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经-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页面 79…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絷絷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 
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 
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 
当汗出愈。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 
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 
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汗即愈, 
属桂枝汤证。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坚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 
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 
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病,脉浮紧,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 
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 
故也,属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小便反清,此为不在里 
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 
汤则愈。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 
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 页面 80…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 
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 
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 
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喝,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 
属小青龙汤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 
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 
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 
不溺,腹满加哕,不治。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 
汤;脉浮者,属麻黄汤。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 
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 
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徽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者,属小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 
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 页面 81…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 
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 
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 
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 
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即愈。何 
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 
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 
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 
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 
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 
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搏在里,不解故也。 
     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 
伸,属桂枝加附子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 
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 
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 
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 
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 
汤。 
     发汗过多已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 
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 
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而动,振 
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 

… 页面 82…

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 
自愈。 

… 页面 83…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 
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 
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 
内烦也。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 
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 页面 84…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 
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 
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 
     宿食在上管,当吐之。 
     病者手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 
当吐之。 

… 页面 85…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 
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 
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喉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 
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