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篇》)孔子认为,陪君子说话
切忌犯三种毛病: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这叫急躁,该说话时却不说这叫隐
瞒,不先看人家的脸色便贸然说话这叫瞎眼。

这跟前一句话,意思相近。失人就是所谓的“隐”,失言就是所谓的“躁”。
而瞽者是指瞎眼,不能察言观色的人。如果能够适时发表意见,就不会犯这
三种过错了。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君子不像器皿一
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孔子一贯提倡“博学于文”,
他很欣赏郑国大夫子产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而且博学多识。无论在孔子
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真正能够创造自己人生
价值的人,绝对不会有跟器具一样呆板的头脑,也绝对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
走,照着他人的意思来行动。更不会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而且固定的用途。


“修身”技法

“修身”技法

根据儒家的理想,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领导者应该如何修己?在
此,儒家提出许多规范性的说法。其次,我们要运用分析的方法澄清修己与
治人之间的关系,并检讨修己是否可以成为治人的充分条件。接着,我们要
从批判的层次来问,领导者为了什么而要修己?是什么动力使得一个人想要
去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省这种管理思想在实际推
行时,是否有效。这里先说明何谓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领导者。

儒家用了不少名词来指称理想人格,诸如:圣者、贤者、仁者、君子。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君子一词。君子原指有贵族身分的人,但孔子转而用来指
有道德修养的人。“君子”与“小人”原来指的是社会地位的分别,在上位
之统治者为君子,在下位之被统治者为小人。但是,自孔子以后,儒家开始
以“德”言君子;如此,有德行的庶民亦可称为君。在先秦儒家的典籍中,
“君子”一词有时以位言,有时以德言。不过,到了后代,“君子”与“小
人”竟然完全转化成道德层级的区分。

君子在未见用之前,一方面要“博学、深谋、修身、端行”另一方面要
知时运之限,不怨天尤人,君子固然有用世之忱,但是刀也不能过于急切而
失了分寸,《孟子·滕文公》:“古之人未当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不按正当的方式出仕,就好像急着出嫁
的女子瞒着父母与人私奔一般。

若是时机来临,亦要先衡量一番,不可有官就做、有位就占,来者不拒。
《论语·于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此处并非一般说的待价而沽之意,而
是表示要审慎地衡量用世之时机、场合是否恰当。

儒家认为,若有出仕的机会,要先忖度自己能力、估量自己是否真有任
事之才。否则,承允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职务,不只是造成自己的损害,更
有愧忠人之事的道义。因此,当孔子为漆雕开安排职位时,漆雕开辞谢说,
我对自己还没有十足的信心。孔子听了反而甚表欣慰。(《论语·公冶长》)

其次,在出仕之际,亦须谨慎思量,此一场合是否有益于大道之行?因
此,当鲁国的权臣季氏请孔子门人闵子骞出任费宰时,闵子骞坚决地拒绝了。
(《论语·雍也》)而另一位门人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时,孔子怒道:“非
吾徒也,小人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此外,孔子也说过: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儒家之所以如此强调出仕之道,主要是希望能够于出仕之际,在一开始
先端正其心。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可不慎乎其始。在儒家看来,


若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出仕,根本违反了出仕的意义;最糟的是,这种人
日后甚至可以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损害公众的权益。

若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出仕,根本违反了出仕的意义;最糟的是,这种人
日后甚至可以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损害公众的权益。

此外,曾经有人问孟子:君子在什么情况下才出仕?孟子回答说:有三
种出仕的情况。最好的情况是上司亲自登门恭敬地邀请,并且表明愿意依照
他的意见行事,这样就可出仕;若是出仕之后,上司仍然像原初一样有礼貌,
但是却未能言听计从,君子就要离开了。其次,上司虽然恭敬地邀请,却没
有表示将完全依照君子的想法行事,这样也可出仕;只是等到上司礼貌开始
减退时,君子就要离开了。最糟的一种情况是,君子没有饭吃,国君听到后,
怕他饿死而有损自己的名声,于是拿俸禄周济他;这时君子为了免死也可以
接受。(《孟子·告子》)

儒家要求统治者修养自己,修身可以使管理者的内在品质得到提升。儒
家有关修身的说法很多,若是根据《中庸》的说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
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如此,修身之道在于好学、
力行、知耻,其目标在于具备智、仁、勇三德。

“好学近乎知”,就是说,我们可以经由学问、知识的累积而成为智者。
对于学问的重视,古今中外皆然,理由正如牛顿所言,站在前人的肩头可以
使我们看得更远。《荀子·劝学》也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事实上,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不断地累积知识,把
前代的经验传递到后代。

“好学”是一种主动自发的态度,它不会停止,真正好学的人乃是活到
老学到老,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
而》)此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环境不断在变动,人也不能抱
残守缺、故步自封。

当然,一般所强调的学习,都要求能够活学活用,否则只能成为堆砌知
识的书呆子。在儒家亦不例外。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
表示,学之后还得应用。他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语·学而》)这就表示,不能死记材料,要能加以消化、融会贯通。《中庸》
提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谓综合了上述两段话的意思。
学、问之后,不但要能加以思辨,还要能加以笃行。力行并不等于仁,只是
一个人能够老老实实真诚行事,比较不会虚伪油滑。儒家重实践、不尚空言,
重笃实、不尚虚夸。孔子指出,“君子耻其言而敏其行”(《论语·宪问》)。
因此,宁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宁可“讷于言而敏其行”(《论事·里
仁》)。此外,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
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
语·里仁》)


儒家学问主要追求的对象并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知识。因此,
学问的实际表示在于能否笃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果要在理论知识及实
践表现中选择,儒家当然以后者为主。对他们而言,能够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宋儒强调“事上磨炼”的意思。

儒家学问主要追求的对象并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知识。因此,
学问的实际表示在于能否笃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果要在理论知识及实
践表现中选择,儒家当然以后者为主。对他们而言,能够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宋儒强调“事上磨炼”的意思。

·警惕三件事
《论语》先后在各篇中提出: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不要迷恋女色;
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
老年时不要贪求无厌。
·三益三害
君子具有三种乐趣——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
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
以结交公众贤明的朋友为乐,
如此,便对君子有益:
又有三种事情会对君子有害——
以骄傲为乐,
以浪荡飘游为乐,
以大吃大喝为乐,
如此,便对君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杜绝四种毛病
君子杜绝的四种毛病是:
①不凭空臆测;
②不绝对肯定;
③不拘泥固执;
④不自以为是。
·尊祟五种行为
君子要尊祟的五种行为是:
①庄重;
②宽厚;
③诚实;
④勤敏;
⑤慈惠。
·提倡五种美德
君子应提倡的五种美德是:
①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
②使用百姓,却不使他们怨恨;
③有所欲求,却不贪婪;
④安泰矜持,却不骄傲;

⑤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⑤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行为九项规范
君子在言行举止等方面以下面九项规范为准:
①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没有;
②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没有;
③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
④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
⑤说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
⑥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
⑦遇到疑问,考虑怎样请教别人;
⑧将要发怒,考虑有什么后患;
⑨看见可以得到的,考虑自己该不该得。
·六言六蔽
这是孔子对子路说的:
子曰:“由也,女(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居,吾
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
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仁、智、信、直、勇、刚”本
是好品质,“仁、智、勇”是孔子提倡的“三达德”;直和刚他也赞赏过,
如以“友直”为益友,以“直道以事人”为善行,以任用“直”者为善政;
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何以“不好学”,都成了弊病
呢?结合到他关于“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的论述,可知任何优良品质都必须服从一定的准绳,都必须
合乎“礼”的规范,一个人必须把他充沛的好心善意用良好的、合乎礼仪的
态度,恰如其分地、也是小心谨慎地表达出来,达到主观愿望与客观形式的
完美统一,那才是善言善行。否则,即使是满腔热忱,一副好心,也会适得
其反。看来,任何东西,任何言行都得有个节度(礼),这个节度自然只有
通过学习来获得,难怪孔子要说“不学礼无以立”了。

学习,可以增强自己的才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提高自己的修
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从而步入上流社会,实现“学而优则仕”
的最终目的。孔子说:“耕也,馁在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论语·卫
灵公》)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莘莘学子,可无勉乎?面对动荡社会,“大夫
无常俸,社稷无常位”,高岸为谷,幽谷为陵。结合他远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