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贪婪心理的成因分析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客观原因:

    (1)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过活的不法分子。

    (2)社会舆论的误导。改革开放初期,舆论媒介详尽地报道:万元户”的收入与成果,却没有报道万元户是如何通过艰辛的劳动致富的,以致激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致富攀比心理。当然有不少人通过另谋职业、业务进修、加班加点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但利用职务、权力、岗位、行业之便,用非法手段谋取私利也大有人在,误导极大地刺激了这些人的贪婪之心。

    (3)社会控制不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搞活经济,各地“放”的较多,造成很多弊端。一些地方开始搞有奖募捐、有奖销售活动,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机房也悄然登场,赌徒们在赌局中一夜之间输赢达几百万元。边境区的毒品贸易猖獗,沿海地区的海上走私活动异常频繁。内地一些不法分子哄抢国家矿山资源、铁道运输物资,割断通讯电缆,制造伪劣产品坑害顾客,拐卖妇女儿童等等,这些不法分子尝到了甜头,在社会控制不严的情况下,屡屡作乱。目前在一些地区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观地刺激了附近地区人们的贪婪之心。

    2.主观原因:

    (1)错误的价值,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生就是“捞世界”。为了“潇洒走一回”,不惜“拿青春赌明天”。“捞世界”的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2)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3)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发生一股攀比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三)贪婪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贪婪是一种过份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1.不择手段的财欲。主要表现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钱财。如贪污公款:河南有一银行职员,上班第13天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捞钱,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贪污公款达1.6万元。有人调用公款去炒股,炒房地产,盈了归自己,亏了记在国有企业的帐上,搞变相贪污。在国有资产的流失中,大批资金流入了私人的腰包。有人搞赌博捞钱,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赢的要百赢,小输的想保本,大输的相翻本,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结果是赌了输,输了贪,越赌越输,越输越贪,越贪心越黑,越赌胆越大,一发不可收拾。有人偷盗自行车,有人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皆是为了一个“钱”字,不惜一切手段。

    2.难以满足的贪欲。这里指的不是贪食症,而是利用公款或他人之款去吃喝。现在用公款白吃似乎已成为联络感情、展示“公关”、进行业务的一种“热门”手段。请客吃饭规格不能太低,眼下一桌“公务”酒席至少要两、三千元。据报载,1993年全国公款吃喝已过1000亿元大关,随着物价的上升,这个指数日后还会大大上升。公款吃喝既可不掏自个儿的腰包,一饱口福,又能满足地位身份的虚荣心。有少数公务人员借检查工作之名,到一些企业白吃白喝,索要礼品;社会上有些闲散人员乘别人举办婚宴,混入宾客之中白吃一顿。这些都是吃喝方面的贪婪现象。

    3.难以填补的权力欲。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出人头地,拼命地往上爬,或凭借裙带关系伸手要官,或诬陷他人以表现自己。有人为升官,伪造文凭,篡改档案,年龄越改越小,工龄越加越长,文凭越改越高。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官道?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权钱相通,有权就有一切,当了官,就有人来巴结,请客送礼,红包贿赂。他们认为:“用我的钱买你的权,用你的权赚我的钱。”这类人一旦“得道”,合家“鸡犬升天”,占据官位,谋取私利。这难以填补的权力欲,实质是贪婪心理在作崇。

    4.欺世盗名的名欲。有些人升不了官,便想在世上出名,于是自封为世界著名的“气功”大师、有独方医百病的“名老中医”、有著作面世的“教授”、“赴京献宝”的名人后代等等。他们中许多人际实上没有多少文化,仅凭一张巧嘴,一叠耀眼的名片,欺骗了无数善良的人们。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但能迎合一些人的虚荣心与某种迫切的需求心理(如治病、练功、求宝),这部分上当者的深信不疑,渲染与扩大了行骗者的社会影响,虚名的泡沫越鼓越大,直至破裂那天为止。

    5.胆大包天的色欲。男女之欲本是天造地设,无可非议的。但一路贪婪之徒“饱暖思淫欲”,轻者搞性骚扰,调戏女性;重者霸占、强奸、逼迫妇女卖淫或插足他人家庭,弄得人家妻离子散。广西隆安县公安局长陆世长,从1977年到1991年间,据可靠数字,就奸淫妇女100多人,有些厂长经理乘到沿海城市出差之机,用公费连连嫖娼,以满足自己的色欲。以上仅仅列举了五个方面的贪婪行为,这一小撮贪婪之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四)贪婪的心理调适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毅的《感情书怀•;七古•;手莫伸》,其诗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欲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岂无人民岂能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作。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奉劝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将此诗裱成堂幅,悬挂室内,朝夕自警吧。

    2.二十问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加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份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例如,有一个贪财的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过有钱的生活”……他写完之后,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份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谋钱有关。接着往下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3.知足常乐法。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份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第十一章 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异常心理及其自我调适(3)

    三、吝啬心理

    (一)吝啬的涵义及其特点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吝啬与吝惜不同,惜指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它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三国志•;魏志•;王肃德评》曰: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意谓珍惜财物,不铺张浪费,是一种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期在长沙办学,非常勤俭,常常将别人丢弃的半截粉笔拿来写字。他曾在诗中写道:“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而吝啬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吝啬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自私性。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例如果戈理笔下的守财奴泼留希金,就是个既贪婪又吝啬、形似乞丐实为富豪的怪物,他拼命地搜刮财富,宁可放在仓库里让它霉烂,也不愿救济农夫,甚至他的亲人。请看这段描写:“奶油面包和睡衣,他感激地收下了,对于女儿,却没有一点回送的物事,亚历山特拉•;斯台班诺夫娜就只好这么空空地回家。”

    2.社会存在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促使吝啬之人对他抱有强烈的戒备心,他们对少数人的不法行为极为不满,并推及到全社会,认为人人都是欺诈之徒,不必对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烦。

    3.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风气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雷锋精神处处可见,利他观念深入人心,为社会慈善事业、希望工程、灾民损资捐,人人都善待老人、儿童,具有同情之心,那么,社会的吝啬心理就会少得多。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尔虞我诈,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那么出现病态的吝啬心理是必然的。

    4.社会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