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正值年盛体强之时。
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
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马潭等人的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
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后来,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负责皇子的教养。
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爱,倾注到李湊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个好色荒唐的皇帝。即位后,他很快就沉迷于声色游乐之中。藩镇相继发生叛乱,河朔三镇再度失守,他都不闻不问。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竟然又莫名其妙的一命呜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
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贪玩,特别喜欢击毬的游戏,以及在深夜里捕猎狐狸。
他天天带着一班宦官伴臣,东游西荡,花样百出;还不时地发一顿小皇帝脾气,无缘无故地将身边人痛打一顿,根本谈不上操心国事。
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唐敬宗夜猎回宫后,又与宦官刘克明及击毬将军苏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饮。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
待再点亮时,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这时他只不过是十七岁。
紧接着,枢密使王守澄又与宫内宦官内外相结,保举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宫,成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权实际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这时,李湊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李家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
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调教下,漳王李湊养成了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眼看时机即将成熟,杜秋娘周密筹划,与朝中宰相宋申锡密切配合,企图一举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势力,废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宝座。
无奈宦官的耳目众多,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
好在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便严加处置,结果是李湊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放归故乡,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
自古女子的命运,大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着自己的才智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杜秋娘,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炼钢柔。
此宝形如一个鸡心,中有鹅卵大小,颜色鲜红,表里透明,只有许多芝麻大小的黑点,通身细孔密布,其软如棉,也不知是什么东西炼成。
一经使用,就会飞出一片脂香,万缕彩丝,另由那针眼细孔中,射出一种又粘又腻,颜色清明,香中略带腥咸之味的汁水。
敌人法宝飞剑,除了一种西方太乙纯金之精炼成之宝,是它的克星外,余下只一沾上,立时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坠落地上。
高峰跟杜秋娘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杜秋娘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杜秋娘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杜秋娘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朝的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凤阳怀远人,臂长善射,勇力绝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员骁将。他身为军中前锋,作战勇猛,席卷幽燕,直捣上都。
由于他曾经攻克开平府{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
洪武二年{1369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风”,而暴死于柳河川军中。
朱元璋痛失爱将,以诗悼之:“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并且将其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勋臣,择墓于南京太平门外,赐给祭田。
后来又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的功臣庙中,将其居于首位以祀之,甚见尊礼。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攻取金华后,派遣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
常遇春率部一路杀将而来,首先攻取龙游城。
他在戎马倥偬间,还吟赋《龙游道中》一诗以纪行:“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字里行间,流露出英雄豪气。
当常遇春率领马、步、水三军到达衢州城下时,但见城垣壁垒森严,固若金汤。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树栅栏,建奉天旗,从陆上、水上将衢州六座城门团团围住。
常遇春又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军械,“拥至城下,高与云齐,欲阶以登城”,又在大西门城下“穴地道攻之”。
伯颜不花的斤,面对常遇春部的猛烈进攻,凭借坚固的城垣,“以束苇灌油烧吕公车,驾千斤秤钩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穴道。”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后来,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毁其所架之炮,攻围甚急。元军支持不住,遣使密约投降。衢州路院判张斌夜出小西门,迎常遇春大军入城。这样,元军甲士万人,才迅速崩溃。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四章 瀛洲台中的常遇春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后,立“金斗翼元帅府”,设元帅和枢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州的统治势力遂荡然无存。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
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
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
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且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
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
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
他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
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
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使得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西征陈友谅,常遇春再立大功。
当时陈友谅占据上游,精兵大舰,雄心勃勃,是朱元璋开拓事业的主要威胁。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一场恶战。
朱元璋以弱御强,设计用伏,诱敌深入。
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为全军主力。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而逃。龙湾大捷,朱元璋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
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不久就升行省参知政事。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1363年},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锁敌人的归路。交战中,陈友谅军船大、坚固,但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
有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情况危急。
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
战斗中常遇春奉命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的优势,乘风纵火。陈友谅的舰队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
陈友谅率残舰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诸将的追击,以及常遇春的迎头堵截。
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这场决战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陈友谅覆灭,使得朱元璋成为群雄中之强者。常遇春因功受赏,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为平章政事。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
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且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
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
十一月,常遇春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使得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
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
当时,北方元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就已平定山东。
洪武元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相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
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
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人,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