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9-删补名医方论-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 
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 
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个)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 
六。 
【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者,其人不呕,小便清白,此 
里和不受邪,虽为欲自愈;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一日二、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 
而且缓,则知邪衰正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微不缓,正未复也,更恶寒者,邪 
未衰也,虽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里,故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脉 
微恶寒,表里俱虚,面色当白,今色反赤,是犹有表邪怫郁,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 
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营卫,自可愈也。 
x桂枝二麻黄一汤x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 
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不解,若烦渴者,则表邪已入阳明,白虎汤证也。今 
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无在太阳,故与桂枝汤如前法也。若脉不洪大,壮热亦减, 
惟寒热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为微寒所持,非汗出必不解也,宜桂枝二麻黄 
一汤,小发营卫之汗。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已大汗出,不欲其发营卫汗,欲其 
和营卫汗也。 
x桂枝二越婢一汤x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甘草(炙,一两三铢) 石膏(二十四铢) 
麻黄(十六铢) 大枣(擘,五枚) 生姜(切,一两六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各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 
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 
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 
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以石 
膏佐麻黄而为发汗驱热之重剂也。桂枝二麻黄一汤,治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而无热多寒少,故不用石膏之凉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如疟状,热多寒少,而不用石 
膏更倍麻黄者,以其面有怫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令得小汗以 
顺其势,故亦不用石膏之凉里也。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用石膏 
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营卫,非发营卫也。今人一 
见麻桂,不问轻重,亦不问温覆不温覆,取汗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 
桂只是营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营卫之药;轻剂不温覆取汗,则为和营卫之 
药也。 
x越婢汤x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又治里水,一 
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 
术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五枚) 甘草(一两) 
恶风加附子(炮)一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集注】喻昌曰∶越婢汤者,示微发表于不发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调营卫。麻黄、石 
膏二物,一甘热,一甘寒,合而用之。脾偏于阴则和以甘热,胃偏于阳则和以甘寒。乃 
至风热之阳,水寒之阴,凡不和于中土者,悉得用之何也?中土不和,则水谷不化其精悍 
之气,以实营卫。营卫虚,则或寒、或热之气,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于表里。所以 
在表之风水用之,而在里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无非欲其不害中土耳。不 
害中土,自足消患于方萌矣。 
赵良曰∶五脏各一其阴阳,独脾胃居中而两属之。故土不独成四气,土亦从四维而 
后成,不惟火生而已。于是四方有水寒之阴,即应于脾,风热之阳,即应于胃,饮食五味 
之寒热,凡入于脾胃者亦然。一有相干,则脾气不和,胃气不清,而水谷不化其精微,以 
行营卫,以实阴阳也。甘者,土之本味,所以脾气不和,和以甘热,胃气不清,清以甘 
寒。麻黄之甘热,走手足大阴经,连于皮肤,行气于三阴,以祛阴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走 
手足阳明经,达于肌肉,行气于三阳,以祛风热之邪。既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热以 
和阴阳,用其性善走以发越脾气,更以甘草和中缓急,二药相协而成功。大枣之甘,补 
脾中之血;生姜之辛,益胃中之气。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益阳。风水者,则加术以散皮 
肤间风水,气发谷精以宣营卫,与麻黄、石膏伪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按】喻昌所论明析,赵良之说,能细剖其理,开悟后学,故两录之。 
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x 治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元汗而 
喘,大烦大渴,脉阴阳俱浮者,用此发汗而清火。若脉浮弱沉紧,沉细恶寒,自汗出而 
不渴者,禁用。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注】柯琴曰∶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 
召祸。故青龙以元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 
中之液也。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须粳米。其意重在存阴, 
不必虑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 
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x麻黄附子细辛汤x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麻黄(一两) 附子(炮,一枚) 细辛(二两)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 
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 
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 
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 
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 
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 
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 
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x桂枝加附子汤x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此方主之。 
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法同,不须啜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 
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 
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于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 
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 
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 
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 
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 
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x芍药甘草附子汤x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 
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 
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无以桂枝 
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 
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x桂枝甘草汤x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集注】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 
则内有所根据,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则令营气外发 
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 
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 
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 
x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x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 
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x桂枝加芍药汤方x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x桂枝加大黄汤方x 
即桂枝加芍药汤方内,更加大黄一两。 
【集注】柯琴曰∶腹满为大阴、阳明俱有之证,然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 
腐秽之出不利,故满而时痛;阳明主内,阳明病则腐秽燥而不行,故大实而痛。大实痛 
是阳明病,不是太阴病。仲景因表证未解,阳邪已陷入于太阴,故倍芍药以益脾调中,而 
除腹满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于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 
除其大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凡妄下必伤胃气,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