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除邪见与疑惑-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者赐予修持顺缘,除摧修持道上之逆缘与障碍。怙主玛哈卡那(Mahakala)及吉祥天母(Palden Lhamo)俱为出世间护法。

 

现岔怒相的本尊及护法性质不同,与修行者的关系亦不相同。他们示现忿相,表义降伏烦恼及障碍,并非对众生示现忿怒。他们的外相表现忿怒相,但体性却为诸佛之慈悲心,并非世俗的嗔恨心。

 

附:为什么藏传佛教常用以人骨制成之法器?

 

佛法教示无常之理。这些人骨法器,是为了让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常常忆记生死无常,努力于佛法上之修持。佛教的僧人,有些会发愿终生住在冢林中,这也是为了常常忆记生死无常而培养出离心及精进的缘故。在传统的寺院中,在僧寮浴室内也会涂绘骷髅图像,其目的也是令人常念生死无常。在藏传佛教及印度的密法传承中,有一种称为‘断’(chod)的施身法门。这种法门要用人骨法器,如骨笛等,也要在冢间修持,是一种能迅速地切断我执的法门。

 

忆记生死无常是精进修持的原动力。它有六个殊胜益处:

 

(一)它是最有利益的修持;

(二)它令修持变得有大力量;

(三)它引领修行者发起真正修持的心;

(四)它支持修行者精进修持;

(五)它推动修行者达至最终成就;

(六)它令修行者临终无悔及安乐。

 

一般的藏传佛教徒并不需要用到人骨法器。大修行者所用的人骨法器,也并非随便买来或以残忍的方式得来的,必须是以其他修行人生前发愿,在死后把骨头送赠作修行用途的才可采用。

 

附:为什么汉地一般都说有十八罗汉,西藏却说只有十六位?

 

罗汉既不是十六位,也不只十八位。罗汉的梵文为Arhat,是证道的圣者。在佛陀在世的时代,单只一座说法中所闻法而顿证罗汉境者已远超于十八位,所以世界上是有很多位罗汉的。

 

众多的罗汉中,有十六位相当于是领袖的。他们曾经游化很多国土,更受恭请而在汉地结夏。在汉地时,有一位汉僧是他们的施主,另有一位俗家人充当他们的侍从,所以后来有一种演算法把这两位元也算进去,成了十八位。在藏地,我们是不计算上述这两位的,所以只有古印度经典中所述之十六罗汉与其广大眷属。

 

有时在博物馆中,我们会看到古印度的佛画,有时会见到十六罗汉坛城图。在这些古画中,释迦牟尼居坛城中央,外圈是十六罗汉坐莲瓣上,最外面是四大天王。在西藏的佛画中,也是十六罗汉围绕本师而坐,但有时也会把汉僧施主及侍从画在坛城外方,却没有十八罗汉在坛城内的例证。

 

有关十六或十八罗汉的典故,佛经上有提及。市面上有一些传说的书刊,内里写的是民间传说,并不一定与佛教历史相符。

 

附:为什么在西藏有‘天葬’这种残忍的葬礼呢?

 

天葬不是藏传佛教的葬礼,但并非不符佛法思想的。

 

人在死后,剩下来的肉身只不过是废物,不论你以火焚、土葬、水葬或天葬的方式去处理都是一样的。在心识离开身体后,自然会因业力所主而投身六道中的其中一道,生前的肉身留著也没有任何用处。

 

反正在死后身体便一无用处,西藏人选择在死后再作一次布施,把肉身施予鸟类或其他动物,这对自己并无损失,又是一种布施善行,更解决了殉葬的问题。

 

你觉得天葬十分残忍,只因你执恋于肉身,其实天葬与火葬分别不大,却能积布施之功德。

 

有些电视纪录片说:‘西藏人认为鹫鸟在吃了死者肉后,便把亡者带往天上的净土。’,这是想当然的汉人创作。西藏人进行天葬是要作布施及天然条件因素,并不以为此举会令亡者‘升天’。

 

在其他国家与地区,进行天葬是不合社会风气及环境条件的,临终捐赠器官比天葬来得更有意义。

 

附:在海外常常有人自称‘黑教唯一传人’,到底黑教是否正信佛法呢?

 

在佛法未传入西藏以前,早已有了历史悠久之民间信仰。这种原始的信仰被统称为‘苯教’(Bonpo,亦译作‘本教’及‘苯波教’等),崇拜的是天、地、土、河、龙神及魔灵等,对善神供养祈福,对恶灵供养以祈免灾。这种信仰,与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之原始信仰大致是一样的,与佛法毫无关连。这种信仰被某些人称为‘黑教’,其实它又再分为‘白苯’及‘黑苯’两种。在佛法传入西藏以后,苯教业已式微,至今苯教信众并不太多。苯教在后期亦吸收了很多佛法的概念,成了与佛法之外型有点儿相似的信仰,而且渐渐也增补了一些模仿抄袭佛法的教义。在某些边远地区,一些佛教寺院也吸收了部份苯教的原始色彩,总括来说,佛法是佛法,苯教是原始民间信仰,二者是并无关连的。改头换面后的苯教,外在上看来有点似佛教,但内容却完全相异。苯教在吸引了佛法之外型后也皈依‘三宝’,但其‘三宝’并非佛、法、僧;其教义也述及其祖师有示现、成道开示及示灭等事业,但却并非在说本师释迦牟尼;其经典也刻意模仿三藏佛法,甚至也有类似六字大明咒等咒句,其僧人的打扮及戒修也近乎佛教但细节却不一样。现今在西藏仍有一些苯教徒及寺院,在川北一带,苯教仍是颇为盛行的。虽然我们并不歧视其他信仰,但却断不可把它们与佛法混淆不清。自称‘黑教唯一传人’的人,是否真的有苯教传承不得而知,但绝对不是‘唯一传人’,在川北一带随街都看得到苯教的出家人。藏传佛教主要分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迦珠派,此外还有以前的卡登派等一些单独存在的派别。苯教的修行人有些的确也有少许法术能力,但却与正信佛法完全无关。

 

附:听说西藏的苯教法力很大,是真有其事吗?

 

西藏的苯教、云南地区的苗族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原始信仰。这些都属于外道,并不是佛教或佛法。这类大自然信仰,透过祭祀山神、地神、河神、龙族及‘非人’等,的确有一些有限的神变能力。在古印度及古西藏,这些外道的力量是颇大的。在佛经中也有记述佛陀以佛法智慧及神通变化降伏外道的史迹。在近代,却较少听到外道术士示现其大神变。外道所修的并不是佛法,也不符佛法,即使他们有少许的神变能力,却不是佛教弟子值得去羡慕追求的。外道修行人的能力,在最终也不过如世俗学问般失去,并不会利益来生。佛教修的是内心,其利益是利及来生的,也泽及一切有情众生。

 

附:我想了解一下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弘扬佛法不仅表现在单纯地大兴建筑以及召开各种佛教会议,也不仅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形象佛法的推广上。把人们用于世间琐事的心引向佛法的智慧,使之能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这才算作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弘法利生之行为。

 

对所有法师而言,给弟子进行灌顶、加持或皈依,这些都可谓是善事。但在当前这样一个很多人都不信因果,因而众人竞相肆无忌弹地广行恶业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众生进行正规、清净、正宗的佛教教育就显得尤其关键。

 

藏传佛教的教育之始,大约可追溯至西元八世纪中叶。随著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并在如今的山南建成桑耶寺,藏族子弟就开始陆陆续续出家为僧。从此之后,以寺庙为大本营的佛教教育、修行基地即告成形。不仅寺院教育在前弘期有所发展,而且分科教学在这一时期内也初具规模。进入后弘期以后,寺庙作为教育基础的地位就更显重要了,同时,以《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论典命名的各种专科讲经院也更加蓬蓬勃勃地遍地建立起来。萨迦贡嘎坚赞还著有《智者入门》一书,论述了讲、辩、著三个方面的理论,内中也涉及到了藏传佛教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措施,为寺院教育的进一步正规化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格鲁派的寺院教育。

 

西元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达孜县境内建立甘丹寺,他创立的格鲁派324从此在西藏全境得到全面发展与推广。一时间,格鲁派寺院在整个藏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大范围兴建起来,以拉萨三大寺——甘丹、沙拉、哲蚌为代表的格鲁派寺院,不久即将严格的寺庙教育制度推行到藏区所有格鲁派的寺庙之中。

 

格鲁派的寺庙教育制度在整个藏传佛教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它推广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下面就以格鲁派的寺院教育为例具体解析一下藏传佛教的教育特征。

 

僧人们在进入寺庙并开始正规学经后,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显后密,即先进入显宗学院学习直至毕业,考取格西学位后再转入密宗学院学习,毕业后仍属显宗学者;二是直接进入密宗学院学习,或进入医方、时轮学院学习;三是只在显宗学院学习,不再转入密宗学院学习。

 

显宗学院的课程是固定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五部大论:法称论师的《释量论》、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以及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学完这五部大论大约得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一般得学完一科(论)再学第二科(论),并特别强调背诵熟记、融会贯通。显宗学院的僧人经过十五年以上的学习后,就有资格考取格西学位。

 

密宗学院则是格鲁派的僧人学习密法的地方,甘丹寺设有上下两座密院,这两座密院是格鲁派的最高学府,宗喀巴大师的狮子法座——甘丹池巴,就从这上下两所密院的僧人中产生。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准考上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故藏族才有谚语曰:‘只要男儿有本事,甘丹法台是无主的。’

 

至于一般的密宗学院通常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分别规定有固定的课程和不同的要求。学完密宗学院的规定课程后,若经考试合格,则各地寺院都可授予相应学位。

 

医明经院与时轮经院,一般说都隶属于各大寺庙,也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学完三个学级所有的专门课程后,可以考取医学博士和历算博士学位。

 

(二)宁玛派的教学风范。

 

以上所述为格鲁派的佛教教育体制大略情况,下面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宁玛派325的教学风范。尽管与格鲁巴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但在同中相异之处,可能更能让人体会出藏传佛教多姿多彩的教育特点。两相结合,也许藏传佛教的完整教育风貌就会清晰地浮现在诸位的脑海里。

 

在考察了入学者的人格、佛学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