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5年成立的《 红楼梦 》注评小组这时已经成为红楼梦研究所,隶属于文化部的艺术研究院,应该说也是可以“专业对口”的。按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学研究所其实更为合适,但由于历史的纠缠和学术观点的歧异,周汝昌与文学研究所的古典文学研究室似乎无形中成了“两派”,自然也就不能亲和调入了。在调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过程中,胡文彬起了牵针引线的作用,似乎是一说就成,调动颇为顺利。由于参加工作较晚,周汝昌在出版社的工资级别比古典文学编辑室的一些同仁要低,是六级编辑,相当于讲师和副教授之间,由于“文革”,调级晋升早已停顿多年,这次调入艺术研究院,则成为研究员( 1981年履行正式评聘手续 ),也就是正教授了。    
    不过,这时周汝昌的家庭情况仍然很糟糕,几个子女都“沉抑下僚”,有的还在外地,住房狭小偏仄,妻子毛淑仁又发现患了癌症……真可谓雪上加霜了。前已述及,人民日报的记者姜德明到周汝昌居住的无量大人胡同送报纸,看到周家居住的艰窘情况,立刻让周汝昌打报告,姜德明把情况弄到了专供中央领导人阅读的“大参考”上,周汝昌也向贺敬之、胡乔木等文化部和中宣部的领导人写信诉说困难。那正是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大力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之时,在胡耀邦的批示下,周汝昌的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80年五六月间周家搬入南竹竿胡同的宽大住房,远在宝鸡当工人的小女儿周伦苓被调回北京,入艺术研究院作为周汝昌的研究助手,既解决了周汝昌的眼耳不便影响工作的问题,也改善了周伦苓的生存处境,使她从一个高中没有毕业的普通工人走上了专门研究学问的人生道路。    
    同时,长女周月苓经过自己努力,也从唐山的河北矿冶学院调到北京冶金机电学院( 今北方工业大学 )任教;次女周丽苓从天津与一个返京的知青对调工作,最后终于调到北京图书馆( 今国家图书馆 )的国际互借部门工作;小儿子周建临早于1974年从内蒙乌拉特旗兵团返回北京,在北京化工二厂作工人,后来调到大观园工作。而经过医疗,周夫人的癌症也得到了控制,一直健康地活到了21世纪初。总之,周汝昌一家在80年代全家都回到北京团聚了,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形势是同步的。周汝昌的某些 “歌功颂德”的诗作也是发自内心的,可以理解的。胡耀邦于1989年逝世,周汝昌特别写了一首赠给胡耀邦长子胡德平( 1942年生 )的悼念诗① :    
    二帝炎黄望子孙,几重浩劫吊遗痕。    
    狂澜不障天曾醉,大厦能扶地始尊。    
    十丐孰怜儒者贱,一朝民痛哲人沦。    
    书生那识治平事,误拟骚音赋楚魂。
    至于其后,周汝昌耳目受损,对外界的事了解得已经很浮浅,基本上是沉溺于书房里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时候正往返于天津和北京,与周祜昌为《〈 石头记 〉会真 》的事情忙碌着,除此之外,是关心不多的。“书生那识治平事”,也是真实的夫子自道,周汝昌始终是个“专业人”、“学术人”,而不是“政治人”,而他的专业又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不是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所以周汝昌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献身于中国文化,与现实政治其实保持着距离。在这一点上,周汝昌与胡适或鲁迅都有所区别。对周汝昌那一代老知识分子,是不能用西方的“知识分子”涵义予以要求的。    
    在即将进入80年代的1979年10月,周汝昌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研究员兼院级学术顾问,这象征着,他的学术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①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袁世凯签订的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① 张伯驹,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出身世家,父亲( 实际是伯父,乃过继关系 )张镇芳当过直隶总督、河南都督,本人曾入军界,从事金融,琴棋书画皆擅,还是戏曲票友,后来又在诗词创作和文物收藏鉴赏方面卓然成家。张伯驹曾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袁世凯之子 )被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四公子”的说法有不同版本,但张伯驹与张学良总在其中 ),周汝昌成年后与其颇有来往。    
    ② 寇梦碧是津沽著名词人,本名寇秦逢,因填词宗法梦窗( 南宋词人吴文英 )和碧山( 南宋词人王沂孙 ),乃以梦碧之名行世。生年不详,大约比周汝昌年长四到五岁,于1990年去世。周汝昌曾赞其词作“蛾眉但恨无人妒”。    
    ① 黄裳,1919年生,著名散文作家和藏书家,本名容鼎昌,黄裳是后来行世的笔名。    
    ① 1937年7月7日晚,北平( 1928年北京改为北平,1949年10月1日复称北京 )城西南十五公里的卢沟桥畔,响起了日本侵略军的炮声,中国守备军奋起反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也叫七七事变。    
    ① 后来发表时有补注:沦陷八年,坚不入敌伪学校读书,先生( 羡季 )赠余绝句五首,末章云:“抱得朱弦未忍弹,一天霜月满栏杆。怜君独向寒窗底,却注虫鱼到夜阑。”    
    ① 可参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之朱洪《 胡适大传 》及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之沈卫威《 胡适周围 》等著作。    
    ① “小市”又称“晓市”,俗呼“鬼市”,就是古董市场。因为所交易的货物都是古旧的东西、死人的东西,而且市场大抵在天还很黑的午夜到黎明时分就开始,故曰鬼市。    
    ② 孙铮字正刚,号晋斋,燕京大学中文系高材生,留校,曾在中文系、哈佛燕京学社、校长办公室等处任职。工词,有论词专著出版。    
    ① 周汝昌信尾所署年月日,民国纪年后的月日都是用阴历,因此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并不等于1948年3月18日。本传记径用民国年月日体例,原因在此。    
    ① 周伦玲本名周伦苓,后因身份证发放时某个环节的失误,“苓”误为“玲”,乃“将错就错”改名。后面行文,除涉及出版书籍上的签名遵照署名实际情况外,一律写作伦苓。    
    ① 闻在宥,1901年生,1985年卒,与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父亲是好友,曾教授幼年的李政道学习古文字学。闻在宥学问渊深,且擅长书法,于1940年在华西大学建立中国文化研究所,重点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② 高名凯,1911年生,1965年卒,著名语言学家。父亲是美以美教会的牧师,但从小父亲去世,与教会关系密切,于1937年受燕京大学指派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文学院学习语言学,1941年回国后在燕大国文系( 即中文系 )任教,1942年到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45年起任燕大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① 邓之诚,号文如居士,1887年生,1960年卒,清道光年间闽浙总督邓廷桢是其曾祖。所著《 中华二千年史 》和《 骨董琐记 》都有很大影响。    
    ② 陶洙,字心如,号忆园,据胡文彬考证,生于1875年( 光绪元年乙亥三月二十二日 ),卒于1954年以后不久。曾在政界,但爱好文史收藏。    
    ① “那兰”即“纳兰”,因是满语汉译,可用同音字。    
    ① 蒋兆和,1904年生,著名画家,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名作《 东坡赏砚图 》、《 杜甫诗意图 》、《 阿Q像 》和《 流民图 》等享誉甚隆。萧重华也是著名书法家和画家。    
    ① 文怀沙,1910年生,青年时曾受教于章太炎门下,是著名楚辞研究家、书画家。    
    ② 孙楷第,字子书,1898年生,1986年卒,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所著《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和《 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是小说研究目录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③ 周祖譔,1926年生,时为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研究生,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① 戚蓼生字晓塘,浙江德清人,生年不详,卒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 )。据《 德清县续志 》记载,他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 )中举人,三十四年( 1769 )中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以劳瘁卒官”。    
    ① 林庚,1910年生,著名新诗人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② 巴人,1901年生,1972年卒,原名王任叔。    
    ① 许遇,字不弃,号月溪、真意道人,在清代诗人王渔洋( 士禛 )的诗文集内可见踪迹。    
    ① 张友鸾,1904年生,1990年卒,曾任许多报纸的总编辑,和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合办过《 南京人报 》并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出版过通俗小说《 白门秋柳记 》和《 秦淮粉墨图 》,1953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 顾学颉,1913年生,1999年卒,曾在大学任教,1953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后选注《 元人杂剧选 》、校订《 白居易全集 》等,影响颇大。    
    ① 聂绀弩,1903年生,1986年卒,比周汝昌年长十五岁,曾参加过国民党讨伐北洋军阀之“东路讨贼军”,任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处文书,1924年考入广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国共合作第二次东征,任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官,1927年考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参加革命很早的一个文化人,著名的杂文作家。他古典文学的修养也很深厚,后来的《 散宜生诗 》将杂文笔法融入律诗绝句等传统诗歌形式中,记录后半生的艰难遭遇,广受文化界推崇。    
    ② 舒芜,1922年生,比周汝昌小四岁,本姓方,以笔名行世,安徽人,是清代著名古文流派桐城派中坚方苞一脉之后裔,后来成为胡风事件中的重要当事人。    
    ① 田锺洛,1924年生,即著名散文家、诗人袁鹰。
    ② 袁水拍,1916年生,1982年卒,笔名马凡陀,著有诗集《 马凡陀山歌 》等。    
    ① 孙玉明,1961年生,现为《〈 红楼梦 〉学刊 》副主编。    
    ① 高阳,1926年生,1992年卒,本名许晏骈,历史小说作家。    
    ① 邓拓,1912年生,比周汝昌年长六岁,他十八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主编出版了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 毛泽东选集 》( 5卷本 ),建国后先后任《 人民日报 》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到“文革”中被作为“三家村”首领受到批判,于1966年5月18日自杀。    
    《杨万里选集》与《曹雪芹》    
    ① 程靖宇,学名缓楚,笔名今圣叹,湖南衡阳人,香港学者。    
    ② 沈怡,1901年生,1980年卒,德国工业博士,1946年11月始任南京市市长,1948年任联合国远东防洪局局长。    
    ① 黎丁,1916年生,本名黄恢复,笔名裴裴。    
    ① 唐翼明原名唐异明,1941年生,是蒋介石秘书唐振楚留在大陆的孩子,也是后来研究曾国藩而蜚声海内外的作家唐浩明的哥哥。“文革”后恢复招考研究生,他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第一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