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
唯识的道理,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
所现”文。

  第四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体分中,各有心王(胜)心所
(劣)的分别。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所以以心王为胜,心所
为劣,只说唯心,不说唯心所。如此,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只就心王的自体观
察唯识的道理,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说无垢称经》(旧译作《维
摩诘所说经》)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文。

  第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的事相,而其实
体则是我法二空,即离了遍计所执所显的圆成实性。因此,更进一步舍遣依他的
事相,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理。前观察依他,遣除遍计的知解,如起绳
的知解时遣除蛇的知解;今观见圆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见绳的实质时遣除
绳的知解,此即《摄论》遣除唯识想而悟入唯识的当体(不借助于唯识想而得的
实证),叫它作遣相证性。进入此第五重观时,根本智先证真如理,后得智次了
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执自然息灭。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胜
鬘经》的“自性清净心”




文。

  以上五重观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识相观察唯识理,后一重就圆成识性观察唯
识理。如此,空有、心境、体用、王所、事理五种,从粗到细,展转相推,到第
五重,实证唯识妙理,于是进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黄忏华)



    五种姓

  五种姓是梵语的译文,原又为五类的种属或族姓。因为属于某个种族的人必
然具有某个种族的性质,所以种姓和性质这两个辞语的含义,本来就有相通的地
方,在印度使用起来有时也不免混乱。到了译成汉语,种姓和种性,不但意义相
近,而且字形相似,发音相同,因此五种姓便时常成为五种性,有时省略成五
性,或称五种种性,五种乘性及五乘种性。即是:一、声闻乘种姓,二、独觉乘
种姓,三、如来乘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

  原来印度由于征服和分工的原因,在社会上很早就存在着四姓的区别:一是
具有神权的婆罗门种姓,二是具有政权的刹帝利种姓,三是从事工商的吠奢种
姓,四是沦为农奴的戍陀罗种姓(《大唐西域记》卷二)。

  这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姓区分,也就是阶级压迫,佛教是根本反对
的。佛陀主张四姓平等,有四河八海的比喻(《杂阿含经》卷二十,《长阿含
经》卷六,《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但是在宗教的学修上,由于各人种种条
件的不同,它的成就也因之而有差别,甚至有不能成就的,于是社会上种姓区别
的范畴,便被应用到宗教里面来了。

  三乘的区分,早在《阿含经》中便出现了(《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五)。到
了《大毗婆沙论》里,便有三乘种姓的差别。如卷二说:“佛及独觉声闻种姓同
于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又卷五说:“谓佛种姓是上品,独觉种姓是中
品,声闻种姓是下品。”又卷六十八说:“转声闻'日*(而/大)'种姓根起独觉
'日*(而/大)'种姓根,转声闻独觉'日*(而/大)'种姓根起佛'日*(而/大)'
种姓根。如说'日*(而/大)'位、顶位亦尔。”这里不但有三乘种姓的区分,而
且转根的说法已经包含着不定种姓的意义。不过这时候种姓一辞使用的范围还很
广泛,例如卷六十二里便




有“依六种姓建立六种阿罗汉名”的说法。

  早期的大乘经典也同样只有三乘和不定的说法。如《大般若经》卷五百九十
三说:“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
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
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
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到了《胜鬘经》里,在三乘之外说了一种无闻非法的众生。如《摄受章》
说:“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
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这种仅仅能以人天善
根去成熟的众生,似乎可以说是没有三乘种姓,即是所谓无种姓。但就本经强调
一乘和如来藏的精神来看,却又不是主张决定无姓说的。

  到了《大般泥洹经》出现的时代,由于经中所倡导的常乐我净的说法,更为
习惯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小乘人所不能接受,从而使反对的浪潮达到空前的高
涨。因此经中针对这种持反对论调的小乘人,说他们无菩提因不可救药,并且给
他们起了个“一阐提”的名字。如卷六说:“若阿练若愚痴无智,状似阿罗汉而
诽谤《方等》……言《方等经》皆是魔说……作是说者名一阐提。”又说:“诸
增上慢一阐提辈以何为本?诽谤经法不善之业以是为本。”又以种种譬喻说此经
能够使“犯四重禁及无间业,不乐菩提未发意者,皆悉安立于菩提道,唯除一阐
提辈。”这样说来,一阐提




似乎就是决定无种姓的了。但是本经是倡导一切众生悉有如来性的。如卷五说:
“真实我者是如来性,当知一切众生悉有,但彼众生无量烦恼覆蔽不现。”虽然
在卷六中也说:“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如彼蚕虫绵
网自缠而无出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于如来性不能开发起菩提因,乃至一切极
生死际。”然而一阐提究竟还是有如来性的,不过永远不能开发罢了。我国东晋
时竺道生就从这点窥见了经中所含蓄的深意,因此在大本《涅槃》还没有传来之
前,他仅仅读了六卷《泥洹》便首先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主张,因而遭到保
守派的驱逐。后来大本(




也就是修正增补本)来了,不但增加部分有一阐提成佛的明文,就在相同部分也
表现出和六卷本有显然不同的语气。大家才衷心地信服了竺道生的预见性(《高
僧传》卷七)。通过这场公案,说明了《大般涅槃经》不是一人一时所结集的。
最初,当反对者的气焰很嚣张的时候,不能不严厉呵斥,说他们简直永远不能成
佛。但是经过斗争大乘占了优势以后,呵斥的态度便转化为劝导的态度,于是有
修正增补本的《大般涅槃经》出现。因为按照《涅槃经》的思想体系来说,它是
主张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性的,所以很难坚持一阐提毕竟不能成佛的说法。

  就是到了《楞伽经》里,五种种姓的编排已经完全形成,一阐提发展为两种
了,然而也还不是决定无姓论者。如七卷本《楞伽》卷二说:“有五种种姓。何
等为五?谓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
并把无种姓的一阐提分为二种,一种是诽谤大乘经而把一切善根断了的一阐提;
一种是菩萨一阐提,由于他所要度的众生永远度不尽,同时他知道一切法本来就
是涅槃的,用不着再入涅槃,所以这种无种姓实际上是十足的如来乘种姓。而前
一种无种姓,因为佛总不抛弃他,他的善根有时还会生起来的,所以也不是决定
的无种姓。

  《解深密经》里对于决定声闻种姓和不定声闻种姓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卷
二)、可以说已经举起了决定五姓说的旗帜。

  到了《瑜伽师地论》,决定五姓说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卷三十七里说所成熟
补特伽罗的时候,在卷五十二里说异生性的时候和说有障无障差别的时候都同样
地举出声闻种姓,独觉种性,佛种性和无种性的四种来。加上卷八十一里所说的
不定种姓,便成为完整的五种姓组织。

  本论在《声闻地》(卷二十一)和《菩萨地》(卷三十五)都指出种姓的本
质就是种子,不过在《声闻地》里说的种子是“从无始世展转传承法尔所得”
的,也就是后世所谓本有种子。而《菩萨地》里说种姓包括本性住种姓和习所成
种姓的两种,就等于说种子有本有和新熏的两种,这便给后来护月、难陀和护法
三家遗留下争辩的题材。又在卷五十三里说种姓的成因,由于有障无障的差别,
这已经给新熏家提供了立论的根据;同时又说:“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
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这一段话更是各家聚讼的焦点,本有家、新熏家
一切有性说、五姓差别说,




见仁见智地都各有一番解说。我们现在来看,《摄抉择分》中这段解释种姓的文
义显然和《本地分》中对于种姓的解释很有出入,这是因为本论原来就是瑜伽学
派的一部丛书,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虽然同是一个学派,而且经过编纂,大体
上总算一致,但是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是一齐收容在内的。

  《声闻地》里举出无涅槃法补特伽罗的六种相状。如卷二十一说:“谓彼最
初不住种姓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是名第六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似乎
是给决定无姓说者以一种典据,但是对方解释所谓不住种姓者,并非没有种姓,
而是在某段期间里他没有站在种姓的岗位上罢了。

  卷六十七《摄抉择分》中《声闻地》列叙五番问答以成立无种姓的主张。后
来在真谛传译天亲所造的《佛性论》里也有类似的五番问答,照《佛性论》的说
法,似乎这五番问答是小乘中萨婆多部驳斥分别说部的,而在《佛性论》里又增
加了天亲的反驳,最后归结到“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
者,无有是处。”但是这五番问答,究竟是小乘中的两部真正有过这样的争辩
呢?还是大乘论书中假设的对白呢?现在很难断定。因为小乘中既没有提出这项
问题的历史条件,同时也还没有其他的文献足以证明。

  这五番问答也出现在无著造的《显扬圣教论》里作为成立种姓差别的五种道
理,便说明无著在《大乘论》中也一样地使用这五番问答来证明有一类无种姓的
有情。天亲的学问出于他哥哥无著的启发和培养,何以天亲在《佛性论》里直接
反驳他哥哥的主张呢?再拿我国关于弥勒、无著、天亲著作的新旧各种译本来互
相对照,便使人想到他们的著作在传诵和翻译的时候已经受到学派的影响而大大
地有所增改了。

  《大乘庄严经论》也是无著的著作之一,论中把无性分为时边和毕竟两种。
如卷一说:“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据《唯
识枢要》应云:暂时无圆寂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毕竟无涅槃法者,无
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虽然无性之后有一个位字,
可以被对方用来作“约位说”的典据,但是这段文的主要意思是说时边无性之
外,决定另有一种毕竟无性的有情,这个主张是非常明确而坚定,不容有另外的
曲解的。

  《成唯识论》是印度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