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大官。这十种都是贪欲。
  《大智度论》把色分为六种:1。颜色:比如说长短方圆、青黄赤白。2。形容:我们的形体容貌,巧笑美目。有的人笑一笑,他的眼睛也能够表达心意,所谓眉目传情。3。威仪:身裁很窈窕,行动幽雅,使人看了动心。4。语言:讲起话来低声娇语,很好听的。5。细滑:皮肤非常的润泽。6。人相:形态生得很美观的,所谓美貌妖态,妖里妖气的。
  以上是两部论典对于色与欲的分析。
  「色之为欲」,这种色的情欲,「其大无外」,简直大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没有一个再超过它了。因此说爱欲莫甚于色。有句成语叫「色胆包天」,色是个很大的祸患,一旦色欲冲动,胆量能够把天都包了,公然不顾一切去做。
  「赖有一矣」,还好,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当中,只有色欲这么厉害。「若使二同」,假如还有其他一欲,也象色欲有这么大的魔力,那就不得了啦!「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肯发心学佛修道了。可见,色欲会障碍我们的道心与修行。
  依照佛经中说,要对治色欲,必须作九种观想,譬如说男女之爱,无论是男的很疼爱女的,或者女的喜欢男的,但是事实上不可以的,那怎么办,就要作九种观想:1。青瘀:人既然死了,风吹日晒,尸体变为黄赤色,再发黑青色。2。烂:死尸皮肉腐烂。3。胀:尸体膨胀。4。脓血:死尸的脓血流了出来。5。虫蛆:死尸进一步生了虫,被虫啃啖着。6。坏:皮肤破裂、腐烂。7。散:皮肉全都烂掉,只剩下七零八落的筋骨。8。烧:死尸用火烧为灰烬。9。白骨:剩下一堆散乱的白骨。
  这是佛经里说的,一个人如果想克服爱欲心,想修学佛道,应当以这九种观想来对治它,才能用功,否则的话,就为色欲所包围,没有办法学道。
  因此,《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一个人的淫欲心如果不能够断除的话,就没有办法跳出尘世,脱离苦海。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爱欲之人,犹如执炬」,大凡迷恋于爱欲的人,就好象手中握着一个火把,「逆风而行」,比如吹着南风,我们向南方走去,顶着南风向前去,叫逆风而行。这火把一直烧着,最后怎么样呢?
  「必有烧手之患」,一定会烧伤自己的手,这叫做「惹火烧身」。
  本章说明如果我们迷恋爱欲,不顺佛道,将来会烧毁了法身慧命,这一点必须要特别注意!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前章释迦牟尼佛只是告诫大家,对爱欲、情欲,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它,本章,可以说是佛现身说法,把他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告诉大家。
  天神,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魔王,名叫波旬。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将要成正觉的时候,这个魔王心中非常恐惧,担心有了佛,他的子孙岂不是要减少了,因此,他存心扰乱,阻挡佛成就道业,起初,派了很多魔兵魔将,用武力来对付佛,但是释迦牟尼佛并不感到害怕,不为所动。魔王第二步便派魔女来扰乱佛。
  因此,「天神献玉女于佛」,天神把他如花似玉的女儿献给佛。我们大殿中木雕的释迦佛八相成道图,在角落口有幅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行,有群女子在他身边跳舞唱歌的图象,就是魔女在扰乱佛修行。佛知道她们都是没有存着好心的,目的是「欲坏佛意」,要破坏佛的道心,不让他修持成佛。
  佛看到魔女,呵斥她「革囊众秽」,革囊,就是皮的袋子;众,很多很多;秽,就是肮脏。意思是指魔女,形貌虽然生得这么漂亮,但是心不端正,满肚子都充满了肮脏,外表的躯壳虽然美丽,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罢了!
  「尔来何为」,你这样不觉自己肮脏,而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去」,你走吧!「吾不用」,我不需要你!
  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是个皇太子,要多漂亮的女孩,就有多漂亮的女孩,他尚且能够放下,哪里需要这些魔女来给他。
  「天神愈敬」,魔王眼看施用硬的、软的、威胁、诱惑,佛都无动于衷,因此反而对他更加敬重。
  「因问道意」,因而,进一步恭恭敬敬的,请问他修学佛道的意思。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目的就是要广度众生,既然魔王请问佛法,就很慈悲地为他讲解说明,最后,魔王自己去修持,也觉悟了,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本章说明修学佛法,要是不执着,能够精进的话,将来一定可以得道证果的。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夫为道者」,我们修学佛道的人。举一个譬喻,「犹木在水,寻流而行」,就好象一根木材,浮在水面上,顺着水流的方向漂流着。「不触两岸,不为人取」,它在河流的中间,不会碰到两岸,而且在中途也不会被人家把它捞起来拿走。同时,「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不会被鬼神把它阻挠拦住,也不会被洄流,就是漩涡,漩转的水,把它圈住了。「亦不腐败」,这根木材的本质很坚固,虽然浸在水中很久,但它没有腐臭败坏。
  「吾保此木,决定入海」,释迦牟尼佛说:我可以保证,这根木材,最后一定会流到大海中去的。
  上面的经文,很容易理解,相信不用讲,大家也会明白的,不过,我这里想把几种譬喻的要点举出,稍微阐解一下:
  (一)寻流:就是顺流。是譬喻修行的人,如果顺着佛道去修持,把一切烦恼、情爱都扫除掉,内心非常清净,可以说到达了一心不乱的境地,这就好象水的本性,一般都是顺流而下的。
  (二)两岸:是譬喻修道有两重障碍。第一,凡夫贪爱物欲:一般俗人,都是对物质存着贪心,爱取的欲望,也就是喜欢的东西,希望占为己有。第二,外道执着邪见:外道,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宗教,佛教通称他们为外道。外道往往执着不正确的思想见解,如修苦行可以获得解脱,就是一种邪见。
  两岸,也可以说是执着断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或是执着常见(世界上的一切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同的两边。有时候,两岸也可以譬喻为「空」和「有」,凡夫由于受情爱所迷惑,把一切人、事、物都看成是实实在在的,而加以执着,认为是「有」的。外道却认为一切是虚无不实在的,因此而执着「空」。
  我们如果依佛法的中道而修行,就不会有「常断」、「空有」偏于一边的执着,也即是不会触到这两岸了。两岸,也可以解释为对生死的此岸,和涅盘的彼岸,两方面都不执着,自由自在地修行,不被外道的邪见所阻挠。
  (三)鬼神:在中国人的思想中,都认为人死为鬼,死了以后就是做鬼了,所以说:「鬼者,归也。」一个人死了以后要回老家。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依佛教说,鬼是六道的众生之一,人死了不一定会做鬼的,我们也可以做人,升天,也可以到西方去呀!
  提到鬼,《金刚明经》说:「鬼,威也,能令他威其威也。」鬼,好象很威风,大家都很惧怕他。该经也说到神:「神,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倒海;小力者,能隐现变化。」神是很有能力的,他有神通,能力大的,可以移山倒海,能力比较小的,也会作种种变化。
  事实上,依佛经讲,鬼神可以说是一类的,由他有没有「福德」作为标准。积善,有福德,死后变成神,好象城隍、土地等,就是神了。没有福报的,就成为鬼,例如饿鬼。
  我在这儿附带告诉大家,一个学佛的人,只有虔诚地拜佛,至于什么神啦、鬼啦,最好「敬而远之」,不宜去供奉、礼拜他。老实说,你今天去供养他,礼拜他,明天不去了,他一旦生了气,你的麻烦可有得受了。我们拜佛,佛菩萨不会生我们的气。
  (四)洄流:譬如常人醉生梦死,在六道中轮回不息。
  (五)腐败:好象不肯相信佛法,诽谤佛的人,和腐烂的东西没有差别,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以上讲的是譬喻,下面的经文,才是讲佛法。
  「学佛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我们发心修学佛法的人,最主要的,不要被世间的五欲和一切的世情所迷惑,也不要为种种的邪知邪见,以及鬼神所阻挠。我们只有一心一意地精进修持,向着清净的无为法──涅盘的目的去修学,这样修道的人,就象上面所说的木材顺水流的譬喻一样,我也可以保证他必定可以很顺利的得道、证果的。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有一句成语,叫心猿意马,我们的心,好象猴子一样的,一天到晚不停地蹦蹦跳跳。我们的意识(心、意识,是同一个精神作用),好象无缰的野马,到处奔驰。因此,本章教诫我们:意识这匹野马,我们不可以随便放纵它,必须把它看好。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告诉我们:必须谨慎、小心,不要随便信任我们那放逸不羁的意识,也就是不要随便相信我们这一颗妄心,因为我们的妄心一天到晚向外奔跑、攀缘,总是和无明、爱欲、邪见、骄慢相应的,一旦放出去,就会被外物迷住了。
  孟子曾经说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呢?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为了求得能够「放心」。这地方的「放心」,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对某人或某事很放心,无所牵挂。这里的意思是指放纵你的心。孟子曾经举了一个譬喻:我们家里豢养鸡鸭等动物,早上把它放出去,到了晚上都要一一找回家关起来。但是我们一个人的心,每一天都在外面奔跑,却没有一个到了晚上,会想一想,我这颗心有没有找回来?因此说,学问的这一个道理,没有其他的,只是希望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两句话的意思跟佛教是很接近的。因此,意马莫纵,不要放纵我们的妄心,也就是求其放心。
  「慎勿与色会」,上面说的是要小心,不要把心随便放纵出去,这里释迦牟尼佛更告诫大家,千万要谨慎、小心,不要一味地跟女色接近,为什么?「色会即祸生」,常常在色欲方面追逐,这是个祸根,会产生很大的麻烦和祸害。《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主要是对出家人讲的(当然包括了四众),非常强调对「色」,不可以太接近、太热了,否则,在道业上是一种障碍。
  那末,这样说来,对于女性就应该退避三舍,不要接近,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