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说 江圣云;这一章开头四句,即是孟子养气不动心的说法。然不说是心,却说是营。营解为魂,魂是心之神,更有营营不息意思。离为后天心,婴儿不失先天之气,能以不用后天之心,不失先天之气,才能洗除尘垢,放开眼光,观察上下古今,通玄入微,不构一偏。既不像不开通的人,眼光如豆,溺守旧学。也不像拘于物质的人,以所见的为有,不见的为无。所以能爱民治国,变化无穷,以应万事,明白四达,不拘成见。生天下养天下,不以为己有,又不以为己功,为天下的长,不但不侍权专横,并且不以法制束搏人,使民自然优游于道德之中,这样没法称扬的玄德,我国唯有公天下的尧舜,西洋唯有造合众国的华盛顿,足以当之无愧呢! 
  黄真人云;次章开头即说练精化气之道。即得精气充盈于身,就要一心一德而不是偶离。离则精气神三宝个分歧途,不能回归无极,以为炼丹之本。故太上云载魄抱一,能无离乎?夫营者,血也,血生于心,魄藏语肾。其必了照丹田,一心不动,日魂方主于月魄之中。大成捷要上云与君说破我家乡,太阳隐在月明中。月乃返而为纯阳 乾。由此心阴 离,入于肾阴 
  坤。神火照弗血水,虽水冷金寒,却被神火烹煎,而油然上升蓬勃之不可揭。至人知此玄,为天下人物之根。于是一呼一吸之间,微阳偶动,即一眼 定 
  ,一手拿住,运一点汞心以迎真阳。左旋右抽,提回中田,凝聚不散。即载魄而返,抱一而居。不片向间,而真阳大生,真阳大动矣。由是运行河车,自虚危穴起火引至尾间穴。敲九重铁鼓,运三足金蟾,真阳上升于乾顶。俱要一心专注,不二不息。及至升上泥丸, 米玄珠已得。若不于此温养片时,则泥丸阴精不化怎得乾汞融合化成甘露神水,以润一身百脉?即温养泥丸。复引之下重楼,入绛宫,即午退符也。当进火之时,取法其刚,非用乾健之力,真金不能自升。退符之侯,法用其柔。非以柔顺之德,阳乾依然散漫,不能伏汞成丹。故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其意教人阴生午后,一心朗照,任期气下降。如如自如,了了自了,却不加一意,不用一力。此即坤卦柔顺利贞之意,君子修行之道也。至绛宫温养,送归土心,牢牢封固。唯以怡淡处之,冲和安之。一雯时间,气息如无,神机似抱,此致柔也。温养偏向,神气归根。自如炉中火种,久久凝注,不令玢驰,自然真气流行,远转周身,一心安和,不地婴儿之体,如絮如偻,有柔弱不堪任物之状,此足微丹凝之象。从此铅汞相投,水火既济,有当洗心条绿,独修一味真前,亦不为我所有矣。清净经云 心无其心 物无其物 空无所空 ,无无亦无 湛然常寂 有何瑕 之有烟?故曰 洚初玄览,能无庇乎?尚外丹虽得,内照不严。责人欲为静,天理为纯,安得一粒 珠,须而成像?到得丹有于身,犹须保精俗气,以成圣胎。虽然其保精也,要顺其自然。其俗气也,也须随自然。此不保之保,胜于保。否则矜持宝贵,鲜不危焉!夫以丹为先天元气,无有形态,何须作为。即 玉皇经 云 存无守有。若持迹象以求,未免火动后天,而先天大道亡矣。故曰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民此精气也,国余身心,君也。治世之要,推恩以爱民,立法以治国。治身之道,以精定为安民,以气足为国富。练已则静定,直养则气足。极之浩然刚打,充赛两间,亦若视为固有之物,平常之端。不矜功能,不逞才智,浑浑沌沌,若并忘为盈满者。然无为者也,而大为出焉!学人到此,精盈气足,养之久久,自然裂顶而出可以高驾祥云,遨游海岛。视惜之各守规中,专气柔者,大有间矣!故曰天门开合,能无雌乎 此言前节调神养胎,不能不守雌也。雌即柔顺之意也。而今则阳神冲装,脱离凡体,冲开天门,上穷霄汉,诚足乐也!气何壮乎!到此心如明镜,性如止水,名朗朗天,活泼泼地。举凡知觉之识神,化为空洞之元神矣。前知后晓,独照无疑,明明白白,所以四达而不孛也。然常寂常照,决无寂照。心常明而常觉,绝无明觉想。 物来毕照,不蒂明镜高悬,无一物能匿者。要皆以无为为本,有为为用。党其阳末生时,则积精累气以生之。及其阳已生,则宝精浴气以蓄之。治其后留形住世,积功累行,虽然而不夸育之功,为而不持矜持之力,长而不假制伏之劳。一劫此心,万劫此心,真可为天上主宰,分可执造化之权,是以谓之玄德,到此才称之为玄德矣。   
  此将筑基德药,炼已还丹,脱胎得珠,三化九节功夫说出。要不外以虚极静 含三抱一,恍惚 冥为主。自首中以至还丹,皆离不得混元,不在见见闻闻之地。人能泯其知觉,去其作为,则一元真气常在。故太上曰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兮冥兮,其中有精!由此可知,道生天地,纯是混混沌沌,无可提议,唯浑其神知,没其见闻,道即在其中矣。倘起大明觉心,则后天识神,应念而起,则非先天元神。故必于恍惚中求, 冥中得,修士其亦知所以事矣。 
  这一章言之细微,讲之清澈。我们要深修细悟,九而生慧。慧而不用,浦归于浑元,得原始,即浦归于朴矣。即朴归于真,与天地同体,日月同辉,岂不为修道人之大丈夫哉?                    
第十一章 无用 
  太上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字解' 辐是车辐,毂是车毂。埏是使水和泥,埴是抟土为器。凿是凿开,户是门户,牖是窗户。 
  '章解' 三十股车辐,共凑到一个毂上,当其车毂的空处,才能运转这车呢。(车毂当中是空的,可以穿车轴)因为车中空虚,才能乘载人物有用处。和泥抟成器具,当其中空,才能盛水浆,有器的用处。凿开门窗修成屋子,当其有门窗屋中的空处,才能住人,蔽御风雨寒冷,通风透光,有屋的用处。所以有了形制,才为有利。虽有形制,其中仍是虚无,才为有用。 
  江圣演说这一章认为:太上老子借外以喻内,借有形以喻无形。即以有形的器物,来论解其用处,也全在无形上。因为形而下的器,是本源于形而上的“道”。这就是说,凡是有形的物质为器学,形而下者为之器,即研究可以分解化合的有形物质的科学。我们研究的是形上学,形而上者为之道。道是大道,理是虚无之真理。无形没有有形的器物,就不能有利益。有形没有无形之神道运用,也就不能有用处。大道必借形制之器,才能明显。器必本乎道,功用才大。是以太上老子不但发明道学,并且深明器学。盖明道的圣人,仰观俯查,于天地万物的原理没有不明白的,不过不仅仅以一艺名。像孔子博学多能,还无所成名。即如后世的黄冠羽流,未必即是老子的嫡派真传,然而炉火家烧铅炼汞,即是科学家分解化合的道理。方家术士多有奇技异能,制造战具守具等,即是科学家制造的功用。不过为当时专制君主所恶,恐不利于己,就诬为邪术,严厉禁止,所以就失了传,不能进一步发展。然也足以证明道学不是无用,有真道学的自然明白器学。后世不查,竟说老子的学说,足以亡国灭种,真是不知老子的真象呢! 
  黄真人云:大道生于鸿蒙之始,混于虚无之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修之者从何下手哉?圣人知“道”之体无形,而道之用有象。于是以有形实,以无形虚。盗其气于混沌之乡,敛其神于杳冥之地,以成真一大道,永为不死之神仙。所谓实而有者何?真阴真阳,同类有情之物是也。即衣破用布补,体衰用精气神全。精者有情之物,真阴真阳也。所谓虚而无者何?乃先天大道根源,龙虎二八初弦之气是也。诗云:“有人问我修行事,遥指天边月一轮。”有气而无质,大道彰矣。采铅气,即子进阳火。炼汞气,是午退阴符。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此是非器无以见道,亦非道无以载器也。故太上老子借喻于车曰,车有辐有毂,辐共三十,以像日月之运行。毂居正中,为轴之所贯。毂空其内,辐辏其外,所以运转不难。若非其中有空隙处,人何以载,物何以贮乎?故曰:“当其无,有车之用。”又如陶器然。以水和土,抟土为器,一经冶炼,外实中空。究之凡人利用,不在埏埴之实,而在空洞之虚。昔陶侃运坯,借物运转自如,以运动其体而健康。人常运动,气血周流,自然就健康。若非其间虚而无物,安能运转自如?故曰:“当其无,有器之用。”再拟诸筑室,必凿户牖于其中,而后光明大放。及入此室,处户牖亦觉无庸。务于空闲之间,乃堪空膝。虽借有形以为室,必从空虚以为居。故曰:“当其无,有室之用。”从此三者观之,无非有象以为车,为器,为室。无象以为载,为藏,为居。而凡涉于有象者,即属推行之利矣。凡居于无象者,即属推行之用矣。故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有无无,亦互为其根耳。要之道本虚无,非阴阳无以见。气属阴阳,非道无以生。阴阳者,后天地而生,有形状,方所谓不可为长生之丹。唯求道于阴阳,由阴阳而返太极,则先后混合,而大道得矣。后之修金丹者,先服有形之气,不知炼无形之丹,欲其成仙者,不亦南辕而北辙耶? 
  “道”本无名,强名曰道。“道”本无修,强名曰修。夫以道之为物,至虚至无,方能至神至圣。试观天地,一气清空了无一物。及伏之久,而气机一动,阴阳生焉。于是形形色色,莫不斐然成章,充满四塞之中。谁为造之,谁与生之?莫非道生一气,一气化为阴阳,而万物于是滋生矣。故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性,三性重生万化昌。”修道人欲求至道之真,以成仙圣之体,必先以阴阳为利器,后以虚无为本根,而大道得矣。章内三无字,指其空处,曰无。无即谷神,谷神不死,至虚至无。大约言修行人,自无而有,自有还无,以至还无,以至清空一气,而大道乃成。其意殆取此耳。                    
第十二章 检欲 
  太上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章解' 眼贪看五色,教人瞎了眼。耳贪听五音,教人耳聋了。口贪食五味,教人口里失了味觉。心好外边驰骋,田猎捕捉,就教人心发狂。心贪难得的货物,教人行害人的事。因此圣人为腹的内养,不为眼的外驰。所以去那外驰,取此内守的修养。 
  江圣演说这一章云:声色货利,皆是身外之物,如贪而无厌,便伤人的脑筋,戕贼人的性命。炼性歌上说:“身外之物不招染,红尘世事一刀斩。不说长,不道短,心与天通真性闲。”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圣人舍外而修内。观音菩萨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则六根清净矣。”按修道而言,眼耳鼻舌身意,用以贪声色货利上,为之六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