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宝性论 的研究-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例證。以下試以《攝論釋》的「信」三義與《寶性論》和《佛性論
》的如來藏(佛性)義相比對。(裕161)

《攝論釋》               《寶性論》 《佛性論》
    ↓                       ↓         ↓
┌信實有──自性住佛性──佛種性義──能攝藏
├信可得──引出性佛性──真如無差──耄Ц膊
└信有功德─至果佛性───法身遍滿──所攝藏

    以上信與佛性的關係是建立在信的全體(眾生)上。首先,眾生
必須堅信自身「實有」「能攝」如來清淨功德的「自性住佛性」。再
者,眾生要相信借由修行畢竟「可得」「耄Ц病乖诒娚闹信c佛「真
如無異」的「引出性佛性」。最後,眾生也必須相信自己證得的「至
果佛性」是「有無窮功德」的法身「所攝藏」。信之三義的關鍵在於
「信可得」,因為要啟動「自性住佛性」而達到「至果佛性」的因素
,在於相信此成佛過程有可得性,當然,從可得性到真正的實現,勢
必透過實邸扌械臍v程。總之,如來藏思想中,自性住佛性是本具,
透過動態的引出性佛性的實邸Ψ颍罱K一定可到達至果佛性的圓成
,但是此成佛過程之成就,首先必須對它有完全的信心。

    《寶性論》的「論本偈」在解釋如來藏的「因」義時說:

      「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
      (裕162)

前半偈的意思是說如來法身(或在纏如來藏),如同如意寶珠、虛空
、淨水般的清淨,而其成就的四要素是信、般若、三昧和大悲。四要
素以信為本,但彼此息息相關,故偈說:

      「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裕163)

《寶性論》舉四類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不能會、不能見如來
之性」。他們是:1。一闡提,2。外道,3。聲聞,4。緣覺。因謗大乘法
而有一闡提障,對治法是信解大乘法。外道障是因橫計身中有我,對
治法是修行般若。聲聞障出於怖畏世間諸苦,修行三昧是對治。緣覺
障在於背捨利益眾生,修行大悲可對治。至於「信解」是對治什麼和
信受什麼呢?《寶性論》引《勝鬘經》說:

      「凡夫眾生於五陰法起顛倒想,謂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
      我想,不淨淨想。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者,於一切智
      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若有眾生,信佛語故,於如來法身
      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世尊!彼諸眾生非顛倒見,是名
      正見。」(裕164)

引文中說「信」是佛說的大乘法,一方面是要對治「四顛倒想」:無
常當成常想、苦當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另一方面不可對佛所
說的「常想樂想我想淨想」視為顛倒,因為它是正見。此二種看似矛
盾的說法有一個很大不同:無常常想等顛倒見是針對凡夫身心的「五
陰法「而言,而常樂我淨則是針對佛「法身」而言。法身具常樂我淨
四德是如來藏說的特點。由於它易被認為是顛倒見,摺撤鸾袒窘
義,不易被信受,故一再強眨欧鹫Z的重要。《寶性論》為了表顯佛
說常樂我淨是正見,進一步說「四德」可對治「四顛倒」:即1。信大
乘修行證得第一淨波羅蜜,可對治著取世間不淨的一闡提,2。修持般
若證第一我波羅蜜可對治於五陰中見有神我的外道障,3。修行諸三昧
證得第一樂波羅蜜,可對治世間苦的聲聞障,4。修行大悲證得第一常
波羅蜜,可對治樂住寂靜捨棄眾生的緣覺障(裕165) 。從以上《寶性
論》的闡釋,可見如來藏思想把傳統體證消極性的無常、苦無我、空
,轉向體證積極性的常、樂、我、淨,而這首先須建立信仰,如《論
》說:

      「唯依如來信,信於第一義,如無眼目者,不能見日輪。」(裕166)

偈中「第一義」當然是指如來藏說。「釋論」在解釋此偈時,舉四類
眾生(凡夫、聲聞、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舉的四類與上述四顛倒眾生不同的是,它特
別指出初發心菩薩為「散亂心失空眾生」,批評他們「離空如來藏義
,以失變物修行」,不能真正瞭解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義,因為「
自性清淨法界如來藏」,非散亂心失空的初發心菩薩的境界,故應信
受佛所說如來藏「第一義」。

    總之,《寶性論》論主從三寶、佛性、菩提、功德、業等方面論
釋如來藏思想後,特別聲明「我此所說法,為自性清淨,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裕167) ,這是為了怕如來藏說受到伲桑鴱娬{所
說的自心清淨等教義並無摺撤鸱ǎ耆廊鐏斫蹋c修多羅相應,
給予如來藏的合(佛)法性,故凡夫不可懷疑,只要信受,以其功德
就可證無上道。從以上討論可見如來藏說的成佛之道,亦是循傳統佛
教的「信解行證」進行,但須注意的是如來藏所強眨男诺膬热荩c
其他學派是有所不同的。

(四)空智與不空智

    如來藏思想中最大爭議點之一是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之內容和
意義為何。如來藏系的經論雖有自己的解釋,但是後代論師,尤其是
前面所提到西藏佛教的「自空派」和「他空派」,對如來藏空不空義
都有深入的探討。(裕168) 基本上,如來藏思想對初期大乘一切法空
說採批判的態度,指其為「不了義說」、「有餘說」,而主張「有異
法是空,有異法不空。」(裕169) 根據這個基本的論點發展出空不空
如來藏法門。

    《寶性論》引用《勝鬘經》,認為如來藏有二個屬性,即「空如
來藏」(sunyata…tathagatagarbha)和「不空如來藏」(asunyata…
tathagatagarbha)。《論》說:

      「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
      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
      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裕170)

引文中說有二種「空智」,而所謂空智是指對「第一義空」有如實了
知、證悟的智慧(prajna)。《寶性論》說有三類眾生未能正確體解空
義,亦即無空智:1。墮身見者(satkayadrstipatitaka),2。顛倒見者
(viparyasabhirataka),3。空亂意者(sunyataviksiptacittaka)。一
般墮身見的凡夫,執持五陰身實有,不能得見「法界藏」,非其行境
。顛倒見眾生不見「出世間藏」、「法身藏」,空亂意者不能得「自
性清淨藏」。墮身見凡夫與顛倒見的二乘是一般大乘經典駁斥的對象
,而如來藏又特別批判「散亂心失空眾生」對空意的铡猓@當然是
指那些初發心菩薩不能知見如來藏的真義。故《寶性論》說:「散亂
心失空眾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為
空解脫門」(裕171) 。換言之,空亂意的初發心菩薩認為「實有法斷
滅後時得涅槃」,不知修行「空如來藏」。另一方面,空亂意初發心
菩薩又「以空為有物」,離色等法之外,更有個空存在,因此修行以
得空,這些人同樣是不知空義。換言之,失空眾生不是铡浴柑摕o」
為空性,就是錯認「實有」為空性。兩者皆是謬見。那《寶性論》認
為如何才是真正的空義呢?《寶性論》說:

      「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為身,自性本來淨,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裕172)

偈頌強眨嬲目樟x必須含(如來藏的)空與不空。前一偈指不空如
來藏,後一偈指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乃如來藏本具「無上佛法
」,無始來不曾相捨離過,此真如性中不增(清淨)不減(煩惱)一
法,因為其清淨體不變。如此如實知見就能證得「不空智」。

    「空如來藏」乃指如來藏雖有客塵煩惱,但由於煩惱的「本來自
性空」,故不影響如來藏的「自性本來淨」。如此如實知見就能證得
「空智」。總而言之,空智與不空智的知見,即是了解虛妄法不減,
真實法不空,如此,能遠離有無、空有兩邊,契入中道,證第一義空
性。否則,若執一切法空,或執有個空,就是所謂散亂心失空眾生了


    如來藏思想體系的教義中,最引起爭議的可能就是如來藏的空、
有問睿R腊闳羲枷攵裕磺兄T法因緣生,故自性空(svabhava…
sunyata)。中觀學的自性空有二種含義:一者消極性地否定一切法的
真實存在(或者說僅有虛妄的存在),二者積極性的無限、無礙的展
開,這就是《中論》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如來藏空
義雖然含有自性空的積極意義─如來藏是成佛可能性的無限展開,但
是不盡相同,因為它是「他性空」(parabhava…sunyata) ,換言之,
如來藏(真如)並非「自空」,而是「他空」。如來藏的非自空乃因
其與「無上佛法不相捨離」,而「他空」指自身外一切其他染污法皆
空。

(五)依(asraya)與轉依(asraya…parivrtti)

    佛教雖然主張無我,但面臨到「輪迴者是誰?」「受報者是誰?
」這類問睿龝r,也不得不提出不同的說法。部派佛教有的主張「不可
說我」(anabhilapya…pudgala),「勝義我」(paramartha…pudgala)
,瑜伽學系提出阿賴耶識。真常系則以如來藏為前生到後生,從生死
到涅槃的依止。如《勝鬘經》說:

      「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
      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生死者此二法是如來藏。……如
      來藏者,離有為相,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建立。世
      尊!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
      立之者:是如來藏。」(裕173)

如來藏淨心為生死依是說生死煩惱依住如來藏上。如《寶性論》引《
無上依經》說:「陰界入依業煩惱住,諸煩惱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
惟依於佛性自性清淨心住。」(裕174) 由於如來藏「離有為相,常住
不變」,故僅是生死業煩惱的懀酪颍巧颍拖窕覊m依虛空而
住,但非虛空所生。如《論》說:

      「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自性心虛空,不為彼二生。」(裕175)

不正思惟引起的煩惱屬有為的因緣法,故其本性空,因之有去除或轉
變的可能。從生死煩惱轉為涅槃解脫,就是所謂的「如來藏轉依」。
但是其意義與瑜伽學說的轉依有所不同。

    如來藏轉依就是使有垢真如(如來藏)「轉」為無垢真如。《寶
性論》解釋說:

      「無垢如者,謂諸如來,於無漏法界中遠離一切種種諸垢,轉
      雜穢身得淨妙身。」(裕176)

煩惱諸垢無始來與如來藏共存,要顯淨妙身,只要遠離諸煩惱,就可
「轉身得清淨」。故如來藏轉依的過程,首先要相信煩惱本空不可得
和如來藏本具清淨法。其次,只要去除或「遠離煩惱」,就可「轉成
」離垢清淨如來藏、法身、真如。雖然說是如來藏轉依(或轉得),
其實,一切功德本具的如來藏出煩惱藏,其本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