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甫诗选注-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确实是用泪写成的。杨伦云:“二句即太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这是不 

错的。瞿塘峡口有滟滪堆,下荆州所必经,最险。杜甫希望自己的友谊,能给崔以温暖,故嘱咐双泪, 

好生渡过滟滪堆,这种友谊,真是再深刻再纯洁没有! 

…  29…

                                              * 
                              绝句漫兴九首  (录六) 

                                         '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茸语太丁宁 
'二'! 

     * 漫兴,随兴所到。杜甫对绝句往往纵笔所之,不甚留意。但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绝句别 

有一种天然标格和风趣。 

      '一'眼,指春之眼。客自愁,春自到,无半点相关之意,岂非无赖?无赖,本指人说,这里 

是骂春色。 

      '二'深造次,是说花开的大快大鲁莽。不管客愁怎样,即遣花开,便教营语,岂非无赖?总 

缘人在愁中,故反觉春色无赖。 

                                         '三'                      '四'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 
花。 

      '三'二句见得不宜相欺。 

      '四'相欺得,是说欺负人 (野老)。得字是语助词。有人解作春风欺负花,非。此诗盖嗅人 

偷折其花,妙在托之夜来春风,使人不觉。墙低二字可玩。 

                   '五'                      '六' 
孰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 
   '七' 
人 。 

      '五'孰知,即熟知,指燕子说。张籍《省试行不由径》诗:“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孰知 

求捷步,又恐异端成。”可见孰知是唐时俗语。绝,异常。 

      '六'故来频,故意频频飞来,恼恨之词。 

      '七'这句张匿解释说:“燕啄飞虫,虫避之,遂击人。”亦可通。 

                   '八' 
二月已破三月来  ,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九'! 

      '八'破,突破。黄生云:“破乃破除之破,分明换却过字,然亦必俗语如此。” 

      '九'这两句好象很颓废,其实中有激情。王嗣爽说是“亦无可奈何而自宽之词”,这理解是对 

的。所以,尽管他这样说,但并没有这样做,他一直愁到死,一直在关心着自身以外的许多国家大事。 

黄生说:“果如所言,则达矣。”其实果如所言,应该说是“则糟矣”。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一○'。 

      '一○'二句正肠断之故。仇注:“颠狂轻薄,是借人比物,亦是托物讽人。”按后来词中往往 

以柳絮比喻小人,实滥觞于杜。 

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一一',狂风挽断最长条。 

      '一一'谁谓,犹哪知道。作意,有奢意、注意或立意等义,盖害时俗语。杜甫 《花鸭》诗: 

…  30…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张籍《招周处士》诗。“已扫书斋安药灶,山人作意早经过。”又《寄 

王中丞》诗:“春风石瓮寺,作意共君游。”蒋防《玄都观桃》诗:“红软满技须作意,莫教方朔施 

偷将。”即其证。这里的不作意,犹言没注意。吴见思以不作意为不意,非。 

…  31…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旬 (录四) 

                   '一'                      '二'                     '三' 
稠花乱叶裹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气未须料理 
        '四' 
白头人 。 

      '一'夹岸皆花,故日裹,即刘禹锡 《浪淘沙》词所渭“濯锦江边两岸花”。黄生说“裹字是 

俗语,若文言则披字也”。 

      '二'款危,歪歪斜斜的。因年老故反怕春色撩人,与“欢娱恨白头”同意。 

      '三'在字是当时口语,含义不一,可作“得”或“着”解。这里相当于“得”字。是说还能吟 

诗饮酒。 

      '四'料理,犹照料或照管,是六朝以来的口语。见得自己还能写诗饮酒,排遣春愁,故不要旁 

人料理。即此也可想见杜甫的顽强性格。 

                    '五'                     '六'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 
   '七' 
红 ? 

      '五'黄师塔,是和尚所葬之塔。 

      '六'这句杜甫自谓。 

      '七'无主,任人赏玩。可字贯串两个爱字,是说你到底爱深红色的呢?还是爱浅红色的?极写 

桃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 

                    '八'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则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九' 
    。 

      '八'浦注,“黄四娘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按娘子乃唐时妇女的美称(如《唐书:贯 

妃传》:“宫中呼为娘子”,又《杨国忠传》:“国忠谓妹妹(虢国夫人等)日:今东宫监国,当与 

娘子等井命矣。”),又唐人以称呼行第为尊敬,浦氏未免望文主义。有同志认为,“娘子”虽是唐 

时妇女尊称,却与冠姓而称其排行为某某娘者有别,并举唐人传奇中杨六娘等皆属下层妇女为证。按 

肃宗时,因参军而为武官之妇女有唐四娘、王二娘等,则知此种称呼,仍是尊称,不能据以定黄四娘 

之为妓人。至于称妓人亦为某某娘,可能是当时一种习惯上的本面称呼,犹称妓女为校书之类。 

      '九'恰恰啼,正好叫唤起来。按“恰恰”乃唐人口语,通常只用一“恰”字与动词结合,如“恰 

有”、“恰似”、“恰值”、“恰受”之类,不胜枚举,均为“正好”或“适当”之意。其“恰恰” 

连文,杜此诗外,个人所见尚有两处:一为王绩 《春日》诗:“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所谓恰 

恰来,即正好来。春光可贵,不宜错过,故欲多酿酒。有同志解为“不断地”或“紧紧地”来,并援 

以解释杜此诗,实非。另一为《降魔变文》:“便向厩中选壮象,开库纯驼紫磨金。峻岭高岑总安致 

 (置),恰恰追布不容针。”所谓恰恰遍布,亦即正好遍布之意。此一口语,宋仍沿用。黄山谷《同 

孙不愚过昆阳》诗:“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此恰恰应解作正好,更无可疑。杜此诗 

题为“独步寻花”,蝶时时舞,而驾则非时时啼,今独步来时,莺歌适起,有似迎客,故特觉可喜耳。 

不是爱花即欲死'一○',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一一'! 

      '一○'这句一作“不是看花即索死”,索死即要死,唐人俗语。是说连性命也不顾。 

      '一一'二句是嘱咐语。繁枝,指盛开的花。细蕊,指含苞侍放的花。盛开的无法挽留,所以 

…  32…

希望未开的酌量慢慢的开。商量二字生动,一似花真解语。——黄生云:“诸绝中,多人方言,益知 

其仿竹枝 (民歌) 

…  33…

                                       进 艇   * 

                   '一'                     '二' 
南京久客耕南亩 ,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 
                                              '三' 
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 
      '四' 
为缸 。 

     * 七六一年成都作。进艇,即划小船。 

      '一'七五六年唐玄宗避禄山之乱来成都,因号成都为南京,上元元年'七六○'罢。待作于初 

罢不久,为了与下句作对,故仍以南京代成都。杜甫并未躬耕南亩,但在草堂也从事种树、种药、刈 

草等劳动。 

      '二'北望,北望中原。因朝廷和故乡都在北方。二句进艇之由。 

      '三'仇注:“中四,喜妻子相聚,赋而兼比。”范廷谋《杜诗直解》:“日元相逐、本自双, 

亦见夫妇原当聚处。”芙蓉,即菏花。 

      '四'茗饮,茶水。蔗浆,蔗汁。句意谓没有美酒佳肴。瓷罂,盛茶浆之器。无谢,犹不愧或不 

让。是说比之富贵人家所用玉缸并无逊色。 

…  34…

                                        赠花卿  * 

                                                                                    '一'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 花卿,花敬定,崔旰的部将,曾平定段子漳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 

气称呼。胡应鳞以为指歌妓,不确。杜甫《戏作花卿歌》云:“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就是这个花卿 

      '一'这句有两种不同说法,杨慎以为是讽刺,他说: “花卿在蜀,颇潜用天子礼乐,子美作 

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黄生则以为只是赞美歌曲之妙,他说:“花卿以为妓女,固 

非;以为花敬定,而刺其潜用天子礼乐,亦煞附会。史但言其大掠东蜀,未尝及僭拟朝廷,用修 (杨 

慎)止据天上二字,遂漫为此说,元瑞(胡应麟)讥之,是矣。予谓当时梨园弟子,流落人间者不少, 

如《寄郑(审)李(之芳)百韵诗》‘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自注云:‘柏中丞筵,闻梨园弟 

子李仙奴歌。’所云天上有者,亦即此类。盖赞其曲之妙,应是当时供奉所遗,非人间所得常闻耳。 

顾况 《李供奉茎篌歌》云:,除却天上化下来,若向人间实难得。’盖以天乐比之,杜甫正与此类。” 

按黄生说近是。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 

声飞出九重深。”则唐时宫中乐曲,流传世间,本属常事,歌者自歌,听者自听,说不上什么“僭”。 

…  35…

                                      三绝句(录二) 

                    '一'                       '二' 
楸树馨香倚钓矾  ,斩新花叶未应飞 。不如醉里凤吹尽,可忍醒时雨打 
   '三' 
稀 ? 

      '一'倚钓矾,是说楸树紧靠着钓台。 

      '二'斩新,极新。也作崭新,唐人方言。 

      '三'可忍,哪忍的意思。是说不忍醒时眼看花落。凤吹雨打,也都是口语。 

                                                                  '四'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  ,客至从嗔不出迎 
'五'! 

      '四'会须,犹应须,即定要的意思。 《隋唐嘉话》:“太宗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指 

魏徵)!”则会须乃当时口语。番字去声,上番,亦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