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27-顾松园医镜-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热但结胸间,故表无大热。〕 
猪苓、泽泻、茯苓、滑石、甘草、橘红。身目发黄,加茵陈。水结胸症,加木通、灯心。 
此方即五苓散、天水合用,去白术、桂枝而加橘红也。五苓用桂枝者,以太阳中风,表症未罢,邪 
又入里,而见烦渴,小便不利,故用桂枝解表,苓,泽荡热,白术建中, 
通表里而两解之。今无太阳表邪,无取桂枝,白术性壅,故亦不用,加橘红者,以膀胱气化则出也。 
x犀角地黄汤x 治吐血衄血。〔火邪入里,扰乱血分,血热妄行也。〕或吐衄不尽,停留于胸, 
或胁,或中脘,或少腹,为蓄血满疼,手不可按。〔必小便自利,大便色黑,为蓄血症。〕 
犀角尖〔三、五钱。〕 生地〔三钱至八钱。〕 芍药〔亦有用赤者。〕 丹皮〔各一、 
二钱。四味皆能凉血。又犀角、丹皮,兼能消瘀。〕止血加茅根、藕汁、磨京墨调服。〔外用冷水,拊 
其后额,濯其两足。〕吐衄热盛,合黄连阿胶汤,〔治病必求其本,吐衄因邪火,故以苦寒直折之。〕 
加麦冬、童便。瘀痛加元胡。如破瘀,加桃仁、红花、降香、大黄。 
此凉血补阴祛瘀生新之剂。虽治吐衄及蓄血之方,按热病中多有昏闷抽搐及筋跳肉动之症,此方甚 
宜。经曰∶诸热瞀〔昏闷〕螈〔抽搐〕皆属于火。邪热伤神,则神昏而烦闷,亢阳伤血,则筋肉失养, 
而为抽搐跳动。犀角凉心安神,解烦除闷,生地凉血补阴。神昏烦闷,重用犀角。抽搐跳动,重用生地。正 
所云药不拘方,宜合用而用是也。 
x桃仁承气汤x 外症已解,少腹硬满,痛不可按,〔血蓄下焦之故。〕小便自利,〔血病而气不病 
也。〕粪硬易解,〔邪不在气,结在血也。〕其色必黑,〔瘀血积之也,皆蓄血的症。〕或喜忘,〔即昏 
闷也,搏血上冲,朦昧心神之故。〕或如狂,甚则发狂,或身目发黄,〔湿热发黄必小便不利。〕脉沉 
有力,宜此汤,下尽黑物则愈。 
桃仁〔破瘀血。三、五钱〕 大黄〔下瘀血。二钱至五钱。〕 芒硝〔能走血,软 
坚润燥。一、二钱,元明粉代之,则性缓。〕 甘草〔调胃和中。钱许。〕 桂枝〔血得热则行 
也。二、三、五分。内有热则去之,观大黄 虫丸方中,用黄芩清热,以瘀久必生热也。〕若挟 
虚者,加生地、归、芍。 
本方加降香、穿山甲末,〔破血开气。〕名代抵当汤。 
此攻下蓄血之主方也。盖伤寒蓄血,人多不识,若能识者,垂手取效。凡病神昏者,多死;此症 
神昏,宜急下之,迟则杀人。 
x茵陈蒿汤x 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至颈而还,〔肌表之气,郁而不通。〕小便不利,〔邪 
郁上,气不下达。〕渴饮水浆者,〔胃热津枯也。〕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湿热郁蒸,邪无出 
路。〕此汤主之。 
茵陈〔善去湿热。三、五钱。〕 黑山栀〔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二钱。〕 大黄〔为 
佐。以建驱湿除热之功,以利小便,非下之也。一钱。〕可加麦冬,〔清胃热,生津液,疗目黄。〕 
花粉〔除热疗疸。〕灯心〔利水、清心火。〕此湿热发黄通利之剂。若腹满大便实者,加枳、朴,倍大黄用之。 
x蜜煎猪胆导法x 治阳明病本自汗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外症。〕医复发汗, 
〔津液重伤。〕小便自利者。〔胃中邪热逼迫津液渗前阴,则又复夺之于下。〕 
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导 
而通之。〔白蜜煎之,作挺长如指许,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或用大猪胆一枚,入 
醋少许,取芦管五寸许,以一头入胆扎定,一头纳入谷道中,挤汁灌入肛门内,顷当大便出〕此为 
大便不行,一无所苦者设;因邪低,故用异法迎而夺之之兵也。或用生地一、二两,煎汤顿饮,大便 
立通。老弱虚人,产后病后,津液不足者甚宜。 
x大柴胡汤x 治表症未除,〔发热或往来寒热等症。〕里症又急,〔腹胀满,大便实,或心下痞 
硬。〕通表里而两解之。 
柴胡〔解表之邪。〕 黄芩〔清里之热。〕 大黄〔随症量用。〕 枳实〔肠胃热 
结,苦以泄之。〕 芍药〔正气虚弱,收而行之。各二钱。〕 半夏〔一钱,渴易花粉。〕 姜 
枣〔和荣卫。〕 
x大承气汤x 总以大便实为主,外则验之潮热,手足出汗,转矢气,脐腹满痛,手不可按,脉沉有力。 
大黄〔量人强弱,随症轻重用之。一、二钱至一两。〕 
枳实 浓朴〔一、二、三钱。〕 芒硝〔一钱至五钱。〕本方去芒硝,即小承气汤。硝、黄、 
甘草即调胃承气汤。 
x大陷胸汤x 治误下因成大结胸,从心上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口渴舌燥,日脯潮热,大便秘 
结,脉沉紧者。 
大黄、芒硝、甘遂〔苦寒有毒,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峻药不可轻用。多用半分或一分,得 
快利,止后服。〕 
x六一顺气汤x 热邪传入阳明胃府,不恶寒,反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自汗烦 
躁,〔若周身无汗,但手、腋下汗 
出,非燥粪热气,不能使诸阳本之犹蒸蒸而润也,尤为胃实之的症。〕口渴饮冷,咽燥唇裂,舌苔芒 
刺,谵语潮热,气短气喘,甚则发呃,发厥发狂,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或腹满痛,手不可按,频转 
矢气,脉洪数有力,此有燥粪也,此方下之。又阳明病发热,自汗如雨,〔恐胃汁内干。〕亦宜急下。 
〔以存津液。〕又热病目不明,〔肾水将绝。〕亦宜急下。〔以救肾水。〕 大黄〔苦寒泄实去热。〕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二味走而不守,均为荡涤之剂。〕 枳实〔苦寒泄漏。〕 浓朴〔苦温去 
痞。〕 芍药〔酸以收其正气,又滋津液而益营血。〕 甘草〔甘以缓其速下,又补脾胃而建中 
气。〕 黄芩〔苦寒能祛诸热。〕 柴胡〔能引胃气上升,若表症未除,更宜用之。〕以解表热。加 
铁锈水,〔性以沉重能坠热开结,用匙调服。〕大结胸症,去甘草换桔梗,加甘遂。〔服药后,将盐炒 
麸皮,绢包于腹上熨之,药气得热则行,大便易通。若服汤则下,勿再服。〕若服汤不下,或次日方下, 
或半日后吐,仍原药〔中气大虚,不能运药,大凶之兆。〕加煨姜〔和药性一、二片。〕人参〔助胃气, 
量其有邪实病重,轻剂不行者,当再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为度。〕若脉弱或不能食,〔其人本虚 
勿轻议下,必不得已,用攻补兼施之法。〕或黄龙汤,〔顾其元气。即小承气汤加人参、归、地。〕或 
承气养荣汤,〔顾其津液,即小承气汤加归、地、白芍、麦冬、知母。〕随宜用之。 
此方节庵用代大、小承气,调胃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凡伤寒过经,及老弱产后虚人,苟有下 
症者,或有 
下后不解,或有表症未除,而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去芒硝,小剂缓缓下之。盖大黄清血分之热, 
用之而泻不止者,饮粥汤,胃得谷气则泄止,以胃之气未伤也,合芒硝,则并气分而峻寒之,且又最 
伤下焦血分之真阴;必三焦俱伤,痞满燥实坚全具,热邪太甚者,方可兼用,所谓有病病当之也,若 
热不至坚者,不可用。观仲景增此一味而曰大,减此一味而曰小,且诸所欲下者,必曰先与小承气汤, 
则芒硝之峻可知。至调胃承气,反去枳、朴,不去芒硝,或因吐下津干,或因烦满气热,总为胃中燥热 
不和,而非大实满者,此经曰热凝于内,治以咸寒之义也。去枳、朴者,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又 
加甘草,培其根本,故曰调胃承气。谓胃乃大小肠膀胱转运之本气,化则能出,有热有物以滞之,气不 
承顺,则壅而不和,故取微下,以调和胃气,甚则用大承气汤,不甚则小承气也。吕晚村云∶邪既入里,故 
就大便通泄其热,从其近易,非矢为害,而必欲攻之也。昧者、方中杂用消克之药误矣。仲景用承气之 
法,有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粪,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粪, 
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又阳明症,谵语发潮 
热,脉滑而疾者,与小承气汤。若不转矢气,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 
汤。又烦躁心下硬,若其人脉弱,虽能食,少与小承气和 
之,勿令大下。以邪实不可不下,而正虚又不可大下,此汤关系安危最大。盖热邪入胃,不以寒药 
治之,则胃伤,不及则药不胜邪,太过则药反伤其正气。斟酌投之,以祈无误。凡荡涤外感热邪,皆用 
汤液,切禁丸药,惟脾约一症,则用麻仁丸。〔即小承气加白芍、麻仁、杏仁。〕因其人平素脾气 
燥热,省约所食之物,为一、二弹丸,三、五日一大便者;所以热邪入里,益津枯血燥,大便艰涩; 
故用凉血润燥,缓以通之;不比一时暂结者,可用汤药涤之耳。 
再按此方,总以大便硬为主,用之固宜也,乃下利而亦用之者,因腹中有燥粪热结,则稀水从傍 
流下为利,必兼谵语潮热,脐腹按之硬痛,脉滑数有力者,方可用通因通用之法。若少阴病之自利清水, 
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而用急下之者,因少阴邪热,挟木火乘胃,胃津肾水,将欲枯竭,不得不 
因热利导,使邪热下行,而救胃肾垂绝之阴。愚谓承气养荣汤内有地冬,用治此症颇宜。尺脉若弱, 
〔肾阴亏也。〕不可下;脉虚细者,〔气血衰也。〕不可下;表未解者,〔头痛发热,恶风等症未除。〕 
不可下;〔恐邪气内陷也。〕诸动气者,不可下;〔恐脾气伤败也〕诸虚者,〔如劳倦阴虚,经行经断, 
胎产崩漏等症。〕不可下;呕多者〔胃气大伤也。〕不可下;小便清白者,〔内无热也。〕不可下;阳明 
病心下硬满者不可下;〔下之利遂不。止者死。诛伐无过,胃气下陷也。〕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 
者,〔此名脏结,必腹内拒痛,甚至不可忍。〕不可下,〔下之是速其病,小腹入阴筋而死也。〕结胸 
症脉浮大者〔表邪未清也。〕不可下。〔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则死矣。〕如误用芒、黄而下不止者,宜 
大剂加味理中汤以救之。 
x芍药黄芩汤x 〔自制〕治热邪传入太阴,腹满咽干,〔太阴脉布于胃,络于嗌。热邪壅滞经 
气不通,故而腹满;热邪循经冲咽,故咽干。〕吐而食不下,〔邪迫于上也。〕自利而腹痛。〔邪迫于 
下也。〕 
白芍〔安脾胃而和血脉,治腹痛而止泻利。炒二、三、四钱,〕 甘草〔腹满呕吐者去 
之。〕 黄芩〔以上三味即黄芩汤,本热邪入里,下利腹满方。〕 黄连〔清热邪,〕 枳壳 
〔破结气。〕 橘红〔通滞气。〕 茯苓〔盖脾胃,止吐泻。各一、二、三钱。〕如便脓血加地榆, 
调服滑石末。〔三、五钱。〕不止,佐以升麻、〔醋炒三、五、七分。〕葛根。〔钱许。〕若呕吐者, 
〔忌用升提。〕加石莲子、〔去心炒黄。〕陈松萝茶。〔各三、五钱。〕 
此方和解清热为主,佐以利气除湿之药。盖太阴本属湿土,热邪干之,湿热壅滞,故见如上诸症。 
所以夏秋太阴司令之时,患此最多。今人辄云遵仲景法,遂用四逆汤,妄投姜、附,竭绝真阴而死者, 
如恒河沙数。要知热邪传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