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儒门事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以吐杂病头痛;或单瓜蒂名独圣,加茶末少许,以吐痰饮食;加全 
蝎梢,以吐两胁肋刺痛、濯濯水声者。《内经》所谓“湿在上,以苦吐之”者,其是谓欤! 
今人亦有窃予之法者,然终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岂知上涌之法,名曰撩 
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纵卷舒。顷有一工,吐陈下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悬须臾 
,仓皇失计,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汤,下咽立止。或问∶麝香何能止吐?予谓之曰∶瓜苗 
闻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芦吐者不止,以葱白汤解之;以石药吐者不止,以 
甘草、贯众解之;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以《本草》 
考之,吐药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末、栀 
子、黄连、苦参、大黄、黄芩;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芦;甘苦而寒者,有地黄汁 
;苦而温者,有木香、远志、浓朴;辛苦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辛而寒者 
,有轻粉;辛甘而温者,有乌头、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晋矾、绿矾、齑 
汁;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 
者,有赤小豆;酸而温者,有饭浆;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而寒者,有青盐、白米饮;辛 
咸而温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沧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且寒者,有参芦头; 
甘辛而热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轻粉、乌附尖有大毒 
,外二十六味,皆吐药之无毒者。各对证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小服,不满,积渐加之。 
余之 
撩痰者,以钗股、鸡羽探引,不出,以齑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 
探,无不出者。吐至昏眩 
,慎勿惊疑。《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如发头眩,可饮冰水立解。如无冰时, 
新汲水亦可。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无损也。吐之次日,有顿快者,有转甚者, 
盖饮之而吐未平也。俟数日,当再涌之。如觉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柿及凉物,皆不禁,惟禁 
贪食过饱硬物、干脯难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冲和,阴道必强,大禁房劳、大忧、悲思。病患 
既不自责,众议因而噪之,归罪于吐法,起谤其由此也。故性行刚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 
吐;左右多嘈杂之言,不可吐;病患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 
说,不可吐;病患无正性,妄言妄从,反复不定者,不可吐;病势 
危,老弱气衰者,不可吐;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者,不可吐;诸吐 
血、呕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浸成不救,反起谤端。 
虽恳切求,慎勿强从,恐有一失,愈令后世不信此法,以小不善,累大善也。必标本相得,彼此相信, 
真知此理,不听浮言,审明某经某络,某脏某腑,某气某血,某邪某病,决可吐者,然后吐 
之。是予之所望于后之君子也,庶几不使此道湮微,以新传新耳! 

卷二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属性: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圣人之刺热 
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然不若以药发之,使一毛一窍,无 
不启发之为速也。 
然发汗亦有数种。世俗止知惟温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亦有熏 
渍而为汗者,亦有导引而为汗者。如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积散、败毒散,皆发汗甚热之药也 
。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皆辛温之药也。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饮子,苦寒 
之药也。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皆辛凉之药也。故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平 
准所谓导引而汗者,华元化之虎、鹿、熊、猴、鸟五禽之戏,使汗出如敷粉,百疾皆愈。所谓熏渍而 
汗者,如张苗治陈廪丘,烧地布桃叶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许胤宗治许太后感风不能言,作防风汤数 
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如其言,遂愈能言。此皆前人用之有验者。 
以《本草》校之,荆 
芥、香白芷、陈皮、半夏、细辛、苍术,其辛而温者乎;蜀椒、胡椒、茱萸、大蒜,其辛而 
大热者乎;生姜,其辛而微温者乎;天麻、葱白,其辛而平者乎;青皮、薄荷,其辛苦而温 
者乎;防己、秦艽,其辛而且苦者乎;麻黄、人参、大枣,其甘而温者乎;葛根、赤茯苓, 
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防风、当归,其甘辛而温者乎;附子,其甘辛而大热者 
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热者乎;浓朴,其苦而温者乎;桔梗,其苦而微温者乎;黄芩 
、知母、枳实、地骨皮,其苦而寒者乎;前胡、柴胡,其苦而微寒者乎;羌活,其苦辛而微 
温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药,其酸 
而微寒者乎;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四十味,皆发散之属也。 
惟不善择者,当寒而反 
热,当热而反寒,此病之所以变也。仲景曰∶大法春夏宜汗。春夏阳气在外,人气亦在外,邪气 
亦在外,故宜发汗。然仲景举其略耳。设若秋冬得春夏之病,当不发汗乎?但春夏易汗而秋 
冬难耳。凡发汗欲周身 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 
佳。若汗暴出,邪气多不出,则当重发汗,则使人亡阳。凡发汗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要在剂当,不 
欲过也。此虽仲景调理伤寒之法,至于杂病,复何异哉?且如伤寒麻黄之类,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之类,为表虚而设也;承气汤,为阴虚而设也;四逆汤,为阳虚而设也。表里俱实者, 
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表里俱虚者,所谓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也。所谓阳为表而阴为里 
也,如表虚亡阳,发汗则死。发汗之法,辨阴阳,别表里,定虚实,然后汗之,随治随应。 
设若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下出,发汗可也。《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昔有人病此者,腹中雷鸣泄注,水谷不分,小便涩滞,皆曰脾胃 
虚寒故耳。豆蔻、乌梅、罂粟壳、干姜、附子,曾无一效;中脘脐下,灸已数十,燥热转甚 
,小溲涸竭,瘦削无 
力,饮食减少。命予视之,余以谓《应象论》曰∶热气在下,水谷不分,化生飧泄;寒气 
在上,则生 胀。而气不散,何也;阴静而阳动故也 
。诊其两手脉息,俱浮大而长,身表微热。用桂枝麻黄汤,以姜枣煎,大剂,连进三服 
,汗出终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风汤,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 
又贫家一男子,年二十 
余,病破伤风,搐,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弃之空室,无人问者,时时呻呼。余怜其苦,以 
风药投之。口噤不能下,乃从两鼻窍中灌入咽喉,约一中碗,死中求生。其药皆大黄、甘遂 
、牵牛、硝石之类。良久,上涌下泄,吐且三、四升,下一、二十行,风搐立止,肢体柔和 
,旦已自能起。口虽开,尚未能言。予又以桂枝麻黄汤三两,作一服,使啜之。汗出周匝如 
洗,不三日而痊。 
又如小儿之病,惊风搐搦,涎潮热郁,举世皆用大惊丸、抱龙丸、镇心丸 
等药。间有不愈者,余潜用瓜蒂、赤小豆等分,共为细末,以猪胆汁浸蒸饼为丸,衣以螺青 
或丹砂,以浆水、乳汁送之。良久,风涎涌出一两掬,三、五日一涌,涌三、五次。渐以通 
圣散稍热服之,汗 然,病日已矣。 
顷又治一狂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阳并乃狂。《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阳为腑,阴为脏,非阳热而阴寒也。热并于阳则狂, 
狂则生寒;并于阴则癫,癫则死。《内经》曰∶足阳明胃实则狂。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无所不为,是热之极也。以调胃承气 
,大作汤下数十行,三、五日,复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又复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 
余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时,暖室置火,以助其热而汗少解,数汗方平。 
又治一酒病患, 
头痛、身热、恶寒,状类伤寒,诊其脉,两手俱洪大,三两日不圊。余以防风通圣散约一两,用水一中碗, 
生姜二十余片,葱须根二十茎,豆豉一大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热,分作二服,先服 
一服多半,须臾以钗股探引咽中,吐出宿酒,酒之香味尚然,约一两掬,头上汗出如洗,次服 
少半立愈。《内经》曰∶火郁发之。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 
又尝治一税官,病风寒湿痹, 
腰脚沉重,浮肿,夜则痛甚,两足恶寒,经五、六月间,犹绵胫靴足。腰膝皮肤,少有跣露,则 
冷风袭之,流入经络,其痛转剧。走注上下,往来无定。其痛极处,便挛急而肿起,肉色不变, 
腠理间如虫行。每遇风冷,病必转增。饮食转减,肢体瘦乏,须人扶掖,犹能行立。所服者 
,乌、附、姜、桂,种种燥热;燔针着灸,莫知其数,前后三年,不获一愈。一日,命予脉 
之,其两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导水丸、通经散各一服,是夜泻三十余行,痛减半。遂渐服赤茯苓汤 
、川芎汤、防风汤。此三方在《宣明论》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钱, 
余又作玲珑灶法熏蒸,血热病必增剧。诸汗法古方亦多有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故余尝曰∶ 
吐法兼汗,良以此夫! 

卷二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属性:下之攻病,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 于中,留结寒热于内,留之 
则是耶?逐之则是耶?《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 
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 
存焉。然俗不信下之为补者,盖庸工妄投下药,当寒反热,当热反寒,未见微功,转成大 
害,使聪明之士,亦复不信者此也。 
所以谓寒药下者,调胃承气汤,泄热之上药也;大、小、 
桃仁承气,次也;陷胸汤,又其次也;大柴胡,又其次也。以凉药下者,八正散,泄热兼 
利小溲;洗心散,抽热兼治头目;黄连解毒散,治内外上下蓄热而不泄者;四物汤,凉血而 
行经者也;神芎丸,解上下蓄热而泄者也。以温药而下者,无忧散,下诸积之上药也;十枣 
汤,下诸水之上药也。以热药下者,煮黄丸、缠金丸之类也,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或以汤送 
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而生愆。 
仲景曰∶大法秋宜泻。谓秋则阳气在下 
,人气与邪气亦在下,故宜下。此仲景言其大概耳。设若春夏有可下之疾,当不下乎?此世上 
之庸工局 迁延,误人大病者也。皆曰∶夏月 
岂敢用过药泻脱胃气?呜呼!何不达造化之甚也?《内经》称∶土火之郁,发四时之气。以五月 
先取化源,泻土补水。又曰∶土郁则夺之。王太仆注曰∶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然则于五月 
先防土壅之发,令人下夺,《素问》之言非欤?然随证不必下夺,在良工消息之也。予所以言此 
者,矫世俗期不误大病暴病耳。故土郁之为夺,虽大承气汤亦无害也。试举大承气之药论∶大 
黄苦寒,通九窍,利大、小便,除五脏六腑积热;芒硝咸寒,破痰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