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似外,见分缘外,所以说是




外,并非说其体是外),后自证、证自证二分是内(后二分都缘内,所以说是
内),从此内外两缘各分能所,即相是所缘,见是能缘,自证是所缘,证自证是
能缘,合成四分。
  (黄忏华)



  四智

  四智,具云四智相应心品,又简称四智心品,意即与四智相应的一聚心、心
所,是菩提的四种德能,亦即佛的四种智慧,是转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
识,及前五识,如其次第所得: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作显了智、平等智、回观智、作
事智。隋笈多译《摄大乘论释论》卷九作镜智、平等智、正观智、作所应作智。
唐波罗颇密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三作镜智、平等智、观智、作事智。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阿赖耶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远离一切我
执、我所执及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别,能缘的行相及所缘的内境都微细难知,而
于一切境界能不愚迷、不忘失(常现前)。性相清净,远离一切有漏的杂染,为
一切纯净圆满的色心现行功德所依,又摄持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的种子,能现能生
自受用的佛身、佛土,及其余三智的影像。无间无断,穷未来际,犹如大圆镜,
能映现众多的色像。如《佛地经》说:“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相影现。如
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即六处)、境(即六境)、识(即六识)众像影
现。”这个智,内缘取自体功德




的种子,外缘取一切真、俗所知境界。就缘真即缘取真如的方面说,是无分别
智;就缘俗即缘取其余境界的方面说,是后得智所摄。其体是一,随义用的差别
分为二种。了俗由证真,证真为先,然后缘俗智生,所以把这个后生的缘俗智称
为后得智。或者和后得相似,称为后得智。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亦是如
此。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末那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远离二执,观染净
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由此安住无住涅槃,经常和大慈大悲相应,随十地菩
萨所乐,示现他受用的佛身、佛土等影像。又是妙观察智的不共所依。这个智周
遍缘取一切真俗境界。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意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善观察一切诸法的自
相及共相,无碍自在(《佛地经》说:“谓于一切境界差别常观无碍”)。又摄
藏无量陀罗尼(总持)门、三摩地(定)门,及所发生的六度、三十七菩提分、
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珍宝,在大众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转大法
轮,断世间一切疑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这个智周遍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
皆无障碍,所以也是周遍缘取一切境界。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眼等前五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是为想方便利乐地
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周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
思议的变化身、土等三业,成就本愿力所应作的八相成道等事。这个智也能周遍
缘取一切境界,然而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缘二法,或缘多法。

  四智虽然各各定有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及心等二十二种心法(《佛地经
论》卷三作二十一种)相应,然而在佛地一切心心法的分位所现起的各种功德
中,智即别境中慧心所的作用最为殊胜,所有其余的有为功德都是智的差别,所
以以智为名。如《佛地经论》卷三说:“智有四种,谓圆镜等,于佛果地诸心心
法分位所现诸功德中,智最殊胜,以智为名,总摄一切有为德故。”又四智,如
上所说,是如其次第转有漏的八、七、六、五识所得。如《佛地经论》卷三说:
“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相应心,能持一切功德种子,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
像故。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




相应心,远离二执自他差别,证得一切平等性故。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
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能现成办外所作故。”然而《大乘庄
严经论颂》卷三说八、七、五、六识、如次而得故。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九也
说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智,转意识得成所作智。对《庄严论颂》所说,有两种解
释,第一《庄严》是不依次第而说,并非说转第六识得成所作智;第二是《庄严
论》中据第六识能作神通等事业,所以说得成所作智;前五识到果位才能够观
察,所以说得妙观察智。对《无性摄论》所说,《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七末说
“无性二释,各随一义,不违二




论”(《唯识》、《庄严》)。然而《佛地经论》(卷三)评破转前五识得妙观
察智,说说法除疑,周遍观察,不是前五识所能。总之,以《唯识》、《佛地》
等论所说为正义。智虽然不是识,然而依附识而转起,以识为主,所以说是转识
所得。又识的意义是分别,智的意义是决断;在有漏位中,智劣识强;在无漏位
中,智强识劣。为劝勉有情令依智舍识,所以说转识得智。

  四智是道谛所摄,所以只是无漏,即诸佛的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的种
姓所生。诸佛已经永远舍弃一切有漏法的种子,虽然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
等,和苦、集谛相似,然而实在是无漏道谛所摄。

  四智的种子,皆无始时来法尔本来具有,依附第八阿赖耶识,前灭后生,相
续不断,不是现在从熏习所生,此即大乘二种种姓中本姓住种姓,《成唯识论》
卷九说:“谓无始来依附本识(第八识)所得无漏法因。”发心以后,由听闻正
法等外缘熏发,令无漏旧种渐渐增长,此即大乘二种种姓中习所成种姓。又说:
“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薰习所成。”大圆镜智、有说菩萨金刚喻定(第
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及异熟识等,即开始现行。
有说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还没有顿舍异熟识种,要到次刹那的解脱道初成佛位才
得开始现行。《成唯识论




》卷十平列两说,《佛地经论》卷三只举前说,然而《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以后
说为正义。这个智,执持一切无漏种子令不失坏,从初成佛起,尽未来际,相续
不断。平等性智,菩萨初地初现观时即菩萨见道初现前位,和我、法二执相违,
才得开始现行,从此以去,在以后的诸地中,加以修习,令增长清净圆满。在无
漏观等现在前时,经常现行。假如有漏心现前,或有间断。象这样展转到第十法
云地最后心以后,便和纯净的第八识相依,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妙观察智就生
空观品说,二乘见道位也得开始现行,此后展转顿悟者从见道位到无学位,渐悟
者从四果向大到菩萨解行




地终,顿渐二悟菩萨或者到上位(上位即十地及如来地),只要不是有漏心现前
或无心时,皆得现行。就法空观品说,菩萨见道位才得开始现行,此后展转到上
位,只要不是有漏位,生空观,及无心时,其余一切位皆得现行。成所作智,有
说在菩萨修道位中,由后得智引发,也得开始现行。有说要成佛才得开始现行,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得。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以现行第八识为共
依。在因位十地中,能变的第八识是有漏,所以所变的五根也是有漏,有漏不共
必俱同境的五根,必不能发无漏的五识。因此成所作智要到成佛依五漏的五根才
得现行,而且这个智由作




意才现起,所以在佛果上,也不是永远现前,常有间断。《成唯识论》卷十平列
以上两说,《佛地经论》卷三评取后说。总之,四智中,妙观察、平等性二智,
通达修习二位的菩萨,证得一分;大圆镜、成所作二智,必须到究竟位才得现
行。从而具足这四智,得大菩提的,只是究竟位的佛果。
  (黄忏华)



  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
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
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著名的学者窥基法师,按照《摄大乘论
·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
采集《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
便区分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能观体,是五
位百法心所别境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
又《心经幽赞》说,“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此即于所观察的境界简择
分别,获得决定,断除疑惑的作用。它的所观体,是一切诸法,即遍、依、圆三
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先就一切诸法所具有的遍(虚)依圆(实)
三性,分别遣虚和存实。观察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皆同龟毛兔角,只从虚妄分
别生起,体用都无,所以应当正遣除作空。观察依他起性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而生
起的事相,是后得智的境界,圆成实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是根本智的境
界,都不离识,所以应当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
来,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法,用存实
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象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
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




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论》的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
如”文。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
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陀南”、“四寻思”、“四如实
智”、“五忍观”等,皆摄于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依他起的诸识中,有相、见、自证、证自证
四分,相分是所缘境(滥),后三分是能缘心(纯),心只内有,境通内外,所
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但是所谓外境,是遍计所执,亦即独影境,所以说它作
外,并非其体实有。象这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内境,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
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内
境,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
《厚严经》的“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文,《华
严经》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都依自证分起,即不外自体分上的
能所缘用,是所变,叫它作末。自证分(本)是体、是能变。假如离开作为本的
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