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常识][1][1].梁文道-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句话讲,美国主张大家一起向前看,忘记过去那段无知的岁月。因此美国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它一起承担责任,要减排废气就 

大家都减排,而且目标和数量也得平均摊分。 

   好吧,就让我们不要追究这种“不知者不罪”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一起着眼现在。既然要“著眼现在”,我们就要引入“分配正义” 

的“共时性原则”了。办法是把废气排放量按人头平均地分配给全球60亿人,每一个人可以排出的温室气体都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不多 

不少。这应该是最公平的计算方式了吧?不,美国依然反对。 


… Page 65…

   根据《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设下的目标,分配给每人每年的排放量正好是1吨,理论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该享有比其它国 

家人民更高的排放量。然而事实却是美国人均年度排放量高达24吨!美国有任何理由要比世界上其它国家得到更多的大气层使用权吗? 

当然没有。美国官方和部分传媒不断渲染中国空气污染的情况,强调中国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废气排放国,而且很快就要超 

越美国。可是它们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中国有13亿人口,相当于全球人口的1/4(中国人均排放量只有3。7吨)。你 

怎好意思拿3亿人去和13亿人比较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高峰会里面,发展中国家的态度都要比美国积极,他都愿意接受一些减排指标。而美国除 

了要求它们作出和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承诺之外,还要事后反悔,质疑得来不易的大会共识,声称减排目标要按各国“国内具体情况”弹 

性调整。 

   什么叫做“具体情况”?具体情况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十分昂贵,全地球环境付出重大代价,而且他们还不愿意轻易改变。具体情 

况就是美国现政府想要保障其能源产业的重大利益,不想牺牲他们的生财之道。 

   在上述最明显的道理上说不通,白宫和其支持者就不断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古怪理论来自圆其说,但又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地被事实击倒。 

例如其中一套曾经流行的理论就认为我们根本什么都有用不着做,因为建立在电脑和高科技上的“新经济”会渐渐取代以重工业为主的“旧 

经济”,所以随着经济进步,废气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在“新经济”崛兴的过去10年里面,温室气体不只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因 

为那些常开视频会议的人并没有少搭飞机。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这个举世第一强国自私的真面目,这个自诩为世界领袖的超级大国不但不主动承担责任,反 

而还强词夺理,拖着大家的后腿。它的表现,我们只能用令人作呕去形容。 



                                    原题为“不负责任的第一强国”,刊于《南方都市报》2008年01月02日 



     “     ” 

     “     ” 

美国的““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总裁沃尔福威茨(PaulWolfowitz)的丑闻发展到今天还没有结局。他到底是会被迫下台,还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好自为之,暂时 

也还看不出端倪。但是我们倒是能从这个事件看出世界银行的根本缺陷。 

   沃尔福威茨的女友丽莎一直任职于世界银行,不过自从沃尔福威茨走马上任之后,根据世行的内部伦理指引,他俩的亲密关系使得她 

必须暂时借调到其他地方,以避嫌疑。结果本身是阿拉伯裔的丽莎给调去美国国务院,负责中东地区的事务。虽然她现在是为美国政府打 

工,但领的薪水却还是来自世行。现在的问题就出在沃尔福威茨亲自写了条子,要求世行人事主管为丽莎大幅加薪,使得丽莎的工资比美 

国国务卿赖斯还高。所以大家就纷纷指责福威茨以权谋私,不再堪担如此位高权重的职务。 

   然而在这桩关系到腐败问题的事件上,大家却忽略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身为国际机构的世行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员工借调给美国政 

府使用呢?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都是1944年布列顿森林会议的产物,它的原意是集合先进国家的资金,协助落后国家的发展。 

近几年来,世行一直把消除贫穷当成它的首要目标,提供贷款给各项发展方案,例如修建水库和铺设铁路。依照惯例,世行总裁一向由美 

国总统提名,因为美国是世行的最大股东;而其他股份持有国组成的董事会则多半会认同老大哥提名的人选。 

   所以丽莎才会这么轻易地被“借调”去美国国务院,福威茨基本上把世行和美国政府看成是一家人了。但世行到底还有其他股东,凭 

什么要国际社会拿钱去为美国办事呢?更重要的是丽莎的新工作包括:要替美国改善它在伊斯兰世界的恶劣形象。换句话说,福威茨现在 

是借着给自己的女友加薪,大慷国际社会之慨,去帮美国为它自己这几年反恐反出来的烂摊子抹屁股,而沃氏本人正是这场反恐战争的主 

要建筑师(他在担任美国副国防部长时的最大功勋,就是提出伊拉克拥有大杀伤力武器)。 

   讽刺的是,沃氏自就任世行总裁以来,大力提倡要严格执行反腐标准,任何想要获得世行贷款的穷国都须遵照世行的指引,改革自己 

的政治体制,清除贪腐发生的机会。这套做法本来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贫困国家之所以沉疴不起,援助贷款恍如泥牛入海,正是因为它们 

的政府太过腐败,给多少就用多少。但是也有一些记者指出,福威茨提出的管治及反腐策略随意性太强,可能与美国的外交利益并轨,结 

果得到贷款的不是清廉的国家,而是积极改造自己以配合美国意图的国家。包括曾在世行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在 

内的许多学者,都曾批评世行的权力倾斜。虽说改善不发达国家的境况是它的目标,但这些受援助国家却完全没有发声的机会,做股东的 

富国自己闭门造车替它们决定了一切。而在这群股东里,可以只手遮天的当然就是美国了。 



                                                         刊于《南方都市报》2007年04月21日 



买军火好比买玩具 



   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的商业财经杂志都很少谈军火贸易。看足半年的BusinessWeek,几乎没有一篇报道分析某家军火公司的业绩; 

每天盯着彭博财经频道,你也很少见到某个武器展的消息。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军火武器不是一种买卖,不是一种生意吗? 

   其实军火何止是一种商品呢?它简直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生意之一。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Strategic 

studies)的估计,光是美国今年就可能会在国防上花掉7000亿美元,排第二的是中国(请注意这只是该机构单方的预测而已,不一定准确), 

再下来则是法国、英国及俄罗斯。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除去人员开支之外,你猜有多少会掉进军火商的钱包里呢? 

   就以阿联酋的阿布达比主办的“国际防卫展”(InternationalDefenceExhilition,简称IDEX)来说吧,主办者在今年的展览开始前预测将 

会达成总值20亿美元的买卖。这很多吗?当然不,因为大部分的军火交易都不会在这类武器展中现场交易,否则阿联酋又怎会在展览开 

头的第一天就宣布今年它已签下两亿多美元的武器买卖合同呢? 

   武器展大概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商贸展了。虽然它是做买卖的,一来它高度敏感,并非来者不拒(比方说朝鲜就不会受邀参加IDEX);二 

来它的现场不是用来供人订货,主要是用来吸引潜在买家的。如今的军火展是办得越来越像样了,例如盛大的IDEX,你在里头看不到杀 

气腾腾的制服人员,来往的几乎都像西装革履的生意人。每个摊位除了军事迷最喜欢的战车与飞机之外,就是设计得新颖亮丽的多媒体展 

示装置。一不小心,你大概会以为这是高科技玩具展,里头每一件可爱的玩具都在引诱着你,对你说:“想要我吗?快回家搞定你的政府 

和议会吧,我可是很好玩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有一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单向度的人》(OneDimcnsionalMan),里头有一章分析现代语言的 

设计,看来至今仍未过时,尤其适用于IDEX这类展览。马尔库塞说,20世纪的建制越来越喜欢使用缩略语,一个看起来很吓人的东西掩 

饰得十分专业非常有技术性。例如“国际防卫展”简称为IDEX,又例如本届IDEX中很引人注目的UAVS,它的全称其实是“无人飞行 

载具”。马尔库塞又进一步指出,权威体制还喜欢转化语词的意义,使杀人的东西变成带有善意的无害专业工具。例如明明是展示最新杀 


… Page 66…

人武器的展览,名字却叫做“防卫展”。又如另一项展品“协商者策略性监视机器人”,其实是一种可以在各种地形上来往然后将情报传回 

指挥中心的间谍机器人,但它偏偏叫做“协商者”。 

   今年IDEX的其中一名参展商公关人员对记者说:“这真的不是军火展,它是防卫展……它和任何其他生意没什么不同。”但是很奇怪, 

会关注这些商展的全是“詹氏防卫年监”一类的媒体,而非那些专门介绍营商之道的财经刊物。他们到底是良心发现不屑双手沾血的买卖, 

还是不当它是门生意呢? 



                                   原题为“军火买卖也是干净生意”,刊于《南方都市报》2007年04月11日 



有钱不一定有权 



   每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好话题,对我等平民百姓而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羡慕一下也好。但有另一个 

榜的实际意义可能更大,却常常被人轻轻略过,视而不见,那就是《福布斯》对国家元首、独裁者以及国王财富的统计排行榜了。 

   或许是因为这个榜的历史太短,形式及内容常变,更未发展出一套稳定可靠的标准,所以也就无法形式常轨,可以让人前后追溯,比 

较议论了。 

   今年在“国王与独裁者亿万富豪榜”上名列榜首的是坐拥210亿美元的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其次是文莱苏丹,再次则是阿联酋 

总统哈利法。这个结果可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惊讶。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是名副其实的王国,君主既有实权还享受到天然资源的原始占有权, 

国家土地里出油,国王自然也富得流油了.反观一度被传为欧洲最富的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实际上只有5亿美金的身家,屈居第八,活该 

她的王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 

   在我们的常识里面.说一个人有权有势总会联想到一个富人的形象,似乎人只要有钱就能买回巨大的权力,反过来一个人有权就自然 

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简单地说,钱权是可以彼此交换的。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把这个必然的连接斩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