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佛教寺院名录-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413)所建鸠摩罗什舍利塔,高二十余米,八面十二层,是用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砌成的,故又称八宝玉石塔。 
   
法门寺
  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 
  法门寺建于北魏时期,原名阿育王寺。隋代,改佛寺为道场,法门寺也改称成实道场。唐代又改名法门寺。此后,该寺迭经兴废,几易其名。 
  法门寺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塔内藏有佛指骨舍利。据史料记载,宝塔每三十年开一次,开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倍受历代统治者的礼遇和佛教徒的瞩目,曾多次开塔奉迎佛骨至宫廷供奉。后因唐朝农民起义,塔下地宫石门被封闭。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塔遭地震崩塌,再造新塔。一千多年来,佛指舍利再未问世,塔内供奉之物亦成千古之谜。 
  1981年,宝塔再次崩塌。1987年,为重修法门寺塔,对塔下地宫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出四枚佛指骨舍利(其中三枚为仿制的“影骨”),以及一大批唐代的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器和纺织品等珍贵文物,堪称稀世之宝,在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引起震动,被誉为继马王堆西汉古墓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1988年11月9日,海内外四众弟子与有关部门的领导为修葺一新的真身塔举行“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暨真身宝塔重建落成典礼”。在寺内还新建了仿唐式样的法门寺博物馆,珍藏地宫内出土的珍贵文物。 
  法门寺内还藏有许多珍贵的佛经和佛教文物。1979年,政府有关部门拨出专款,陆续重修了钟鼓楼、铜佛殿等殿堂。1984年,法门寺交还佛教界管理,宗教活动得到恢复。 
  
西藏佛教名刹一览
甘丹寺
  甘丹寺,为国内外闻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萨东达孜县境内旺波尔山峦的山坳里。 
  甘丹寺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默朗钦法会(大祈愿法会,又称传大昭),集结八千余名僧众,诵经祈祷,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格鲁派的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堆瓦增巴·札巴坚赞、噶纠瓦·塔玛仁钦等师徒九人,前往旺波尔山勘测地址,在拉萨仁青贝等的赞助下兴建寺庙,由宠仁钦白和仁钦伦布总管。赤妥康、大殿、僧舍七十余间当年建成。跟随宗喀巴的五百名僧侣云集到这里。公元1410年2月5日,宗喀巴被迎请到甘丹寺,主持盛大的开光仪式,并担任第一任甘丹寺池巴。以后,甘丹寺又经历了九十五代池巴的经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甘丹寺,藏名,即兜率天之意。意思是具足喜或善的最胜寺院。又作噶登寺、噶尔丹寺、噶勒丹寺。清雍正年间(1722~1735)曾赐名永泰寺。 
  寺内主要建筑有拉基大殿、阳八犍、经堂、赤妥康、昂久康、厦孜、绛孜扎仓以及康村、密村等建筑。 
  甘丹寺系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它的出现,标志着藏传佛教已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创立了起来。就寺院建筑来说,也是个变革。格鲁派整顿教规,严格戒律,改革寺院组织,把学经制度规定得很严格。寺院的经学院性质更为明确。因此,措钦、扎康、康村建筑,以及寺院的总体布置,都是围绕着学经而展开的。建筑上为了适应这种功能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对以后的寺院建筑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在政治、宗教,还是在建筑、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环。近几年来得到修复。 
   
布达拉宫
  位于拉萨古城之西的布达拉山上。布达拉,又称普陀宫、布怛罗庙、补陀落迦宫、补怛洛迦宫,意即佛教圣地。七世纪时,吐番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殿,后世屡有修建。现在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十七世纪以后陆续扩建起来的。公元1645年3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受清朝册封,开始建造白宫、桑呷嘎采(密咒乐园),历时四十五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第八年,着手建造五世达赖灵塔,扩建红宫和朗杰扎仓等。1693年4月主体建筑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均予维修和少量增建。十三世达赖喇嘛又进行扩建。十三世达赖圆寂后,在红宫之西建造了格来顿觉殿,安放其灵塔。至此,始具当今之规模。 
  布达拉宫建筑群占地四十一公顷,占据了整个布达拉山,高达117。19米,有红宫、白宫、朗杰扎仓、扎厦、僧官学校、王坚觉、夏钦觉、结布觉、旦玛觉、瑶西、印经院、供水院等建筑。 
  布达拉宫内还藏有大量的佛教经典、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堪称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和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都具有重大价值。 
   
大昭寺
  位于拉萨市旧城中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初名“惹刹”。相传建寺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推测出整个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只有填湖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以此选定了大昭寺的基址。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寺。在填湖工程中,成群的彭波白山羊往来运输,是主要的驮畜。寺院建成后,为纪念白山羊驮土的功绩,便称之为“惹刹”(即“山羊驮土”)。后来,金城公主又将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佛金像(藏语称“觉”)移入该寺,遂改称“觉康”(藏语之“佛殿”)。该寺以“大召”为名,估计是在蒙古贵族固始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之后,因为蒙语谓“庙”曰“召”。至于以“昭”代“召”,更是后事了。 
  据史料记载,大昭寺在唐代规模不大,仅有八个殿堂。现存寺院的规模(建筑面积约二万五千平方米),是经元、明、清历次扩建而逐步形成的。整个寺院的建筑形式是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 
  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最著名的一件便是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寺门正前方树立着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唐蕃会盟碑”,建于公元823年,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碑后有一株枯萎的杨柳,传说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植,世人称为唐柳。 
   
哲蚌寺
  位于拉萨市西郊十公里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 
  哲蚌寺初建于1416年,不久后扩建,逐渐发展成七个扎仓,后来合并为洛色林、果芒、德阳、阿巴四个扎仓。该寺由措钦大殿、四个扎仓、五十多个康村僧居以及达赖喇嘛的宫殿甘丹颇章等建筑所组成。 
  甘丹颇章为达赖所居,五世达赖喇嘛在未迁入布达拉宫前就住在这里,故其于1642年所建政权即称之为“甘丹颇章政权”。 
  这座著名的寺院,曾为西藏佛教界培育出大批佛学人才。 
   
色拉寺
  色拉寺在拉萨三大寺中是最后修建的一座寺院,座落在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传说山下原长满了色拉(野玫瑰),因而得名,全名为色拉大乘寺。 
  色拉寺创建于公元1419年,是宗喀巴的弟子释迦益协受宗喀巴委派,主持修建的。建寺初期,该寺有四个扎仓,即加扎仓、卓丁扎仓、堆巴扎仓、麦巴扎仓。后来,加扎仓、卓丁扎仓、堆巴扎仓合并为一个堆巴扎仓,麦巴为一个扎仓。不久,宗喀巴的弟子洛珠仁钦僧格从哲蚌寺移居色拉寺,兴建了结巴扎仓(1435年)。后来他又把堆巴和结巴合为一个扎仓,名结巴扎仓。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做藏王后兴建了阿巴扎仓和措钦大殿,前者是拉藏汗的颂经修法院。 
  色拉寺现在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二扎仓属显宗)、阿巴扎仓(属密宗)及三十二个康村。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城西的尼玛山南坡,是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 
  据记载,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9月。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喇嘛为纪念经师希饶僧格,在日喀则精制了一尊连台座高26。8米的释迦牟尼佛镀金铜像。为安放此像,又花费十二年时间建造了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原名“康建曲批”,意为“雪域兴佛”。寺院建成后,改名为“扎什伦布巴吉德钦却唐皆南巴杰娃林”,意为吉祥宏固资丰福聚殊胜诸方州。简称“扎什伦布寺”,为“吉祥须弥”之意。 
  从四世班禅开始,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占地约十八点五公顷,主要建筑措钦大殿、拉康强巴殿、晒佛台以及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与十世班禅灵塔等。 
   
萨迦寺
  位于西藏萨迦县的奔波山附近。分南北两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南寺在重曲河南岸,建在平原地带。 
  萨迦北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创建人为萨迦教派的创始人昆·衮却结波。北寺最初只是作为萨迦教派的主寺而著称于世。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皇帝位,封萨迦第四代法王萨班·贡噶坚赞的侄子八思巴为国师,令其统管全国佛教事务并主持西藏地区的政务。1265年,八思巴由元大都回到萨迦,开始筹建西藏地方政权。北寺因之而成为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机关的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下,八思巴对北寺进行了扩建。 
  北寺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古隆神宫”等。 
  萨迦南寺兴建于公元1268年,是由本钦释迦桑布根据八思巴的旨意主持修建的,占地约四万五千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拉康钦莫”、“欧珠拉康”以及萨迦法王灵塔等。 
   
白居寺
  白居寺又称“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吉祥轮大乐寺”。一般通称“班廊曲第”,意为“吉祥轮寺”。该寺始建于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系明代建筑。1390年,由帕巴贝之子贡嘎帕创建白居寺,修桑波仁波林佛殿。1414年,贡嘎帕之孙曲吉饶登衮桑帕和宗喀巴弟子一世班禅喇嘛扩建禅林,建“白阔曲登”(十万佛塔)。 
  寺院位于西藏江孜县平原年楚河畔江孜镇西端,座落在一个小山坳内,三面环山。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白阔曲登”、古巴、琴各洛、洛布干、德娃今、塞贡、四刚王马、仁定、顿各洛、拉刚、杰布久、翁卡、西乃、列珠、长米切、康萨、拉乌(后与仁定合并)、下琴巴(后与西乃合并)十七个扎仓和马林、荣康、甘登、凯居、巴久等。十七座扎仓,分别隶属于萨迦、噶丹、格鲁三个教派。聚众教派于一寺,为白居寺的一大特色。 
  白居寺的另一大成就,是它的造型艺术创作。寺中的塑像、壁画、雕刻数量不仅多,而且极其精美。这些艺术作品较多地吸收了汉地以及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的艺术手法,自成风格,形成江孜流派,对西藏雕塑、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云南佛教名刹一览
圆通寺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北隅的圆通山麓,为昆明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圆通寺始建于唐南诏国时代(738—902),初名补陀罗寺。元代重建并改称圆通寺。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曾一度改作道观,故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