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三十颂 安慧释-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由此力而转,有时候寻在心与思中,有时候在慧与思中,慧如次在非推度位,思如次在推度位。复次,只在思与慧假立为寻,因为心如是转动是由此增上力。寻就是心的粗性,粗性就是因为在粗事中的寻求行相,这种道理也应见于伺。
  伺,也是以思、慧差别为其自性,即伺察之意言。因为是于原先已明了的事物,说明“这个就是这个”。所以说为心细,此二给以安住于触和不安住于触所依为业。“此二”,即安立行相有粗细之别。
  “二各二、即二种当中各有两个二,此复恶作与睡眠,寻与伺,这四法各有染污和不染污。此中不作不善,而作善,对此心中懊悔,这是染污恶作。为不作善而悔,这是非染污恶作。睡眠也通染污心,与染污心相应,就是染污的。又通非染污心,与非染污心相应,就是非染污的。寻欲、恶意、杀害等,是染污的。寻出家等,是非染污的。伺伤害他人之方便,这是染污的。伺饶益他人之方便,这是非染污的。此中染污的悔、眠、寻、伺就是随烦恼而非其他。
  此中如色、声等六种所得,随其生起,与所有的心所法相应,又与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相应。就这样与三受相应,即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于喜、忧、舍处色等起,即善、不善和无记性,阿赖耶识只与五种遍行相应,非与其他。只与舍受相应,是无覆无记。染污意与五种遍行、四种烦恼、我痴等相应,此中唯舍受,是有覆无记性。现在应当思考:为什么眼等五识同时迂所缘缘,而从阿赖耶识只起一识,不是两种,或者多种?有人认为不是两种或多种,因为并非同时有等无间缘,只有一识生起。又不是一识能为很多识作等无间缘,或者是并非决定。假若迂到一缘,就只起一识。如是,若迂二缘或多缘,则起二识或多识。所以说: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五识”眼等识随行五俱意识,因为眼等五识种子的所依性,由此而生。又因为于诸趣取生,所以称阿赖耶识为根本识。“随缘现”,若迂各种缘,与此相应的各种识必定生起,这就是得自体。“或俱或不俱”,即同时或次第。“如波涛依水”,比喻转识从阿赖耶识同时或不同时生。如经云:“广慧,大瀑水流现前,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就有一浪产生。若有二、三、多浪生缘现前,就有多浪产生。这个水流不断不尽。如是,广慧,依止如瀑流的阿赖耶识而立,若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就有眼识而转。若有二识、三识,乃至五识生缘现前,就有五识现前。”此中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此看来,不允许等无间缘如所缘缘那样,于各识分别决定。因为于一切识生时,要允许为一切识的等无间缘性。所以,由于一个等无间缘,使所缘缘现前,产生二个或多个识,并不矛盾。此中是何原因呢?因此,在没有等无间缘的情况下,汝说五识同时迂到所缘缘的时候,只有一个识生起,不会有五识生起。所以,应当承认,若有所缘缘,就有五识生起。现在要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意与眼等识俱转?或不俱转?或不转?故说颂曰: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如是,“常”即一切时。其义为与眼等识俱或不俱,在此通说中,要除去例外。即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此中“无想天”,即生于诸无想有情天中,这种有情的心法、心所法皆灭。“无想二定”,即无想定和灭尽定。此中“无想定”,已经远离第三静虑的贪,还没有远离更上静虑的贪。作意以出离想为先,意识及其与此相应的心所法皆灭,于此被称为无想定,由此而灭,所以称为“灭”。此又有相应意识现行皆灭。这就是依位差别。此又由于定心无间,与余心生起违逆,得到所依,所以称为定。灭尽定,远离无所有处贪著,由于预先止息想的作意,使染污意及其相应的心所法皆灭,此如无想定那样,于所依分位差别假立。“无心睡眠”,由很深的睡眠损治所依,此间意识不起,所以称为“无心睡眠”。“无想闷绝”,因为不调的风、火、痰袭来,或使依处不调,与意识生起相违逆,于此称为“无想闷绝”。除此五位以外,意识于一切位皆转。应当知道,于无想等位,当意识灭除的时候,离此又如何生起呢?他还没有死亡,所以再从阿赖耶识生起,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一切识的种子,于识变中,假说我、法,而且,这种能变识共有三种,评说为三类。现在承认这种假说我、法,就是识的变现。离开能变识以外,没有别的我和法。为成所许,故说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无间所说三种识变,都是分别。增益义相的三界心、心所法,被称为分别。故云:

  虚妄分别,即三界心心所。

  如是,器世间、我、蕴、界、处、色、声等事,都是不存在的。由此三种分别,以及阿赖耶识、染污意、转识自性,连同相应、所分别,它们都是识变现的,所以称为分别,因为所缘是没有的。又如何知道没有所缘呢?这是因为,由此之因,当其聚合并不相违的时候,才能生起,而非从余起。“识”,即幻化、乾踺婆城、眩翳等,虽无所缘,亦可生起。假若识因系缚所缘而生,于幻等无外境时则识不应生。所以,此识从前灭同一类识产生。虽无外境,仍可现起。外境虽然不异,解者却见违逆。一物有多个互相违逆的自体,这不合道理。所以,应当这样理解:因为以增益为性相,分别所缘是没有的。
  以上已破增益边,欲破减损边,故云:

  故一切唯识。

  如是,“故”,即由此。转变白性差别,就是所分别,是不存在的,所以是唯识。“一切”,即三界和无为。“唯”言,是为了简别增上境,“羯”,是为了补足字数。
  若一切唯识,就没有另外的作者或作。因其根本识无依,怎能有分别呢?故说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于此,因为随顺生起一切法的功能,这就是“一切种”。“识”,即阿赖耶识。因为还有非出自一切种的识,故说“一切种”。除识以外,有人妄执有一切种子,故说为识。虽离一字,因见分别和所分别,所以没有错误。“如是如是转,以展转力故”,与前位状态相异,这就是“变”。“如是如是”,意思是说到各种分别无间生起功能位。“以展转力故”,谓眼识等在自功能增长中,是功能殊胜阿赖耶识转变的因,阿赖耶识转变又是眼识等的因。就这样,以展转之力,使二者俱转。多种分别,不受外力所加,自阿赖耶产生。“此”就是如此说明:于今生,转识从阿赖耶识产生。现在要说明:于唯识中,当今世已灭的时候,来世如何受生?故说颂曰: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业即福、非福和不动的思。为了未来自体,通过此业,在阿赖耶识中存放功能,这就是业习气。“二取”,就是对所取和能取的执取。此中,离识以外,安立自己的相续,执有所取,就是摄受执取。而此以识了解,知、执取,这是肯定无疑的,这就是能取的取。前生所取、能取引生来生所取、能取的种子,就是二取习气。此中由于业习气各异,趣各异,自体各异,犹如种子各异,而使芽各异。“二取习气”,就是一切业习气牵引自体产生的助力,如芽产生时的水一样。如上所述,业习气不是孤立地产生异熟,要有二取习气随助,故说“二取习气俱”。“前异熟尽时,复生余异熟”。前生积集的业,是今生成熟的异熟已至尽头。已至尽头的牵引时,业习气与二取习气俱,从受用异熟,产生另一个异熟,这就是阿赖耶识。因为除阿赖耶识以外,并不存在其他的异熟。“前异熟既尽”,由此断常边,“复生余异熟”由此断断边。除眼识等以外,只有阿赖耶识。只有阿赖耶识才是一切种子,并非眼识等。这是为什么呢?由教及理,世尊曾于《阿毗达摩经》中说过: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而且,若无阿赖耶识,轮回流转或还灭,都不合理。此中“轮回流转”,即在众同分中结生相续。“还灭”,即有余依和无余依的涅槃界。此中,除阿赖耶识以外,而称其他的行缘识,则不合理。在行缘识没有的时候,转识也不存在。若不许有轮回的阿赖耶识,则遍计或结生识为行缘,或六识身由行修成。此中诸行不许做结生识之缘性,因为它们谢灭已久,已灭即无,不存在的东西不能作缘。所以,受生识以行为缘不合道理。受生时有名色,不仅有识。此中之识以行为缘,而不是名色。此中是何道理呢?所以应说名色以行为缘,而不是识。名色云何以他识为缘呢?假若是后时名色,这后时名色比受生时的名色有何增胜而使它以识为缘,而前时名色不以识为缘呢?而且,前时名色以行为缘,后时名色不以行为缘。由此,以识为缘有名色,为什么遍计结生识另为一支呢?所以,结生识以行为缘,不无道理。若以行熏成的六识身,以行为缘而有识,亦不合理。什么原因呢?因为识不能把异熟习气或等流习气存放在自体之中,因为自体作用与其相违。也不是存放在未来的自体中,因为那时它还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也不是以前产生的,因为那时它已谢灭。而且,在无心位和灭尽定等位,由行所熏成的心不能生起。以识为缘的名色不可有,六处也没有。如是,乃至于以生为缘的老死也没有。因此,轮回流转也不会有。所以,无明缘行,由此所熏阿赖耶识,就是行缘识,此理无过。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轮回流转也不合理。因为轮回的原因是业和烦恼。二者之中,烦恼为主。所以如此,是因为烦恼的增上性,又使业能引后生,并非其他。如此所引后有之业也是由于烦恼的增上力,乃成后有,并非其他。正因为烦恼是轮回流转的主因,所以是根本。所以,烦恼断,则行灭,而非其他,假如没有阿赖耶识,此断则不合理。又如何不合理呢?烦恼或现前断,或种子断。此中现前断,不被允许。住于断道位者,种子位的烦恼或许不断。因为并非对治,此时另有少许人可达。在烦恼种于安住的地方,在此就要由其对治断离。然后,若许能对治之心与烦恼种子相连结。因为与烦恼种子相连结,所以不能成为它的对治者。烦恼种子没有断除的人,轮回还灭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当承认,由阿赖耶识以外的识俱生烦恼和随烦恼,在阿赖耶识中长养各自的种子。复次,当随力得到习气作用的时候,烦恼和随烦恼由其心相续变异差别转生,以阿赖耶识为住处的种子,由其共住的烦恼对治道前消除。当其消除后,烦恼不再由其所依产生,这就证得有余依涅槃。当其前世业牵引的生灭尽的时候,就不能在后世受生,这就证得了无余依涅槃。虽然业还存在,烦恼已断,因为缺乏助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