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治者。谓代阴脉也。金匮要略云。脉结心悸。炙甘草汤是也。仲景 
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 
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 
加白术汤主之。雍曰。桂枝附子汤。非桂枝加附子汤也。朱氏名曰桂 
附汤者是也。所主不同。而世多误用。故朱氏少辨其名。今桂枝加附 
子汤。系桂枝第六方。桂枝附子汤。系桂枝第十七方。去桂加白术 
者。谓自桂枝附子汤中去桂枝加白术。非谓桂枝加附子汤中加减也。宜详之。 
又曰。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雍曰。根据可汗证中。用桂枝二麻黄 
一汤。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官本及脉经汗之皆作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常氏云。可小陷胸汤、泻心汤。雍曰。宜用半夏泻心汤。 

卷六
阳明经证治八十七条
属性:仲景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 
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庞氏曰。此证恶寒。可发汗。若 
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阳明。宜调胃承气汤。 
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 
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庞氏曰。本太阳病。若 
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名曰太阳 
阳明也。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胃中燥。大便难者。名曰少阳 
阳明也。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烁。或始恶寒。汗出后。恶寒既罢。 
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者。名曰正阳阳明也。凡阳明证。 
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又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千金作胃中寒者非。 
又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 
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 
名阳明也。 
又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又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又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又曰。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又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又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又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又曰。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又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 
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小柴胡汤。 
又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又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 
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常氏云。可理中汤、猪苓汤。 
又曰。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 
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 
并。脉紧则愈。常氏云。疑阙麻黄汤一法。又一本云。脉去则愈。雍 
曰。千金翼作坚者则愈。无脉字。证既有误。未可便用麻黄汤也。若 
脉浮而紧无汗者。则可用。三书之误。是误以紧为坚。者为去。或漏 
脉字。或漏者字。当云脉紧者则愈。 
又曰。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又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常云。可温中汤。金匮方小半夏汤亦 
可。 
又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 
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常氏云。茯苓 
汤、五苓散。雍曰。已发黄者。茵陈蒿汤。 
又曰。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 
虚故也。常氏云。可桂枝加黄 汤。雍曰。以无汗。故如虫行皮中状。 
须小汗乃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解身痒。能小汗故也。 
又曰。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 
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常氏云。类要用小建中 
汤误也。可小柴胡汤。雍曰。手足厥者。宜小建中汤。 
又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 
咳者。咽不痛。常氏云。可服茯苓甘草白术生姜汤。(未见方)咽痛 
者。宜桔梗汤。 
又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常氏 
云。可茵陈蒿汤调五苓散。 
又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常氏 
云。可与茵陈蒿汤调五苓散。 
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 
出。常氏云。可与柴胡桂枝汤。 
又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常氏云。可黄 
芩芍药地黄汤。(当作黄芩芍药甘草汤此句后增非郭氏语) 
又曰。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 
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 
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 
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又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常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 
止者愈。常氏云。未攻者。可与生姜泻心汤。利不止者。四逆汤。 
又曰。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既不可攻。则调胃承气不可用。但煎茵陈 
蒿汤调五苓散服之。 
又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 
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 
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又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 
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 
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 
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 
不可攻也。 
又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 
者死。下利者亦死。 
又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 
不死。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 
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 
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 
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又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 
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又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常氏云。可用黄 人参建中汤。 
又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 
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又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 
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雍曰。此是妇人证。 
又曰。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 
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 
承气汤。 
又曰。伤寒四五曰。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 
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常氏云。喘满无大热者。可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里实谵语者。调胃承气汤。 
又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 
之。(庞氏在少阳证) 
又曰。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 
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 
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 
者。栀子豉汤主之。(庞氏云。脉浮紧。当无汗。反有汗。咽燥腹满恶 
热。法当下之。而反脉浮紧。不可下。此恐变风湿。宜细详之。) 
又曰。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又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常氏云。可与白虎加人参汤。雍曰。宜柴胡 
桂枝汤和营卫。通津液也。 
又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又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常氏云。可温中汤。 
(金匮方二物) 
又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常氏云。可黄芩汤。 
又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曰。阳阴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 
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又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 
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 
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 
汤。 
又曰。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 
治。雍曰。千金通续前证为一证。似当理。 
又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 
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 
汁。皆可为导。 
又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 
桂枝汤。 
又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