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更衣记 作者:庄秋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明兴盛,质朴渐渐褪去,男女服装分野。秦汉以后,上下相连长及脚踝的袍子成了男人们的专有,皆因他们在衣服上附加了社会意识。穿长衫是官人富人和受过教育的书生的特权,短打扮,非武即贫。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后,卓王孙和他们断绝了关系,为了羞辱老岳丈,相如脱下长衫,穿着一条大裤衩(犊鼻裈)当垆卖酒。老岳父果然脸上挂不住了,只好接他们回家。
  《诗经》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汉以后,士子们都穿青色领边的袍衫。唐宋时候,新科进士换下来的袍衫被大伙儿抛来抛去,视作吉祥衣。可见今天硕士博士们毕业时抛冠的举止也不全是从西俗,倒是效老中国的颦了。

  夫长妇随
  男人们要穿长袍长衫彰显身份,他们的女人也要夫长妇随。《汉书·王莽传》里就调侃了一下王莽同志的老婆,当然最终目的还是要掉王莽的份。据说有一次王莽他妈病了,公卿列侯派夫人们出马,大拍领导的马屁,顺便问候领导他妈。王莽的老婆出来迎接,众位贵夫人一看,衣没有拖到地,还扎着粗布围裙,以为是个仆人,态度就比较的傲慢一些,也许还嘀咕王家势大架子大。可见当时贵夫人们的衣服是一定要拖到地上的。
  后来流行的长裙也讲究曳地而行,令人担心女士们走路会不会折个跟头。魏晋时玄学清谈当道,像谢道韫那样有咏絮之才,有林下风致的女性比较受追捧。想来她们穿的衣服也必是在宽阔中求飘逸,所谓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行走路途,飘飘然有出尘之态。
  唐时女性以丰腴为美,更将裙腰一提再提,直达腋下双乳,裙腰之下,宽阔多褶,硕大的裙身掩盖了女性身体的腰臀曲线。一方面酥胸半露,一方面是腰臀不见,触目而不必惊心。长裙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就是遮盖住充满诱惑力的身体。在裸露和遮蔽之间的一段空白,留给了女性自己。我们可以看作那是外来的胡地文化中残存的原始女性意识,对传统女性被压抑的暂时的局部开脱。可惜昙花一现。随着战乱的到来,女人们再度担负起欲望的承载体。五代时讲究女人要显得娇小玲珑,裙腰也就降到真正的腰间,并用细长的带子一系,女子身材之妙尽显。裙腰的高高低低,也颇能反映女性们在衣着上的反复无常。
  到了上个世纪20年,女人们再度穿上了长袍。最初的旗袍并不像现在曲线毕露叉开到大腿。1920年代的女人们在新思想的鼓舞下,以为娜拉出走之后就男女平权了,然而终究逃不掉做女打字员,女看护,女结婚员。激愤和无力感填充在冷峻方正的长袍子里。
  旗袍进化记
  民国18年(1929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装条例。起因是上一年北伐成功后,孙中山先生灵柩要从北平碧云寺迎往南京中山陵安葬,政府官员参加这样隆重的奉安大典,如果穿得五花八门,如何体现庄严隆重的氛围?政府最后顺应当时民众的生活习惯,在旗装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服——礼服。其中女子礼服有甲乙两种。甲种为长衣旗袍,乙种上衣下裙,可谓充分照顾到了传统与现实。
  20年代末以降,受西式服装紧致妩媚的影响,旗袍长度短了,腰身收紧了,此后不断花样翻新,高领低领,有袖无袖,衩低至膝,衩高及胯。那理智化的妖媚,是燃烧后的革命激情余烬,和对一切世俗的无奈嘲讽。
  1928年北伐成功,革命的成功不仅打走了封建军阀,也裁短了女人们的旗袍:长度仅及膝盖。3年后,大概是觉得革命可以反覆,女人们的贞静安详却是不能丢掉的,旗袍又长到了脚面。1931年,旗袍兴起花边运动,四周都要加上花边,大有向前清十八镶致敬的姿态。1937年,日本人的进攻惊扰了蓬勃发展的时装业,一般人家都要辗转在战争的尘烟里,舒服简便是最高准则。不过此时的旗袍裁剪已完全西式了,前后抓褶、有胸线的立体缝纫,抱身合体。怎么说时代进步了,再也不能把女人们装在一个衣服套子里安静地等待了。
  我们现在对旗袍的认识,虽然有张曼玉走秀的26套旗袍阵,还是偏见得要命。这也难怪。酒店小姐们红得滴血衩高及臀皱巴巴的旗袍,早已切走了我们旗袍审美的半壁江山。余留的那半壁江山,也在电影电视剧的狂轰乱炸中,全化作了旧上海歌女舞女丝锻旗袍上的狐媚之气。
  幸得还有穿阴丹士林旗袍的女学生支撑这国服的一角。月份牌中的阴丹士林广告,常常是一位穿着立领无袖青蓝色旗袍满脸含春的女郎,广告词直接明了:她何以充满了愉快,回答是:因为她所穿的阴丹士林色布(一)颜色最为鲜艳(二)炎日曝晒而不褪色。
  为什么这么黑?
  阴丹士林以其不易褪色的品质成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学生的最爱。我们现在看民国题材的电视剧,标准的女学生装,春秋季是一袭阴丹士林蓝旗袍,冬季是长棉袍外罩阴丹士林蓝大褂,长围巾直垂至膝,夏天则上着月白竹布褂下穿印度绸黑短裙。总之是特别干净平整,当然也特别符合一般人对女学生的想象。有些欢场女子为了招徕客人,也爱穿上阴丹士林旗袍扮清纯装可爱。
  发明阴丹士林这种合成染料的德国巴斯夫化工公司,可能没想到无意中他们竟然打造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审美典范。
  那时的女子们幸福得多,时尚风潮转得没有如今这么快。现今追逐时尚的女子,买来不久的鲜衣,不曾穿出门一次,已经被时尚杂志告知,今季流行黑白两色,其他的统统OUT。是。这个冬天,黑色是最流行的颜色。世界各大品牌的2005秋冬季时装发布会,黑色一跃而为最当季的潮流色。为什么这么黑?就因为时装设计师时尚杂志说黑就是一切!
  要是被秦朝人看到,他们就要笑今人亦步亦趋了。按照古代的五行学说,秦朝取代周朝,属于水克火,秦得水德而尚黑,于是上朝之时,满朝文武黑压压一片,一如本季T台上的黑色模特们。
  抛开这些阴阳天地之类的不可知论,黑色的流行其实早有人说出其中的秘密。清代的大玩家李渔就说,虽然于黑,脸色白的人穿了,更显得面如敷粉,脸色黑的人穿了也不觉得他黑。年纪轻的人穿黑,更衬出青春少艾;年纪大的穿黑,也不觉得很老。贫寒的人穿黑,是本分,富贵的人穿黑,反觉得素雅。贫家只需黑色外套一件,一黑遮百丑,破旧的中衣也不会现形;富贵人家如果在锦衣外再罩上一件黑外衣,风飘袂起,正好映衬一片灿然。
  可见,从古至今,对于颜色的美学认识原是有共通之处的。至于强迫寡妇终生躲在黑衣下伤悼死去的丈夫,也不是什么颜色伦理美学,那黑衣,是社会造就的另一副心锁。
  白衣飘飘的年代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辛弃疾的这几句词说的是荆珂即将出发刺秦,燕太子丹设宴送别。高渐离的筑声如泣,荆珂悲歌一去不返。萧萧瑟瑟的秋风,如雪般的白衣白冠,更加衬托出无比的悲壮。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并不忌讳穿白色的衣服,然而事若可哀,就一定要穿素衣了。为什么有不好的事就要穿白衣,我猜测,一方面可能是直观的视觉效果,白色也许具有一种特别的情绪感染力。一方面是按照五行学说,西方属金,色白,汉代以前帝王的五时服便是春著青,夏著赤,季夏著黄,秋著白,冬著玄(黑色),而秋天正是万物凋零的开始。另一方面就要考虑到服装的社会属性。古代服装,衣着的社会划分才是它的第一特性。什么阶层穿什么颜色,历代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周代的平民女性只能穿白衣,贵妇人就可以穿绿衣黄裳(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诗经·邶风》),而士人的妻子可以穿丝衣,衣服边缘可以黑色装饰,但中间是白衣。汉代穿白衣仍然是贱人的专利。
  然而古代风尚的变迁一如现代。到了六朝,白衣一跃而为潮流色。上至天子,下至士人,一个个白衣白帽,远望若仙,大概也因魏晋六朝时清逸是最为推崇的气质,白衣飘飘,就是要彰显人如其衣的意思。专作丧服,一般人不再穿着白衣,大概是宋以后的事了。
  但白衣女子则另当别论。
  既然男权社会里一切公共舞台都为男性所独霸,男性服装也主导着女性服装的审美品味。过于繁琐或极其简单都是男人们所欣赏的。俗语说,要想俏,一身孝。话本小说里戴孝的少妇总是很容易地撩拨起浪子的春心。少女们白衣婀娜,也颇符合男人们怜香惜玉自以为是的强者心态。此种癖好可称作小龙女综合症:
  那白衣少女一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但见她脸色苍白,若有病容,虽然烛光如霞,照在她脸上仍无半点血色,更显得清雅绝俗,姿容秀丽无比。(《神雕侠侣》第十二回《英雄大宴》)
  从来不解醉红裙
  如果说白衣女子是男人心中温柔甜美的小夜曲——一个美丽、柔弱和纯洁的天真女子所赋予他们的文化想像力,红裙少妇就是热烈放纵的狂想曲——一个俊俏、火辣的意淫对象所引发的他们的原始快感。
  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死后仍然容貌妍丽,宛若平生。著石榴裙,紫溘裆裆,红绿帔子。石榴裙正是唐宋时女人们最喜欢穿的裙子之一。虽然李渔很不以为然。他说自己读旧诗,见飘飏血色裙拖地、红裙妒杀石榴花等句,就觉得前人太笨,如此艳妆,怎么动得了文人雅士的心?李渔很独断地说,只有村妇才非红不爱。可是,不是连武则天也说不信比来长下泪,要开箱验取石榴裙么。晏小山也唱:水湿红裙酒初消,又记得、南溪事。苏东坡也有诗:从来不解醉红裙。红裙倒成了舞女歌妓的代名词了。倒是杨玉环别出心裁,爱戴假发,喜穿黄裙,故而《新唐书》里有所谓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实际上,以前逢年过节,太太是要穿红裙的,姨太太就只能穿粉红。这样规律化的穿着,好处是不会把人的身份弄乱。只有像刘姥姥那样的庄户人,才会见着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平儿,就以为是凤姐了。
  我一直好奇,古人穿红裙,怎么搭配呢。传统的说法是绿衣丹裳,红配绿,那是参差对照的穿法。明清时期,红袄绿裙是很时髦的配套。《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见王熙凤,王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以中间色使原来强烈对比的颜色趋于柔和,这是大家贵妇的穿着。
  现在如果你穿着这样大面积的互补色走在大街上,回头率肯定是百分之百。西门庆看到家人媳妇宋惠莲红袄配着紫裙子,觉得怪模怪样,就送了一匹翠蓝兼四季团花喜相逢缎子给她穿。看来男人们的颜色审美不容忽视呢。
  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连鲁迅也很懂得搭配之道呢(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披上一层精神的外衣
  人类衣着原始而且神圣的最初目标,是以一种无意识地适应身体的方式来表现精神上的渴望。披风可谓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