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更衣记 作者:庄秋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披上一层精神的外衣
  人类衣着原始而且神圣的最初目标,是以一种无意识地适应身体的方式来表现精神上的渴望。披风可谓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林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踏雪行来。请动用一下你的想像力吧,想象一下鲜雪美人的千种风情。
  作为披风之一种,鹤氅早先是道士、隐逸士人的标准服装。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很是流行。那时候的士人好谈玄好美服还吃药(五石散),时时保持HIGH的状态,就是为了看起来有出尘之态,有如神仙。后世的人也因此喜爱穿鹤氅,过一把神仙瘾。
  明代色情小说《如意君传》里,敖曹初次觐见武则天:
  浴罢,衣以云翱鹤氅之服,束以七宝剑绦,戴以九华碧玉之冠,韬以乌巾,望之翩翩如神仙中人也。后大悦,抚掌而语曰:仙降於吾所。
  明明是个面首,偏偏还要弄姿作态,装作神仙中人。另一个有名的面首张昌宗好像也干过类似的事。我们姑且视为性爱前戏的一部分,是女皇的特殊嗜好。
  据敦煌壁画,隋代女人们很喜欢穿的是一种小袖式披风。这种披风一般都是翻领,大概是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所致。在《花间集》的时代,披衫、披袍一类的服装已经成了女性的日常穿着。宋朝女性更是以身材修长为美,喜欢穿背子,又称褙子,还可称绰子,从上到下,竖直的线条,即便是身材矮小,也可利用视觉效果,看起来长身玉立。明代背子,有宽袖、窄袖两种分别。宽袖背子,领子一直通到下摆,衣襟上有花边装饰。窄袖背子袖口、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明代背子一度升格为正式礼服,叫做披风。后来更成为居家休闲服。刘姥姥初见王熙凤,她正是穿着这么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披风这种实用性有限——御寒不如长袍,方便不如马甲——的服装样式能够流传久远,也许是因为人们都有修饰自己的欲望,而披风,有一点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味道。
  一件大红斗篷
  还是《红楼梦》。宝玉的红猩猩毡斗篷裾角飞扬,拢下了第四十九回花团锦簇的一篇文字。大雪天,姐妹们相聚起诗社,宝琴是贾母赐的翠羽斗篷,黛玉是白狐皮斗篷,李纨是哆啰呢斗篷,宝钗是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穷,没有斗篷穿,就只穿着家常旧衣。于是我们便从斗篷上看出宝琴正得宠,黛玉身体比较弱,岫烟出身的贫寒来。
  斗篷所具有的权力感和人际关系的透明度,让人疑惑这种服装的自然本性。服装似乎已经越过寒冷的外在进入文明世界。它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内外之间造成一个空间,吸引注意力,延宕身体之间的相遇。这种道具感正是斗篷作为服装的命运。所以在传统戏曲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斗篷左右逢源。
  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披着大红斗篷,唱着文官济济全无用,武将森森也枉然,却叫我红粉去和番,一步三回头。《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晚上到营帐外面巡视,四面楚歌声中也披着一件斗篷。虽然主要是作为户外御寒的服装,斗篷也有时是在屋里用的,夜里睡醒,畏惧风寒,或是遮掩病体,舞台上常常用一件斗篷来表示。《荒山泪》里的张慧珠,夜里怕她的孩子受凉,拿着斗篷给孩子披上。《玉堂春》里当玉堂春生病的时候,身上也披上了斗篷。
  但印象中最深的,还是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件大红斗篷,圆领,有帽,领口用两根长带子系着,带子一端常常还带着两个小绒球。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北方小孩子在春秋和冬季常见的外衣。因为小孩子长得快,合身的衣服只能穿一季,而斗篷可以穿上好几年。我还隐约记得被妈妈抱在怀里,斗篷紧紧包裹着,清冷清冷的北风中透着一丝丝冬阳的煦暖。
  如今的小孩子不再穿斗篷了吧。从前看《红楼梦》,看到最后宝玉拜别父亲的场景,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贾政看到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他倒身下拜。恐怕正是这煦暖这眼泪,才使这一件大红斗篷被永远地雕刻在记忆之中。
  无袖一身轻
  说到记忆,我们的服装记忆也许要追溯到较早的成衣设计:贯口衫。甘肃辛店的彩陶绘画,几个穿着无领无袖的人,缓缓走着6000年前的台步。
  相当两个衣长的一块布料,从正中挖一个洞,往头上一套,前一片,后一片,便是贯口衫。如果有位聪明的时装设计师,把两侧缝起来,拦腰一剪,便是今日人人都有一两件的无袖T恤衫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由军服两裆铠得到启示,产生了一种无袖衣——两裆,一当胸,一当背。双臂从衣服里解放出来,自由地挥舞呼吸。冷了即穿,热了脱去,尽可以在前襟和纽扣上妆点一点美学思想,一点闲情逸致。
  这种无袖无领的衣服在明清有了一个新名字:比甲。通俗小说里俏丽多情的女人们一年四季穿着它,调和着衣裙配色。《金瓶梅》里,西门庆和潘金莲在王婆家里厮混,西门庆眼里的潘金莲云鬟叠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第四十六回春梅出场,也是穿着新白绫袄子,大红遍地金比甲。
  罩在衫裙外面的比甲,胸前敞开,有时也在腰间束一条帛带,下裾飘飞,果真是窈窕美丽,引来狂蜂浪蝶追逐,也不是什么怪事了。
  这种红极一时的服装到清代,便没落到只能为老妇人瘦骨嶙峋的身体遮挡风寒。19世纪后期开始时兴摆长过膝的旗马甲。清末,男伶人在小袖长衫外加一件高领琵琶襟短背心。他们出入各种宴会场合,此种穿着再度成为一时风尚。而且因为西式服装的影响,背心流行用镀金扁圆铜纽扣,那些娇媚风情的伶人妓女,还在纽扣中心镶嵌本人小像。从前送情人的礼物,也许是当场剪下的一绺头发,也许是一方印着唇痕的手帕,如今却是衣服上的一粒纽扣!
  由长及短,从宽到窄,华美的心情逐渐褪去,虽然表面上还在激烈地唱着高调,骨子里已经在向往简洁和方便。女为悦己者容,毕竟不如自身舒适来得重要。
  妾有绣腰襦
  小说《洗澡》里,杨绛安排海龟杜丽琳掀开了世家小姐姚宓的制服,里面是五彩织锦的缎袄,再掀起衣角,看见红绸里子半掩着极好的灰背,在华丽的衣服面前,大资本家小姐忍不住赞美起情敌。我觉得小说是用这个细节翻开姚宓的小姐本色,让人禁不住生出一种爱怜来——一个女孩子家家,要面对余楠等一干老辣无耻之徒,装出老成持重的样儿,真是委屈了。
  是啊。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张爱玲微笑着说。一件美丽的衣裳,可以让一个女人暂时改变敌对的态度。一件美丽的衣裳也可以让女人坚强起来。刘兰芝告诉焦仲卿: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虽然她接着说: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但谁都听得出,那是洞明世情之后的言不由衷,无可奈何却也凛然接受
  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腰襦,形如襦,其腰上翘,上齐腰也。绣腰襦正是有织绣的腰襦。上襦下裙,上下相连,腰间系带,是汉代女性的常规服装。举案齐眉的孟光,正是布襦裤裙,不仅态度恭顺,荆钗布裙,勤俭持家,终于成为男人心目中的贤妻符号。
  男人们还一直信奉一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据说这是刘备发明的。然而女人就做不到丈夫如衣服,她们宁愿把丈夫和衣服合二为一,恋慕起来目标集中。民间有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说法。《羽林郎》中的胡姬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乐府诗里也有合欢襦薰百和香,床中被织两鸳鸯,在这种由对称图案花纹裁就的襦衣上,女人们寄托着最现实和最浪漫的怀想。
  秦汉女子的襦衣很长,清沈德潜《古诗源》里说:上长襦,下着裙,裙因膝以上为襦所遮掩,故形成上长下短的样式。直到汉献帝建安时,长裙盛行,上衣越来越短,上俭下丰的新风气席卷各阶层女性。不同的是,贵族女子们的襦,一般是高级丝织品,平民女子就只能是真正的布衣了。
  抱住一把热情的腰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赞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有一种质朴的美感。到了魏晋,名士们对旧道德口诛笔伐,对女人们的鉴赏也从原始美感转向一种综合之美。曹植著名的《洛神赋》里,就极力写衣饰之华美: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晋武帝为太子选妃,看上了大臣卫瓘的女儿。据说是因为卫家女有五个优点,一是天生柔顺温良(种贤),二是一副大屁股模样(多子),三是不东张西望(端正),四是模特儿身高(长),五是脸白如吸血鬼(白)。搞得后世之人,奉之为选媳妇的五项基本原则。那些活泼外向的,有着健康肤色的,身材娇小的,就要恨嫁了。
  这些对女性审美的主流意见立刻反映到服饰上,为了让自己娇小的女儿看上去显得白皙一点高挑一些,性急的妈妈肯定要为女儿做上几套轻薄柔软的罗纱之类的衣裳。梁代沈约的《少年新婚中咏》里就有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这样艳丽含春的诗句。于是,就有了一种叫做抱腰的外衣。大概很像今天的无肩上衣,围在腰里,并用带子束缚。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女供养人,上身穿宽袖交领上衣,下系曳地长裙,腰间的短裙,看上去就是抱腰。
  宋代女子也常常在裙子外面束一条织锦裹肚,和抱腰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代话本小说《碾玉观音》里,咸安郡王游春,看到一个系着一条绣裹肚的女孩璩秀秀,便买作刺绣养娘。秀秀爱上了碾玉匠崔宁,就趁王府失火,双双逃走。后来被告密,郡王打死秀秀埋在后花园里;她的鬼魂又惩处了郭排军,又扯了崔宁一块儿做鬼去了。璩秀秀的性格正像她身上的绣裹肚,明快热烈。她和崔宁私逃当夜做了夫妻,半是彼此有情,半是秀秀的胁迫,临了还抓了崔宁去做鬼夫妻,与今日女性并无多大区别。女子们温柔和顺,贞洁守礼,不过是儒学大师们的理想而已。
  值得玩味的是,这位棒杀鸳鸯的咸安郡王,却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
  一袄心情
  有一位荷兰的汉学家,好像是荷兰的高罗佩,被问到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哪个时代,他表示愿意做一个明代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无比的风雅和精致。在个人生活细节上的过度雕琢,也许正是专制风气扼杀了男人们在公共舞台上的创造力,便向内转,逃到私人生活领域里。
  明代对女人们的着装也有严格的限制。式样、色彩,质料都不可逾矩。贵族命妇的礼服是凤冠霞帔,大袖衫和背子,日常穿着长袄长裙。普通人家的女子,就只能穿紫色粗布礼服。平常的袍衫,也只能用紫绿、桃红和其他浅淡的颜色,大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