平的生活,不要阻拦我!”

  当孝文帝要再策马前进时,任城王也在马前平伏了下去:

  “臣也请求圣上三思,希望能够英断停止南征!”

  “是吗?如果连任城都这么说的话,那就暂时中止南征,再看看状况好了。”

  廷臣们不禁响起了一阵欢呼。但孝文帝却故意提高了声音:

  “可是也不能这么容易地就回去平城,为了安定黄河以南的领土,朕就先在洛阳停留一段时间好了,这样可以吗?”

  廷臣们虽然感到茫然,想要再劝阻皇帝,但是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全员就这样子被留在洛阳,朝廷也随之在洛阳开始运作,这是魏太和十七年(西元四九四年)的事情。而平城的政府机构全部移动完毕,完全迁都成功,则是在两年后的事。

  于是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为建康之外地上少数的大都会。走在洛阳的街道上,除了有汉人和北方出身的骑马民族之外,从西方而来的红毛碧眼的异国人也所在多有,连僧侣和尼姑都不少。而从西边的城门见到商队入城、骆驼队列的那种铃声,则是梁都建康所听不到的。

  “这个洛阳已成为天下之京了!”

  由于这儿和建康不同的干燥空气,使得落日的颜色更浓,在深红、金黄、和紫色所交织的光影中,中山王缓缓地策马前进着。

  九月,平南将军杨大眼又再被任命为平东将军;而开国公萧宝寅则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这些就是为了南征而定的人事体制了。

  Ⅱ

  天监五年十月。

  冬天已经开始。从遥远北方高原所发的风,很快地就赶过了万里的旷野,越过淮河一路吹到钟离城中。

  钟离是梁的北徐州政厅所在,也是勇将昌义之率三千兵力镇守淮河南岸之所在。自洛口三十万梁军惨败以来,好不容易拣回一条命的昌义之就养成了一日不欠,立于城壁之上眺望淮河北岸的习惯。他深信着总有一天淮河的北岸会林立起魏军的军旗,以一百二十年来仅见的大军展开渡河攻击的。

  这一天,吹起的朔风强劲,连城壁上飘拂着的军旗看来都很冷似的。灰云遮天,淮河的水泛着钝样的光辉,让看的人心情都会不好起来。淮河的两岸如要再重染绿色的话,大概都要再等半年的时间。

  突然之间——

  “魏军来袭!”

  从望楼之上,监视着淮河北岸的卫兵狂叫着:

  “前所未见的大军逼进了淮河北岸,盖满了原野,一直埋没到地平线的尽头!”

  昌义之直觉地感到这份报告并不夸大,他无言地登上了城壁,记室梁山伯则跟在他的身边。

  昌义之将视线投向风吹来的方向。

  在淮河的北岸,似乎起了什么骚动,看来虽像是地上的云影,但四处又有光点透出,像波浪一样涌动着,那些全都是甲胄和刀枪在阳光之下的反射。

  “使君!那个是中山王的军旗吗?”

  因为梁山伯的声音而往其目光所见看去,的确见到了一个既高又大的军旗,在黑色的背景上以银色写得大大的“征东大将军元英”。

  “是吗?中山王他自己来了呀!”

  昌义之提高了声音对着北岸大叫道:

  “来得好,中山王!而且不是合肥,而是这个钟离,欢迎欢迎!即使是败了,我这昌义之之名也会传于后世的,真是感谢你了!”

  昌义之的左右排了一排兵士,大家均对着淮河的北岸大叫着。而当看到了有名敌将之军旗后,便向上官及僚友报告道:

  “也看到了平东将军杨大眼的军旗!”

  “还有镇东将军萧宝寅的!”

  兵士们的声音因兴奋而震颤着。

  “征东、平东和镇东都到了,那大概安东将军也应该在哪儿吧!”

  在笑声之中,昌义之对记事梁山伯说道:

  “赶快写份战报吧!在完全被包围之前,要赶快让急使送到建康去才行!”

  “知道了,现在立刻去写!”

  在从城壁上赶下来后,梁山伯回到北徐州政厅内自己的房间内,在从仆迅速地磨墨之后,就立刻下笔。写这篇文章并不需要苦于思考文案,在兴奋之中振笔疾书,一口气写好。连墨都还没全干,就赶紧拿到了城墙上的昌义之眼前。

  昌义之读完后点了点头,选出了练达的骑兵五人为前往建康的使者。当五骑从城门中离开不到半刻钟后,人马之潮就开始团团地将钟离城包围了。

  到建康的路途,使者们拼死地也走了两天之久。

  “魏军来到钟离!”

  当收到这份战报的时候,梁的朝廷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吃惊。是预测、是觉悟,总之,准备已久的事终于成为事实了!

  “钟离的守备军只有三千,就算昌义之为历战的英雄,也不知道能够坚守多久!”

  从中卫将军——王茂开始,他的左边就是陈庆之,所有的僚将都无言地盯着地图。

  自北方而来的战报也一一地送到了萧衍的眼前:

  “魏军的总数八十万!”

  这正是陈庆之四月时所预测的数字,而更详尽的报告随即而来:

  “骑兵二十四万、步兵五十四万、水军两万……”

  “光是骑兵就有二十四万……!”

  王茂喃喃说道。其他的廷臣也都感到吃惊。这当中只有陈庆之的声音和其他人不同:

  “太少了……”

  萧衍听到之后说道:

  “八十万的军势应该不算少吧!”

  “不,臣指的是水军。如果只有二万水军的话,那再怎么说都是太少了!”

  萧衍再度开口道:

  “对魏来说,应该不是以水军来决定胜负的,只是要将兵员运过淮河这个目的的话,那二万并不算少吧!”

  “不,真的是太少了!臣本来预测魏应当准备十万左右的水军才是……”

  “那只不过是预测错误罢了!原来子云的预测也会出错呀!你只要向朕道个歉,朕就原谅你!”

  随着萧衍的笑声,廷臣们也笑了起来。如果要破魏军的攻势,最后还是要使用水军才行,因为如此的决议而笑。陈庆之也暧昧地笑了一下。但立刻就止住了。

  是自己在什么地方漏估了吗?陈庆之敲着自己的手指。一旦梁的水军进入淮河之中,魏的军队立刻就会被分断为南北两半,而与本国之间的联络断绝……像这种程度的计算,魏军不可能没有想到才是。

  中山王、或者是杨大眼,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从王座上看着陈庆之努力东想西想的样子,萧衍虽然露出有趣的表情,但还是转向了王茂,问起昌义之的报告文:

  “对了,这篇文章的礼式相当严谨,昌义之虽是忠勇无双的良将,但应该没有如此的文藻才是!”

  “起草这篇文章的,应该是昌义之的记室才是!”

  “哦,他的名字是?”

  “这是我从钟离的使者听来的,如果没记错的话,确实是叫梁伟,字山伯。”

  一瞬之间,陈庆之想起了这个名字:

  姓梁,名伟,字山伯。

  这不就是祝英台一直在寻找着的人吗?

  陈庆之探身向王茂询问道:

  “这个姓梁的人物,是什么样的经历?又是哪里出身的呢?”

  “呃……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为什么会想要知道这些事呢?”

  “因为他也许是我认识的人也不一定!”

  至于再进一步的事情,陈庆之想要尽量避免,他不希望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