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除邪见与疑惑-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众生,包括得地菩萨都无法如实现见如来藏的话,那么对那些虽未见到实相、不过已被善知识摄受、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菩萨而言,他们则可凭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除此之外,那些试图完全摆脱信仰的支撑,只欲以自己单纯的‘学术研究’去证悟如来藏的人,恐怕连如来藏的边都摸不著。正如《宝性论》所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也如《佛藏经》所说:‘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于佛法,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要而言之,众生为何具足如来藏、佛性的道理,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他真想证悟成佛,而非仅仅只作个所谓的佛教文字考据者的话,那就必须把如来藏的本体与显现,以及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问题搞懂、搞透彻。在这方面,《宝性论》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把这个问题讲得已是非常清楚,欲研究实修者不妨多研读研读这部论典。总之,显密佛法所共许的空性与如来藏,要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把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以及《弥勒五论》结合起来参研,如此方能洞彻佛陀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像上文所述的那样,把二者的关系理解成黑白二绳的撮合关系。对此等道理的详细解说,可参见全知无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关著作,这里恐繁不叙。

 

53、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都应尊敬。

 

佛教无论大乘272、小乘273、显教274、密教、禅宗275、净土276,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277、宁玛278、格鲁279、噶举280、希结281、觉囊282,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干,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出于同一条根,结同样的果,这一点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说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泛称八万四千法。只要有利于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都是好法。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为贪嗔所驱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如有人站在原始小乘立场上说大乘‘属后出,非佛说’;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遍知者似的。这种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个可怕的诽谤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将荡然无存。对佛门任何教派都随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对此应持正确态度。

 

(二)修学贵在专一。

 

第二个问题是信仰贵在专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修学哪个教派是信仰环境和自己的机缘所决定的。‘信贵专一’就是说无论修学哪一个教派都要信心专一,不应该像‘乞丐的面袋’——各种成分混杂在一起。‘专’才能‘精’,作学问和学佛都是一样的道理。作学问所谓‘广’,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识面较广,但真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绝货专长。如有的人谈起佛法来,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似乎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正好暴露了他们的信无专信,学无专长,浅薄无知。当触及关键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则是一种闪烁其辞的回避伎俩。有的人自吹自擂,说他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大法样样精通,但内行一目了然,他什么也不懂,他自己表明了他是一个小小的‘杂货摊’,而不是学有专长的‘专业公司。’

 

不仅如此,信仰不专一的还会遭到护法的惩罚。因为各教派的护法神都是以保护各教派的法脉和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为已任的。如果法脉混杂、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纯,就会激怒护法,遭到可怕的报应。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绝不可等闲视之。

 

54、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像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283不弃世,智284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285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286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到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像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福慧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287,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附: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

 

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自生圣智的境界。理性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思维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像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对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既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但对于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慧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像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只有见道中出世第一智,即圣智才能达到直觉现观,对空性的直觉现观,称作开悟见性。从世俗分别智境,达到无分别现观圣智288境界是一种智慧类型的转变,绝非一般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别。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语言表达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的很大难题。所以被称为非思议、非言说境。据当代物理学家说,量子、粒子研究领域,就碰到用理性思维无法想像,用语言无法精确表达的近似佛教所说的非思议境界。

 

附: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经典理论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修学者的传承有规范,‘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虽然具大智者也难掌握其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合续部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的胡言乱语。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论、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一大错误,但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闻、思、修),才是正道。显宗菩提道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论、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55、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虚,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