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甫诗选注-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徵)!”则会须乃当时口语。番字去声,上番,亦唐人方言,犹轮番。唐时兵制,兵丁每年依道路 

远近要轮番去京师当宿卫。《新唐书:兵志》:“二千里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十二个月轮到一次)。” 

看,是看守、看护的意思。杜甫爱竹,所以如此。 

      '五'从嗔,随他嗔怪去。 

…  36…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 

                                         '一' 
兵戈不见老莱农,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二'                                           '三' 
    ?黄午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 
      '四' 
同归 。 

     * 省觐,省视父母。十四,是称呼韩的排行。 

      '一'首二句喷薄而出,感慨甚大甚深。韩是去寻访父母的,故用老莱子故事,便已扣紧题目。 

 《列女传》:“老莱子行年七十,著五色之农,作婴儿戏子亲侧。”干戈扰攘,亲子离散,故不见此 

事。下旬更推向大处,推向当时整个社会,见得可痛的不止此一事,万事都反了常。可悲者也不止我 

们一两个人。杜甫总是从大处着眼。 

      '二'二句落到题上,是流水对。无家,即无处。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将重点放在韩 

一边,故宾主分明。 

      '三'二句是想象中之景,不是写送别时当前之景。黄牛峡、白马江,皆韩出峡往江东所必经之 

地。黄牛峡在湖北宜昌县西。旧注,江陵有白马州。杜甫关心对方,故特地指出前路的重重艰险,已 

含下“应努力”意。不发空论,而即景寓情,最有味。顾袁云:“日静日寒,亦见寇乱凄凉意。”黄 

生云:“凡情真则语易率,得五、六二句,全诗皆有色矣。” 

      '四'各努力,各自努力为归乡之计。上面曾用自己作陪,所以这里用一“各”字来缩合。韩十 

四当是杜甫的同乡,故有故乡同归的话。 

…  37…

                                     戏为六绝句    * 

                    '一'                                           '二'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 
   '三' 
生 。 

     * 这六首绝句可作文艺批评看,也可作社甫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经验看,是针对当时诗学 

界所存在的贵古贱今、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等毛病而作的,值得我们借鉴。杜甫不欲“自以为是”, 

同时也为了冲淡教训人的气味,所以题作“戏为”。其实态度很严肃,议论很正大,教训也很不客气。 

      '一'老更成,老年更成功。下旬证实。杜赠高适诗云“交情老更亲”。老,亦指老年。 

      '二'嗤点,嗤笑指点。如《周书:庚信传赞》说庾信是“词赋之罪人”,即其例。 

      '三'这句很幽默。前贤,即指庚信。古人悦“后生可畏”(见《论语》),从现在看来,不觉 

正应了这句话呢!浦注:“为前贤称屈,正使后生知警,反言以警醒之。”按杜甫并不是一般的菲薄 

后生,而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他曾推崇元结说:“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四'                         '五'                     '六'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 
        '七' 
万古流 。 

      '四'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所谓初唐四杰。当时体,那个时代 (初唐)的体裁,是 

说时代条件不同,不可执一而论。 

      '五'轻薄指人说,所谓轻薄子,即下“尔曹。《贫交行》“纷纷轻薄何须数”,亦指人说。晒 

音审,笑也。 

      '六'尔曹,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指晒笑的人们。只知苛责前贤,不能反求诸己,生虽哗众取 

宠,死即寂尔无闻,所谓身名俱灭。 

      '七'不废,犹不害、不伤。江河,喻四杰。是说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此虽论文,亦可见杜 

甫“嫉恶怀刚肠”的性格。 

                                          '八'                     '九'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 
曹'一○'。 

      '八'劣于二字读断,汉魏近风骚五字连读。是说即使四杰的作品,不及汉魏的接近 《国风》和 

楚骚,但也有可取之处,不可一概抹杀。 

      '九'龙文、虎脊,都是名马,比喻四杰。这句承上,言四杰之作,虽不及汉魏,但仍不失为 

良马,都可以充国君的驾驭。君,应解作国君或君王,统治者是不驾驭驾马的。 

      '一○'历块过都 (出处见《瘦马行》),是说越过一个国都就象越过一块土块一般,这里比喻 

创作实践。意思是说你们晒笑四杰,何不写写看,恐怕那时你们就要感到自己不济事了。 

才力应难跨数公'一一',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茗上,未掣鲸龟碧海中 
'一二'! 

      '一一'数公,指庚信及四子。跨,超过。 

      '一二'两句也是比喻的说法,见得今人小巧,不及前贤之大,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茗。” 

翡翠,小鸟。兰首,香草。掣,牵引。鲸,大鱼。是说当时摹写景物,研揣声病的作品,还可以看到 

些,至于反映巨大的社会现实,那他们就都办不到了。杜甫以“秀句”目王维、孟浩然,而极赞元结 

…  38…

 《春陵行》,说是“两章对秋月,一字借华星”,道理也就在此。 

不薄今人爱古人'一三',清词丽句必为邻'一四'。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 
后尘'一五'。 

      '一三'这也是杜甫的自道,是他的现身说法,因为当时存在着一。种盲目的是古非今的现象。 

杜甫不仅对齐梁、四杰,不妄加菲薄,即对同时代诗人也多所推崇。浦注:“此与未章,乃推广而正 

告之,意重在不薄今人边。统言今人,则齐梁而下,四杰而外,皆是。统言古人,则汉魏以上,风骚 

以还,皆是。窃攀恐后,直指附远谩近之病根而药之也。” 

      '一四'说明不薄个人之故。必为邻,是说离不开或少不了。因为诗毕竟是精炼的语言。 

      '一五'这两句是说,你们一心要高攀屈原、来玉,原是对的,但应当从实质上争取和他们并 

驾齐驱,否则的话,尽管你们鄙薄齐梁,恐怕还得给齐梁作尾巴呢。——《钝吟杂录》卷四,“千古 

会看齐梁诗,莫如老杜。晓得他好处,又晓得他短处,他人都是望影架子话。” 

                    '一六'                      '一七'                      '一八'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 
师是汝师'一九'! 

      '一六'前贤包括自古至当代的作家。轻薄辈往往无自知之明。故杜甫直告以“更勿疑”。 

      '一七'浦注:“递相租述,前贤各有师承,如宗支之代嬗也。祖述。钱氏(钱谦益)解为‘沿 

流而失源’,误矣。以齐梁以下为沿流,正是后生附远谩近之张本,不且自相矛盾耶?复先谁者,诘 

以轻嗤轻晒,妄分先后也。此三字,正笼起多师二字。”接先字作动词用,如《孟子》:“北方之学 

者未能或之先也”之先。是说既然不及前贤,那么前贤对我们就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何必捧这个, 

笑那个呢。 

      '一八'别是区别,裁是裁汰。伪体,即形式主义的诗。伪体和 《凤》《雅》对举,显然是指 

坏的思想内容而言。 《凤》《雅》,《诗经》的十五国凤和《大雅》《小雅》。《国凤》几全是民歌, 

 《小雅》中也有民歌,是我们最早也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这句是说学习前贤或继承遗产时也要 

善于区别其精华和糟粕,而分别对待。如杜甫只称许庚信晚年作品,便是有所别裁的。尽管《诗经》 

历来奉为经典,但他只说亲《风》《雅》,决不说亲《颂》,也同样是有所别裁,又所谓亲《凤》《雅》, 

是说亲《凤》《雅》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它的形式。壮甫不曾写一首四言体的诗,便是证明。 

      '一九'汝,即上所谓尔曹。这句是说如能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来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 

的老师。象庾信、王杨卢骆诸人,又何尝不可以成为你们的老师?未二句真是语重心长。杜哺个人的 

成功和他对后来文学的巨大影响,跟他这种善于批判的吸收祖国文学遗产的态度有密切关系。概括他 

说:别裁伪体亲《风》《雅》,主要表明他在诗的思想内容上的主张,而转益多师是汝师,则主要表 

明他对于诗的艺术形式的看法。前者是思想内容问题,而后者则是关于表现的手法问题,可以博采旁 

通。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波称为“诗史”,在艺术风格方面又被称为“集大成”,是和他这种全面的 

观点分不开的。钱注:“六绝寓言以自况也。退之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何用 

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然则当公之世,谤伤亦不少矣,故借庾信四子以发其青。”按 

杜甫《莫相疑行》:“寄语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是此诗确亦有所感而作。 

…  39…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 

                                                               '一' 
倚江捕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诛茅卜居总为此  ,五月仿佛闻寒蝉 
'二'                                            '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韩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 
      '四'                     '五'                     '六' 
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 ,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 
              '七'                                           '八' 
不过听竿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 
                   '九' 
草堂自此无颜色  ! 

     * 这是上元二年 (七六一)在成都时所作。“叹”本是曲调的一种,如“歌”、“行”、“吟” 

之类,这里兼具表情作用。杜甫本深爱此楠树,常在这树下吟诗,又目击楠树与凤搏斗,卒为风所拔, 

和他自己的性格、命运也都有着相同之点,故写来极有生气。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转意。起四句追 

叙未拨之前;东南飘凤四句正写为风雨所拔;沧波老树四句写拔后回恩之情,两句切自己写,两句写 

一般人;未四句深致哀悼。 

      '一'诛茅,剪除茅草。总为此,全都为了这棵楠树。 

      '二'楠树高大,故发出的声音,有似寒蝉。寒蝉。蝉的一种,深秋时呜于日暮,声音幽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