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理是必然的。

    4.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设计以独立的二居室、三居室为主,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从主观方面看:首先,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弗洛依德将焦虑分为三类:即由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引起的现实焦虑;由害怕控制不住本能冲动而引起的神经质焦虑;由害怕自己违背社会规范而引起的道德焦虑。焦虑令人不快和紧张,要设法降低或克服它,个人所作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各种焦虑。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其次,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心理学家霍妮认为,人发展取决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典型情况;(1)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慈爱与温暖,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2)父母对儿童漠不关心、厌恶甚至憎恨,儿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后一种情况则会引起神经症。霍妮把父母破坏儿童安全感的行为称为“基本邪恶”。如:对儿童冷淡,拒绝儿童,敌视儿童,对子女的偏心,不公正的惩罚,嘲笑,羞辱,行为怪异,不守信用,不许孩子和其他人接近等。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种或多种行为对待儿童,那么儿童将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这种敌对态度最终又将折射到周围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可以这样认为,吝啬之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往往这样想:这不关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再次,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之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三)吝啬行为的表现与危害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泼留希金那样典型的吝啬鬼,守财奴在当今已很少见,吝啬行为也不再限于财物,而是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今吝啬行为有如下表现:

    1.不愿借钱物给人。如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就越吝啬,越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在边远的山区村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却乐意帮助乡邻。有人认为大城市的居民来自东西南北,已没有乡下人固有的那种乡里乡情。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费值,使一些人对周围的人与事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他们从不轻易向人许诺与施舍。在美国已出现AA制。也许是经济平等,保持独立的一种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啬、冷淡、自私的心理。

    2.不赡养老人。“老有所养,老有善终”、“孝顺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可是现在有些做儿女的,相互推诿、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多见于农村多子女家庭。例如四川一位八旬老人,养育五个儿女,可是儿女在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一个也不愿赡养,致使老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老汉的子女个个怕吃亏,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其中长子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长子吝啬小气必然影响其余兄弟姐妹。另外,在一些养父子关系中,也存在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有些父母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从别处抱养一个孩子,待其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将老人遗弃。

    3.遗弃女婴。中国社会历来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生儿弄璋,育女弄瓦”。于是乎有些人就只想生一个儿子,有的产前做B超,不是儿子就做“人流”;有的生下女婴后,就将她遗弃在路旁,好再生育儿子;的有把儿子视作宝贝,把女儿当作累赘。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吝啬心理。

    4.重衣食不重教化。现在有些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关照得无微不至,高级食品、衣服玩具,不管价钱有多高,都舍得去买,唯独不愿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教化。这反映了一些人素质的低下,也属一种社会病态行为。

    5.不关心周围的事物。有些人遇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捐款、让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别人有难,他不帮助;遇到歹徒他不上。这种吝啬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动物。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首先,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遗弃。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什么生活?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是多么的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

    (四)吝啬心理的自我调整既然叶啬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应当尽快消除吝啬心理。不妨做以下自我尝试:

    1.领悟法。即从精神之中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独生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否则,天理难容。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2.依宗教法。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扬善除恶。例如佛教就告诫人们多积阴德,来世有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多做好事,多资助困难之人,菩萨是可以看到的;善良之人必定心想事成,不育者将有子嗣,经营者将带来永昌,百姓人家将无病无灾等等。我国港澳台地区、东亚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虔诚的教徒都大力资助社会慈善事业,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第十一章 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异常心理及其自我调适(4)

    四、自我封闭心理

    (一)自我封闭心理函义及其特点

    “封闭”本义指严密盖住。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自我封闭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这一现象。过去有所谓“清士”、“遗民”,当今有孤独无友之人。

    2.非沟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沟通交往的需求。据统计,人除了八小时睡眠外,一天中其余70%的时间被用来交流信息与情感。而有封闭心态的人,则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被动型,后者属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波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4.有孤独感。因为自我封闭者把自己与世隔绝,他也就没有什么朋友,时常感到很孤独。

    (二)自我封闭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还有些人受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如“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出头椽子先遭烂”,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会交往与自我表现的程度。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能传递情感,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则人为地剥夺了这项需求,使得信息狭窄,情感隔绝,孤独感、隔世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心理活动病态化。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同一性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换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如果他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

    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从中年人来讲,艾里克森认为一个健全的中年人应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人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动,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从老年人来讲,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人心灰意懒,精神忧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例如住在医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绪才能平稳下来。可见,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三)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1.不愿结婚。“女大当嫁”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宁愿独身也不愿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愿承担起建立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有一位单身女教师这样写道:“单身有单身的快乐,但也有单身的孤独,特别是寒冷的夜间,孤独像迷雾一样缠绕着我,心很凉很冷,有时甚至颤栗……但我绝不会找一个不是自己真心实意喜爱的人成婚。”这些大龄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都将自己封闭起来。

    2.社交恐惧。这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