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DanielTreisman;“TheCausesofCorruption:aCrossNationalStudy”;JournalofPublicEconomics76(2000);399-457

    3EricNeumayer;“Thehumandevelopmentindexandsustainability——aconstructiveproposal”;EcologicalEconomics39(2001);101-114

    4GregoryClark;YsbrandVanDerWerf;“WorkinProgress?TheIndustriousRevolution”;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8;No3(Sep1998);830-843

    5HansJoachimVoth;“TimeandWorkinEighteenthCenturyLondon”;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8;No1(Mar1998);29-58

    6JefferyGWilliamson;“Growth;DistributionandDemography:SomeLessonsfromHistory”;ExplorationsinEconomicHistory35(1998);241-271

    7MajidEzzati;BurtonHSinger;DanielMKammen;“TowardsanIntegratedFrameworkfor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Policy:TheDynamicsofEnviormentalKuznetsCurves”。

    8RaphaelEdinger;SanjayKaul;“Humankindsdetourtowardsustainability:past;presentandfutureofrevenueenergiesandelectricpowergeneration”;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4(2000);215-313

    9RichardAEasterlin;“Theworldwidestardardoflivingsince1980”;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14No1(Winter2000);7-26

    10RobertELucasJr;“SomeMacroeconomicsforthe21stCentury”;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14;No1;(Winter;2000);159-168

    11StephenNBroadberry;“HowdidtheUnitedStatesandGermanyovertakeBritain?ASectoralAnalysisofparativeProductivityLevels;1870-1990”。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8;No2(Jun1998);375-407

    12WWRoslow;“BusinessCycles;Harvests;andPolitics;1790…1850”;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1;No2(Nov1941);206-221

    13安格斯·麦迪森,2003;《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30页。

第三部分 1。知识和思想

    上一讲,我们从宏观的、大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地球生命的物质生活和社群繁衍的历史,从哺乳类灵长目的社会结构、营养结构、心智结构,一直介绍到人类社会的演化。这样,我们就把经济发展史的历史起点介绍完了。下面的内容是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的回顾,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反思。这些反思营造出了我们的“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的氛围里面,出现了经济学的知识建构。

    知识和思想

    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和思想的不同。知识需要两项条件。(1)科学的话语体系,即共同体内部达成的关于交往所使用的语词的核心含义的共识。例如;“白”,共同体成员以某一足够高的概率知道,不等价于“红”、“黑”、“灰”……等颜色,但随着认知能力的改善,语词的丰富程度和细腻程度都将改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即便是相互之间很熟的共同体成员,他们之间能够区分红、黑、灰等颜色,但随着认识能力的深入,又会出现一些更细致的结构或者拓扑结构,可以发展出新的语汇来,这是一个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语言本身是演化的,科学话语也是演化的,这很重要。(2)主体间客观性的陈述,即蒯因所论的“可观测语句”的集合,即知识必须具有主体间的客观意义,它不仅仅是你的梦幻,还要可重复、可观测,变成其他人可以检验的陈述,这是科学话语的第二个重要条件,用蒯因的“可观测语句”来定义,就是一系列的可观测语句的或者叫“陈述句”的集合。例如;“天鹅是白的”这句话就不符合科学话语的第二个条件,因为它不是可观测的。为了验证天鹅是白的这句话,你活一辈子都不够,因为你要观测所有可能的天鹅,而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只白天鹅”,与上一句差别很小,却很不同,因为“这是一只白天鹅”是可观测的。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科学建构或者知识建构不是我们在数学系里证明定理最常用的那种方法,不是反证法。反证法并没有给出建构性的证明,它不是科学,只是数学或者逻辑。

    所以,知识和思想不同,你到文献里去看一看,体悟一下,你就知道科学的知识或者科学话语要求建构。如果你要对中国1949年以后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一个解释,那你一定要把你的理论建构出来。比如,领导人的实践,中、苏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的形势……你要用可观测的历史记录建构起理论来,然后解释为什么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叫历史科学,否则你的东西叫史学,不叫科学。这是关于科学我能说的。

第三部分 2。思想的三个特征

    区别于知识的另一个关键词——也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概念——是思想。思想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概括了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思想是内省的(reflective)。你要跳出你所在的这个观念,反观你自己,这是思想的第一个直接自明的特征。用静观的态度内省,这态度本身要求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利益关系的纠缠。你如果太忙,就很难思想,如英语说的“stoptothink”(先停下来,再思想)。假如你没办法停下来,那就没有时间思想了。你就不可能以静观的态度摆脱日常利益的纠缠。中国跟西方在传统上有相当大的不同,汉语传统里面的“思”或者“思想”也很可能是与幽黯意识有关(参见张灏《幽黯意识与民主传统》);《大学》开篇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就是安静,静观——作者),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处不用“思”字,用“虑”,这是否如张灏先生所说,是中国知识传统的一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今天试图接受这种忧患意识,这有一个本体的问题,就是这忧患的本体在哪里呢?在孟子那个时代,他可以说,天道流行,浩然正气。贯穿在他心中,然后他可以有终极关怀,他可以有忧患意识;我们今天没有了,感受不到这种天道流行、浩然正气。所以,中国的思想传统正在经历一种转型,前所未有的转型。思想的第一特征就是静观。但是由于这个特征,爆发出这样一种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思想,要想去思考,但你很难静下来,因为你没有古人的那种浩然正气,总坐不住,天道流行,你感受不到,静下来是很难的。

    思想的第二特征是,它是基于内省的洞察,英文叫“insight”。洞察力不容易,需要穿透表层,故依赖于人生体验和思的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静观也是一种习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的讲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静以通天下所感”,人家能静下来,然后养成一种洞察力。在汉语传统里,思的过程不需要语言,这个很重要,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不同。在东方思想传统里,思是不需要语言的,叫做“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在过去2500年里形成鲜明对照。

    思想的第三个特征是整全性。恰好由于洞察到了本质,思想得以伸展出整全性。也在这一意义上,思想不同于知识,后者通常是对细节的注意和建构,所谓“分殊”。思想有自成体系的倾向,而知识则需要分工。叔本华的博士论文认为,分殊对于知识的进步非常重要,你把一个概念分成两个子概念,再分成四个,再分成八个……这样分殊下去,知识就深入了。宋儒强调“分殊”与“理”的同一,强调天下同一理,所谓“理一分殊”。马一浮专门引了这四个字作为给浙江大学的题词,理只有一个,从理分出万物。

第三部分 3。民主制度与思想

    “真理”,在希腊文里是aletheia,意为“逐渐显示自己”。希腊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它不像英文那样有那么多的虚词,而是一个字一个字连接在一起,这里的“逐渐显示自己”没有人称代词做主语。真理,如海德格尔考证的那样,是一种“显现”的过程;“去蔽”

    柏拉图

    的过程。如前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各个人生当中的具体的意见(doxa)的对话显现真理,使之凝聚成为语言可以表达的“知识”,就是logos。真理自行显现的这个过程叫epistem(认识论)。这是对上一讲内容的复习。

    但是,如何形成各种意见的对话呢?这涉及雅典人的民主实践,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在后来的法国人那里,知识就是政治。雅典人觉得民主是一种可行的知识制度,是能够达到真知的制度。在广场上定期举行的公民辩论,可以把全体的意见都发表出来,这是民主的初衷,即让真理自由显现。民主的初衷不是投票权利,而是我们表达的权利。民主的真谛在于你有没有表达的自由。柏拉图对民主政治的批判,是一种误导,他看到了苏格拉底被投票处决了,所以激烈地批判投票民主,这里带有一种情绪。后来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已经开始纠正柏拉图的偏激。柏拉图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本意是要求全体公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公民意识。首先保护每一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不是维护一个城邦的整体利益或者民族利益。在自由表达权利之下,每一个公民的投票才不会仅仅是意见。在赫拉克利特《残篇》里面,意见的总体是“tapanta”——所有的和每一个。那么,作为所有的和每一个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又是希腊文字的模糊表达方式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我们看海德格尔的解释,总是在这个谜里面打转。赫拉克利特把它称为“逻各斯”(logos)。

    从意见上升到知识,需要民主制度作为中介和手段,而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第一要素。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是抓住了这一要素的,作为对比,我把老子的话放到这里(老子: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各位自己看。对意见的超越是民主制度的精神取向,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必定是开放的,但民主同时又是不确定的,它带给我们风险、痛苦,它给每一公民的局部体验带来惊讶。市场是一种民主。在市场(分工与协调分工的体系)里,为了生存且由于能力之有限性,我们把注意力集注于局部的体验和知识建构,故而形成“职业”与“技巧”。“技巧”的希腊文的词根techne的含义是“实践”。对应于实践的概念是理论。分工和市场竞争使我们每一个人日益变得职业化,并且只关心techne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当然因此变得越来越丰裕,而我们对整全和“一”的关怀却越来越淡漠。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现在为道的人不多,人们忘却了精神诉求的民主和技术的发展,这是西方人走了2000多年的弯路,它使得原本是手段的东西主导了我们的人生目的。

第三部分 4。专业化与思想

    克劳斯·黑尔德(图中),前现象学会会长,倡导政治现象学。

    为了摆脱这种命运,在过去的2000年里面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最初的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