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没有其他,唯一是想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因此作为修行人,无论在家或出家,今生若仅仅是为了名利而奔波,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所以,有人帮我们解开这种束缚时,那个时候千万不要生气,而应该觉得“他是我的恩人,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怙主”,永远对他感激不尽,这才是大乘行者最基本的一种素质!
     
思考题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
    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544、“佛陀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怎么样对待众生?”在这两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八十九节课
    继续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自己受到赞叹利养时,如果有人站出来阻挠,大多数人就不能接受。但若详细加以分析,毁坏我们的名声应该是个好事,不应该痛苦。为什么呢?因为贪执利养的话,来世定会堕入恶趣受无量痛苦,但是蒙受佛的慈悲加被,有人通过障碍利养的方式,把这条路已经阻塞了,前往恶趣的门也关闭了,我们感恩都来不及,怎么反去嗔恨他呢?
    大家应该清楚,佛的加持不可思议,能以各种显现来度化众生。《大宝积经》中说,佛陀可化现为大象、马车等坐骑而随缘利众,同时也能以语言、色法等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甚至当你寒冷时,感到阳光的温暖,烈日炎炎时,习习凉风吹到身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被。
    佛陀的加持不仅表现为增上顺缘,往往还会表现为逆境违缘。麦彭仁波切说:“有些事情显现上为顺缘,但实际上可能是违缘;有些表面上是违缘,实际上却是顺缘。”比如有些人利养丰厚、名声震耳,不是今天发财了,就是明天升官了,表面上看来非常风光,但他的修行和道心会一败涂地。而有人遭受别人的毁谤后,原来的趾高气扬,后来变成谨言慎行,从而使修行圆满成功,所以违缘不一定是坏事。
    世间上的很多人,没有感受痛苦时,对佛生不起信心,对恶趣也生不起厌离心。包括有些出家人和居士,开始时并不是因为快乐而学佛,而是生活上遇到了不顺,感情上受到挫折,内心受到了刺激,才藉此因缘步入佛门,最后认识了佛教的正理。所以,自己受到别人的讥毁,千万不能生嗔心,这就是佛的加持。如果你工作生活非常顺利,佛知道你的出离心永远生不起来,恶趣之门永远都是打开的,所以佛才显现为怨敌的形象,以恶语中伤的方式来阻止你堕落,这有什么不好呢?
    龙猛菩萨说过:“如果有人被蛇咬了,只要能保得住性命,割断手指也可以。同样,佛说若对众生有利,不乐之事也应行持。”因此,如果对众生有利、对解脱有利,别人的挖苦诽谤、非理加害,自己理应心甘情愿地忍受,此举不但有巨大的功德和利益,而且没有任何损害。否则若以怨报怨,纵然是佛陀也无法救护,汉地有一位禅师说:“嗔恚嗔怒者,虽有佛力亦不可救也!”所以别人加害你时,尽量不要以牙还牙,不然佛的加持虽不可思议,这种人也很难救护。
    然而,懂得这些道理的人非常少,包括学佛多年、出家多年的很多人,遇到一些小小的冲突,也一直是怨天尤人,怪这个、怪那个,根本不想是自己业力现前,也不想乘机修安忍,更不想别人损害有多珍贵,平时的修行完全是一种口头禅。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将这些道理融入内心,然后于生活中再再串习,这样即使遇到恶语诽谤,也可以马上转为道用。但我们是不是这样呢?大家也应该反观自己。
    癸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分三: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顺缘;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嗔恨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福德造障碍。)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如果说:“敌人经常毁谤我、破坏我的名声,会成为我积累福德的障碍。没有敌人的毁谤时,人们对我的看法很不错,而一旦我受到毁谤,从此就没有人供养我了。本来我想积累很多钱财上供下施,行持各种善法,现在却被他的恶言破坏了,所以我忍无可忍。”
    这种想法也是错的。作者说“嗔敌亦非当”,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众生,对他生嗔就不应理。虽然别人的诽谤,对你的福德可能暂时有损,但从功德上来讲,前面也分析过,所有的苦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功德最大,忍受敌人的诽谤,不但于福德无损,且功德会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你凭什么不忍呢?
    有些人说:“本来我在顺利地闻思修行,衣食无缺,福德也比较大。但他的造谣破坏了条件,给我的闻思修行添了很多麻烦和障碍,所以我接受不了。”昨天也有位道友说:“现在是考试期间,我每天都在认真地复习,可是旁边有个人天天找我麻烦,一会儿说我偷东西了,一会儿无缘无故敲我的门。所以,我闻思修行的功德始终无法增上。”我当时就劝她:“这不是一个机会吗?你还是应该修安忍,自己没偷东西的话,她说一百遍也没有用。再加上对方的精神是不是有点问题,如果是的话,那什么话都会说的,你忍了最好。”后来她也想通了,连声说“对对对”就回去了。
    任何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环境中修行,或者精进地行持善法,出现违缘是必然的。世间上很多愚昧众生不明正理,经常到寺院中摧毁三宝的所依。从佛教历史上看,印度、藏地、汉地的佛教,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一个佛教徒,此时应当如何对待呢?正如前面所讲,三宝是无为法,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为保护佛法而拿着武器跟敌人作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佛陀在《阿难七梦经》中早已授记,当时阿难梦到一群野猪闯进檀香林,将檀香林肆意践踏、毁坏无余。佛陀释梦时说,这预示着将来在末法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白衣在家人,到寺院里毁坏经函、佛像、僧人等。但佛陀当时并没有授意,我们为了保护佛教,应以嗔恨心去杀掉这些野猪,树立法幢。佛一贯以“沙门四法”来要求弟子,以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
    这不仅是大乘的宗旨,小乘佛教也如此奉持。《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尽量地对治烦恼,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要知道,安忍的功德,远远超过布施和持戒,有了安忍的话,一切事情都会圆满成功。世间上也有一个故事:山东人张公,发愿毕生做一百件安忍之事,已经圆满九十九件时,正好他的孙子娶媳妇,当天来了一位道士,非要和新娘子过第一晚,问张公同不同意。张公颇感为难,但为了圆满自己的百忍大愿,劝孙子同意了道士的无理要求。当天晚上,新娘子坐在床上,道士在地上一直跳,边跳边叫:“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就倒在地上死了。大家过去一看,哪里是道士,分明是一个黄金铸成的金人。从此以后,张家非常富贵,并将厅堂改名为“百忍堂”。据说,现在山东仍有“百忍堂”的存在。所以,用宽容的心胸来对待一切,这一点很重要!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假设我们因自己的过失,不能堪忍敌人的危害,这难道不是自己障碍了福德之因——安忍吗?
    刚才有人说敌人诽谤会障碍福德的积累,故应生嗔。现在深入观察,这种说法纯属颠倒,敌人的危害不仅不会障碍福德,反而是积集福德之因。倘若自己无法忍受诽谤,对敌人生起嗔恨心,这才是障碍了福德的积累。
    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应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当受到别人的非理要求或听到不恭敬的话语时,尽量忆念现在学的这些教言。《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众生的业力和根基不可思议。当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时,有些人跟你前世有仇,有些人跟你今生有怨,这样之后,不管你到陌生的地方,还是熟悉的地方,害你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出现,如果你即生中并没有害过他,很可能是前世的因缘,故不能对他生嗔恨心。
    然而,有些人即生中害了别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平时两个人吵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一直都是互不相让,觉得“我百分之百是对的,就是他在天天害我,完全都是他的错”。所以两个人发生矛盾时,最关键的是什么?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十全十美。你对别人起烦恼、生嗔心,肯定是你不对,这个暂且不提,你们两个之间的矛盾,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不说前世,即生中你就一清如洗吗?很多方面若详细分析,自己应该心知肚明。
    阿底峡尊者曾说:“别人加害你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如果生气,那怎么能得到修安忍的机会呢?”以怒制怒,对自他都会大大不利,就算从世间道德上来讲,人的宽容心也非常珍贵。《史记》中舜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说到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很多内容虽然跟佛教无关,但我们可以借鉴效仿。在撰著《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也是忍受奇耻大辱 ,方令这部巨著流芳百世,将古代帝王将相的真实生活告诉后人。其中尧舜禹的一些故事,发生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以前我们历史课上也学过,人类最初是原始社会,接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什么共产主义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时,人们都是按需分配,需要什么就拿什么,像三十三天一样非常快乐,开玩笑!)原始社会时期是禅让王位,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不管子孙好不好,什么权力都传给他。当时舜非常有德行,尽管尧帝也有一些儿子,但都不太争气,故后来让位于舜。
    关于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