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36-推拿抉微-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共为末,米糊为丸,绿豆大,白开水下。 
x《集成》枳桔二陈汤x 
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一 
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飞霞此节证论方治,多未稳恰,不如梦觉之精美而纯。如其曰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伤食者,是其 
将寒热所以成吐之理,尽行抹煞。未知寒自寒,热自热,而食自食也。纵寒热有因于食,亦断无尽因于食之理。 
如其尽因于食,其拟用之理中汤、五苓散等剂,何以竟非消食之药乎?其所拟用之藿香正气散,多系散寒消滞破气 
之药。设使人非感寒,内伤食积,与触时疫不正之气者,无不立见偾事。又如其谓热吐,遍身发热而烦躁者,用五 
苓散,是犹为以涂糊涂。盖五苓散,为治寒水不化之大剂,其见症虽有发热,烦躁作渴等等,亦确系水停而津不 
能散布,始见标热之象也。如桂枝可治热吐,则黄连知母,得勿可治寒吐者乎?故曰不如梦觉之精美而纯。至于少 
阴水亏,虚火上犯脾胃而作吐者,则犹为此症不可不知。余曾治一呕吐,多方不效之症,以六味地黄汤,少加桂 
附而愈者。可见呕吐之症,不专属于脾胃之虚寒也。然亦可见呕吐之症,不专属于肝肾之虚热也。医者能以举一反三, 
方为通权达变。 

第三集·治疗法
泄泻
属性: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多热则 
泄泻。陈飞霞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 
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 
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凡泄泻肠鸣, 
腹不痛者为湿,宜燥渗之。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宜温补之,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 
是火,宜清利之。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是痰积,宜豁之。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为食积,宜消之;体实者, 
宜下之。如脾泄已久,大肠不禁者,宜涩之;元气下陷者,宜升提之。 
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但宜分别所下之色。凡暴注下迫,属火;水液澄清,属寒。老黄色属心 
脾肺皆实热,宜清解;淡黄色属虚热,宜调补;青色属寒,宜温;白色属脾虚,宜补。酱色属湿,馊酸气属伤 
食,宜消。脾土虚作泻,所下白色或谷食不化,或水液澄清,其候神疲,唇舌俱白,口气温热,宜理中汤,或六君 
子汤。热症作泻,泻时暴注下迫,谓其出物多而迅速也,便黄溺赤,口气蒸炙,烦渴少食,宜五苓散加栀仁。有伤 
食及滞泻者,其候口嗳酸气,吞酸腹胀,一痛即泻,一泻痛减,保和丸消之。如食已消,痛已止,而犹泄泻不止者, 
脾清阳之气不升,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有风泻,泻而色青稠粘,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白芍。 
有湿泻,腹内肠鸣,肚不痛,身体重而泻水,或兼风者,水谷混杂,宜升阳除湿汤。凡大泻作渴者,不论新久, 
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盖白术散为渴泻之圣药。倘渴甚者,以之当茶水,不时服之。不可再以汤水兼之, 
否则不效矣。久泻未止,将成疳者,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焙,加淮山药,共为末,每日服之。则泄泻自止,津液 
自生,不致成疳矣。久泻不止,多属虚寒,宜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热为丸,服之自止。经曰∶五虚者死∶一曰 
脉细,二曰皮寒,三曰少气,四曰泄泻不止,五曰饮食不入。五虚悉具者死,能食者生。凡泻不止,精神不好 
者,脾败也。吐泻而唇深红 
者,内热也。色若不退者死,面黑气喘者死,遗尿不禁者,肾气绝也。 
周梦觉曰∶《难经》训泄有五∶胃泄饮食不化。脾泄腹胀呕吐。所谓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可赅脾泄论。所 
谓小肠泄者,便血腹痛。大瘕泄者,数至圊而不便,宜以痢门论。则泄止可言脾胃二经。诊其脉数,而邪之自外 
来者属胃,其气化而为热。轻则黄连浓朴,佐以利水和胃之品。至于完谷不化。则泄之甚者也,须芒硝大黄涤其邪 
而泄自止。诊其脉迟,而虚之由内生者属脾,其气积而为寒。轻则焦术和中,佐以燥湿补脾之味。至于胀满呕逆, 
则泄之剧者也,必附片干姜温其寒,而泄乃除。余略。 
x仲景理中汤x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一钱) 干姜(一钱)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悸者加茯苓;腹满者,加附子。服汤后半时 
许,饮热粥一升许。 
x六君子汤x(见前咳嗽方内) 
x五苓散x (见前咳嗽方内) 
x补中益气汤x 
黄 (一钱) 人参(一钱) 炙草(一钱)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陈皮(七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集成》升降除湿汤x 
升麻(五分) 柴胡(一钱) 神曲(一钱) 防风(一钱) 宣泽泻(一钱) 猪苓(一钱) 陈皮(七分) 
苍术(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水煎服。若胃寒肠鸣,加益智子、半夏各一钱。 
x《集成》七味白术散x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广木香(六分) 藿香叶(一钱) 粉葛根(一钱) 
甘草(一钱,炙) 
x梦觉五苓散x 
焦术(一钱) 茯苓(一钱) 桂枝(一钱) 黄连(七分) 泽泻(一钱) 猪苓(一钱) 车前子(一钱) 
苡仁(一钱) 
x梦觉银黄散x 治热甚泄泻。 
银花(一钱) 大黄(一钱) 芒硝(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温中汤x 
黄 白术 茯苓 莲子肉(各一钱) 法半夏(七分) 诃子(七分) 陈皮(五分) 苡米仁(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附子理中汤x 治寒甚泄泻。 
黄 (一钱) 附片(三分) 干姜(六分) 焦术(一钱) 肉桂(五分) 莲子肉(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飞霞此节证论方治,除其未了解五苓散非治热症吐泻之专方,与词意多涉重复外,较前尚为真切。 
然其所称完谷不化是虚寒,与梦觉所称完谷不化是实热,得勿有相矛盾乎?曰非也。胃热过甚,亦能逼迫完谷直下, 
不过其外部,亦须有热之表见,约在百分之一二耳。梦觉随将虚寒泄泻,接书于下,其意在详人所略可知。至于 
少阴水虚亦能发生泄泻,此又医者不可不知,民国十四年夏季,余在信阳,治一泄泻婴儿,连服参术等药不效。余 
以泻则伤阴,为之用知柏地黄汤,颇着巨效。嗣以余暂他住,其父母急于儿愈,复延一医,为之用附子理中汤,暮服 
最殁。是泄泻之症,不专责之脾胃也。当泄泻之初,固属过在脾胃,而泄泻日久,即可累及肾阴。盖肾阴在下, 
而泄泻亦自上而下也。迨其肾阴既伤,即宜滋肾。只知理脾,即为得半失半。不然,参术已见数服,纵无大效, 
岂无小效哉。今毫无效验,是肾 
阴之虚热,因脾土之培补克制,不得不纵虚火上犯,使其将化之水谷津液,依然下泻也。始则脾胃连累肾阴,终则 
肾阴连累脾胃,毫厘之差,可不慎欤。又水泻胃苓汤,极可采用。 
x胃苓汤x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桂枝(五分) 川朴(六分) 陈皮(六分) 
苍术(五分) 甘草(一钱) 

第三集·治疗法
霍乱
属性:经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又曰∶连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陈飞霞曰∶夫霍乱之病,起于 
仓卒,其证挥霍扰乱,无有宁止,故名霍乱。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泻,而烦躁闷乱者是也。盖人有 
三焦,上焦受纳水谷,主入而不出,中焦腐化水谷,流行于五脏六腑,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纳。故邪在上焦 
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凡霍乱得吐泻,则邪气上下得出,陈 尽出,而吐泻自止。乃有上不 
得吐,下不得泻,为干霍乱,又名绞肠痧。其病因脾胃之邪,无从而出。若加喘满作搐者,十不救一。其有上吐 
下泻者,当分寒热治之,亦宜止其乳食,恐其增痰也。故霍乱饮水汤,不必与之,以其助胃邪故也。宜藿香正气散。 
有先泻后吐者,乃脾胃虚寒,故先泻白水,而吐亦不多,气缓而神色不慢,额上有汗,六脉沉细,此为虚冷,宜 
温之,六君子汤;不愈,则理中汤,加藿香、木瓜各一钱。有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喘促唇红,面赤口渴, 
脉洪而数,宜和之,五苓散加藿香。其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速用盐汤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 
食积痰,然后用药。或以针刺十指甲旁,令出血,或刺 
膝中名委中穴,出血即解。然后用藿香正气散。 
x《集成》藿香正气散x(见前呕吐方内) 
x六君子汤x(见前咳嗽方内) 
x仲景理中汤x(见前泄泻方内) 
x五苓散x(见咳嗽方内) 
涂蔚生曰∶五苓散为治寒水不化之热剂,义已见前。飞霞引治热症霍乱,仍为误也,医者须当审慎。查上吐 
下泻为霍乱,吐泻不得为干霍乱,吐泻而兼腹痛者,方为绞肠痧,宜用针刺法,刺手十二井最效。手少商在大指 
内侧,离甲爪角如韭叶许。手商阳在食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手中冲在正面中指端,去爪甲韭叶许。手关 
冲在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少冲在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手少泽在小指外侧,去爪甲角五 
分。两手合共十二穴,故名十二井穴。夫霍乱虽由于实邪扰害中土者多,而虚寒侵犯中土者,亦复不少。藿香 
正气散,既纯系一派消导攻散之药,靡不误事。欲求其一明 稳健之法,则莫如折中于仲景,仲景之霍乱论曰∶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而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虽其后随出四逆汤 
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法,而霍乱之提纲治法,究不外是。余本此法以为延医,从未误事。盖脾土既因寒邪上下 
分争之剧,而发生泄泻。则正气自虚,而寒邪愈实。扶土以安中宫,则邪退而吐泻自止。其热多欲饮水者,以脾 
土不能化水,水津不能四布也,故主苓泽以利之,桂枝以化之。使其津生水布,而渴自止。其寒多不用水,而 
用理中汤者,以水津虽能上升,而温化之力太差,尚使水液下注也。故主白术以燥之,干姜以温之,使虚寒消 
尽,而吐泻自愈。若其所谓先吐后泻,乃脾胃有热,而主以五苓散加藿香,是诚为盲人引渡者也。夫既曰有热, 
则宜治以清凉。而五苓散为治寒水不能利化,水阴不能上达,始行发热作渴之热剂,岂可以之治有热作呕者乎? 
即加藿香,而藿香亦为宣去恶气之药, 
于热毫无干涉。余遇此症颇多,其寒湿兼滞者,则用五苓散理中汤以治之。其为上热下寒之霍乱,每以六君子 
汤,加黄连生姜治之得愈,轻者则只以小半夏汤加黄连。其黄连分量,亦须与参术相等。盖热在上,而治热宜求 
乎上,寒在下,而治寒宜求乎于下。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