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0瑜伽菩萨戒本之心理与伦理观-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10' ,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 谓遭重病,(2)或心狂乱;'*2' (3)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 
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3' (4)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4' (5)或复与 
余谈论庆慰;'*5' (6)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6' (7)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 
欲将护说法者心;'*7' (8) 
… 
又住于此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远离一切所有悭垢,威被有情,调 
伏悭吝,诸四摄事所作业中,一切不离佛法僧宝,证一切种菩提。。。。若广宣说,如《十 
地经》极喜地说。。。。」 
'8' 《伽论》卷89 (大30,421c28ff。)「于大人所,欲求广大利养恭敬,故名大欲。」 
'9'《伽论》卷25 (大30,421c28ff。)「云何喜足?谓于一衣服、饮食、卧具 
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于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麤或妙,更无希望、更无思虑。于所已 
得不染、不爱。。。。是名喜足。」 
'10' (无记是否可以等于无知?失念等于放逸?)《伽论》卷99 (大30,870a11ff。) 
「又彼略由四因缘故,犯所犯罪。一、无知故,二、放逸故,三、烦恼盛故,四、轻慢 
故。。。。。云何名为由无知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不审听闻,不善领悟,彼 
无解了,无有觉慧,无所知故,于其所犯起,无犯想,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由无知故, 
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虽复解了,有其觉 
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无所知而犯众罪,如是名 
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 当知此中,无知放逸所犯众罪,是不染污。由烦恼盛及 
以轻慢所犯众罪。是其染污。」又,(大30,870b715)「。。。。无知故,及放逸故,所犯 
众罪是下品罪。烦恼盛故,所犯众罪是中品罪。由轻慢故,所犯众罪是上品罪。」 
  
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8' (9) 或护僧制;'*9' (10)或为将护多 
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第四、不应供受衬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 
诸资生具,憍慢 (maana) 所制,怀嫌恨 (aagh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不至 
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11'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 
违犯。 
  无违犯者,'*1' (1)或有疾病;(2)或无气力;(3)或心狂乱;'*2' (4)或处悬远; 
(5)或道有怖;'*3' (6)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4' (7)或余先 
请;'*5' (8)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6' (9)或为引摄未曾有义; 
(10)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7' 论义决择当知亦尔;'*8' (11)或复 
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9' (12)或为护他多嫌恨心;'*10' (13)或护僧制。不至 
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第五、不受重宝施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 
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懃奉施,由嫌恨 (aaghaata) 心,或恚恼心 (pratigha) , 
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或心狂乱;'*2' (2)或观受已心生染着;'*3' (3)或观后时彼 
定追悔;'*4'(4)或复知彼于施迷乱;'*5' (5)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 
匮;'*6' (6)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7' (7)或知此物劫盗他得;(8)或知此 
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第六、不施其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 (aagh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谓诸外道伺求过短;'*2' (2)或有重病;(3)或心狂乱;'*3' 
(4)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4' (5)或于是法未善通利;'*5'(6)或 
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6' (7)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 
教得法究竟,深生怖 
… 
'11'《伽论》卷84(大30,766c11ff。)「应招延者,约舍世财。应奉请者,约尽贪爱。 
欲求果报,是故招延;欲求解脱,是故奉请。」 
  
畏,当生邪见,增加邪执,衰损恼坏;'*7' (8)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 
与,皆无违犯。 
  〔第七、弃舍恶人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 
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 
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 (anukampaa) 心,欲作 
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 
  无违犯者,'*1'(1)谓心狂乱;'*2'(2)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12''*3' 
(3)或为将护多有情心;'*4' (4)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第八、遮罪共不共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毘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13' 
,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 
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 
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毘奈耶 
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 
应等学。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 
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 
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 
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 
… 
'12'如轻戒第3、4、6 条所说:「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13'《伽论》卷99 (大30,869c21ff。)「复次有略有五法摄毘奈耶。何等为五?一者性 
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1)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 
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住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 
沙门。(2)云何遮罪?谓佛世尊观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众生重正法故,或见所作随 
顺现行性罪法故,或为随顺护他心故,或见障碍善趣、寿命、沙门性故,而正遮止,若 
有现行如是等事,说名遮罪。」 
  
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14'、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 
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 
  如是等中,少事'15' 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 
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少事少业少希望 
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有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 
犯。 
  〔第九、性罪不共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16' 少分现行,由 
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1)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 
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 
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 
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 
(anuka^mpaa) 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2) (i)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 
恼。菩萨见已,起怜愍 (anuka^mpaa) 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 
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ii)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 
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 
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 
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 
复有情。(iii)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 
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 
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3)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17' 现无系属'18' ,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 
非梵 
… 
'14'绢衣、杂野蚕绵之衣。 参见《十诵律》卷7, 尼萨耆法第十一缘起。(大23, 
47c10ff。) 
'15'《长含》(大1,11c6)「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乐于少 
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16'参见注13。 
'17'惠敏(1985,122)「从梵典来看,它是maat。rgraama^m之译语,玄奘法师将之直 
译为『母邑』( maat。r 是母亲, graama^m是村邑),在梵语中是『一般女人』或 
『个别女人』的通称。」 
   
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 
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 (anuka^mpaa) 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 
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 
梵行。 
  (4)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 
虽诸菩萨为自命难'19' ,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 
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 (hita) 诸有情 
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5)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 
(anuka^mpaa) 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