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1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里热),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203 阳明病,本自汗出(阳明病,法多汗),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硬也。
204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阳明经表证)
189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三阳同病,邪气在经)
194 阳明病,不能食(胃家虚寒,受纳无权),攻其热必喘,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发黄证
成因――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
证候和病机
小便不利――湿热互结,湿邪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下泄。
但头汗出,身无汗――热邪外越,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越,所以表现身无汗,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见但头汗出。
身黄如橘子色――湿热郁蒸体内:1 逼迫脾之本色外露――发黄色,也叫“脾黄说”;2 湿热郁蒸体内,阻滞气机,使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发为身黄。也就是“胆黄说”。提示热大于湿。
腹满――湿热阻滞,气机不利。
渴引浆水――湿热互结,津液不化;或热盛伤津。
心中懊恼――湿热互结,郁热扰心。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199 阳明病,无汗(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湿热相合,湿不得下泄),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湿热发黄)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热病用火疗,热盛伤阴,化源不足,汗出无源),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热伤营血,营气不布)(热伤营血的发黄)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湿热郁结于血分),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 栀子 大黄)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湿热未退,中气已虚时用)(栀子 甘草 黄柏)
262 伤寒,瘀热在里,和身必黄,麻黄连轺(连翘的根)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兼表证时用)(麻黄 连翘 杏仁 赤小豆 大枣 生姜 甘草 生梓白皮可用桑白皮(表证明显时用)或茵陈蒿代替)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寒湿发黄――寒湿阻遏气机:1 迫使脾之本色外露;2 迫使胆汁入血。而发黄。药用:湿大于寒用茵陈五苓散。寒大于湿用茵陈理中汤或茵陈四逆汤)
195 阳明病,脉迟(主中阳不足、阳虚有寒),食难用饱,饱则微烦(湿邪内郁,饮食停滞)头眩(上扰清阳),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阻滞气机)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经脉血分有热,迫血)
227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阳明经脉受邪)、
216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190 阳明病,若能食,名为中风(阳邪伤阳明);不能食,名为中寒。(中阳不足,寒邪伤阳明)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中阳不运,受纳无权),小便不利,(中阳不足,清浊不分)手足濈然汗出(中阳不足,阳不摄阴),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7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欬,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欬、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226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43 食谷欲呕(阳明胃家虚寒,受之无权),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 姜 大 人)
210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肝肾阴伤,目经失养的表现),谵语,喘满(肺气上脱)者死,下利(中气衰败)者亦死。
211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真阴损伤,脉道不充的表现);脉自和者不死。
20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45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博,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196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津液已伤,化源不足,汗出无源),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指皮下有蚁走感),此以久虚故也。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 部位  足少阳胆经 胆腑 手少阳三焦
二 成因  少阳本经受邪或邪由他经传来
三 生理  经—行于头身两侧,络肝属胆,经别入季胁,布胸腔,过心脏。
         胆腑—藏精汁  喜疏泄 (胆汁排泄有规律则阳明之气可降,太阴之气可升)  主决断 (调畅情志:1  精神愉悦而少抑郁;2 心情轻松而少焦虑;3  思维果断而少忧郁。) 寄相火。(不亢不烈,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温煦长养的作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三焦—能量代谢的场所。是水火气机的通道。“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气机调畅则太阳表气调和。
          阳气—小阳、一阳,幼阳、稚阳。不亢不烈,蒸蒸日上,作用于全身。对全身有温煦长养。
少阳主半表半里。
少阳病的特点和证候分类
特点—1 易经腑同病。2 易气郁,易化火。3 易生痰、生饮、生水。4 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
证候—1 经证:目赤、耳聋、胸胁苦满、往来寒热。2 腑病: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用小柴胡汤统治。3兼证:兼太阳证、兼阳明里实、兼太阴脾虚、兼心神不宁
少阳病的治法和治禁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其亢;少阳主疏,其气畏郁,治宜和枢机、解郁结,和解以疏郁。禁汗、吐、下、禁利小便。(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263 少阳之为病,口苦(苦为火之味,常见的是胆热—清晨重和胃热口苦—午后),咽干(少阳郁火伤津的表现),目眩(少阳郁火循经上扰清窍的表现)也。(提纲)(特点)
264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耳聋),目赤(少阳经气被郁或胆火上扰所致),胸中满(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而烦(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伤心气,心虚则悸)而惊(伤胆气,胆虚则惊)。
265 伤寒,脉弦(主少阳气郁)细,头痛(偏头痛)发热(胆腑郁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阳明燥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胆、胃热扰心)而悸。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寒邪在经,少阳为小阳,其抗邪较弱,正邪分争,互有进退,于是邪盛则寒,正盛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嘿嘿(心中不爽的感觉)不欲饮食(少阳受邪,疏泄失司,胃气失和的表现),心烦(胆腑郁火上扰心神的表现)喜呕(胆火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 ),或胸中烦(胆热上扰)而不呕,或渴(胆腑郁火伤津),或腹中痛(木郁土壅,脾络不和,气滞血结),或胁下痞硬(气血郁结所致),或心下悸(三焦水道不调,水气凌心所致)、小便不利(三焦水道不调),或不渴、身有微热(兼太阳表证),或咳者(水邪犯肺),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主要临床表现)(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大枣 )(柴胡和黄芩—柴胡是解经邪的、解郁。黄芩清腑热、清热,都是针对少阳经腑来说的。同时也是针对少阳病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的特点。柴胡解热要用到20克以上,舒肝用10克左右,升阳5克左右就可以了。半夏和生姜—1 辛散的药物,可以疏通气郁,助柴胡解郁;2 化痰消饮去水。针对少阳病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3 和胃止呕。人参 甘草 大枣—1 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2 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和解剂都煮后去渍再煎)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1 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
2 少阳病兼太阳表气不利的证候
3 少阳病兼有阳明里气不和的证候。
4 三阳同病而少阳邪气偏重的证候。
5 阳微结
6 热入血室
在现代医学可以用于:1 发热性疾病,2 消化系统疾病。(肝、胆、胰、胃、肠) 3 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气不足,气血虚弱),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少阳经的部位),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寒邪伤少阳经的表现),嘿嘿(胆腑受邪,少阳气郁,情志不爽快的感觉)不欲饮食(少阳气郁,胃气不和的表现),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在五行中克我者为“高”我克者为“下”)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266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干呕不能食(胆腑有热),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主气郁)紧者,与小柴胡汤。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脖了两侧是少阳、阳明经所过)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热在阳明)者,小柴胡汤主之。(三阳同病,少阳邪气偏重者)
100 伤寒,阳(轻取)脉涩(气血不足),阴(沉取)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木郁乘土,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兼有太阴里虚)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少阳不和兼太阳病)
229 阳明病,发潮热(阳明郁热),大便溏,小便自可(可犹宜也),胸胁满不去(少阳经气不利)者,与小柴胡汤。
230 阳明病,胁下硬满(少阳经气不利),不大便而呕(胆热犯胃),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汗出而解。(少阳不和兼有阳明证)
148 伤寒五六日,发头汗(三焦热郁,郁热上蒸的表现),微恶寒(太阳表证),手足冷(阳郁于里,不能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