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诀汇辨-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医。身长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 
见实强;南方之人,恒多软弱。少壮之脉多大;老年之脉多虚。醉后之脉常数;饮后之脉常洪。 
室女尼姑多濡弱。婴儿之脉常七至。故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于 
此乎!而更有说焉∶肥盛之人,虽曰气居于表,浮洪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过于坚浓,则其脉 
之来也,势将不能直达于皮肤之上,反欲重按乃见,若徒守浮洪易见之说,以轻手取之,则 
模糊细小,本脉竟不能测;瘦小之人,虽曰气敛于中,沉数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过于浅薄, 
则其脉之来也,势将即呈于皮肤之间,反可浮取而知。性急之人,脉数是其常也,适当从容 
无事,亦近舒徐,性缓之人,脉迟是其常也,偶值倥偬多冗,亦随急数。北人脉强,是其常也,或 
累世膏粱,或母系南产,亦未必无软弱之形;南人脉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禀足,或习耐劳苦, 
亦间有实强之状。少壮脉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见虚细;老年脉虚,是其常也,期颐者更为 
沉实。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优游,襟怀恬 ,脉来亦定冲和。婴儿气禀纯阳,急 
数者是其常也,或质弱带寒,脉来亦多迟慢。以此类推,则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气,形气之中, 
又必随地为之转移,方能尽言外之妙也。 

卷一
运气论
属性:尝读《内经》,至《天元纪论》七篇,推申运气,玄蕴难窥,未尝不废书三叹也。夫是天地之纲 
纪,变化之渊源,非通于大易洪范、历元律法之说者,其敢横心以解,矢口而谈哉!无惑乎当 
今之人置而弗讲久矣!先哲有言曰∶“不明五运六气,简遍方书何济。”如经文所载,尺寸反, 
左右交,指下稍尔不明,生死何从臆断。业已志医,可不沉思力索乎?总其大纲,在五运之太 
过不及;而胜复所以生也。太过者其气胜,胜而无制,则伤害甚矣。不及者其气衰,衰而无复, 
则败乱极矣。此胜复循环之道,出乎自然者也。故其在天则有五星运气之应,在地则有万 
物盛衰之应,在人则有脏腑疾病之应。如木强胜土,则岁星明而镇星暗,土母受侮,子必复 
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则太白增光,岁星反晦也。凡气见于上,则灾应于下,宿属受伤,逆 
犯必甚,五运互为胜复,其气皆然。在病如木胜肝强,必伤脾土,肝胜不已,燥必复之,而肝亦 
病矣;燥胜不已,火必复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脏互为盛衰,其气亦皆然也。夫天运之有太过 
不及,即人身之有虚实也。惟其有虚而后强者胜之,有胜而后承者复之。无衰则无胜矣,无 
胜则无复矣。无胜无复,其气和平,焉得有病?恃强肆暴,元气泄尽,焉得无虚?故曰,有胜则复, 
无胜则否。胜微则复微,胜甚则复甚。胜复之微甚,繇变化之盛衰。故经之所载天时地化人 
事,至详至备,盖以明其理之有合也。即如周易三百八十四爻,乃开明易道之微妙而教人。 
因易以求理,因象以知变。故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此其大义,正与本经相同。夫天 
道玄微,本不易测。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故凡读易者,当知易道有此变,不当曰变止于 
此也。读运气者,当知天道有是应,不当曰应尽于是也。今姑举其大略。或疫气遍行,而一方 
皆病风温。或清寒伤脏,则一时皆犯泻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 
而是阴是阳,每从其类。或气急咳嗽,一乡并兴。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时下多有中风。或 
前此盛行痰火。诸如此者,以众人而患同病,谓非运气之使然欤!至其精微,则人多阴受,而 
识者为谁。夫人殊禀赋,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气交使然。故凡以太阳之人,而遇流衍之气,以 
太阴之人,而逢赫曦之纪,强者有制,弱者遇扶,气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强阳遇火,则炎烈 
生矣。阴寒遇水,则冰霜至矣。天有天符,岁有岁会,人得无人和乎!能先觉预防者,上智也。能 
因机辨理者,明医也。既不能知而且云乌有者,下愚也。然运气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虚, 
脾气太盛,而运值太角,肝气稍实,脾气方平。五脏类然。又内外两因,随时感触,虽当太过之 
运,亦有不足之时;不及之运,亦多有余之患。倘执而不通,能无损不足而益有余乎!况岁气 
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时。故冬有非时之温,夏有非时之寒,春有非时之燥,秋有非时之暖, 
犯之者病。又如春气西行,秋气东行,夏气北行,冬气南行;卑下之地,春气常存;高阜之境,冬 
气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风,地不满东南而多湿。又况百里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 
各别;则方土不同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道也。若不知常变之道,盛衰之理,主客承制之 
位,每每凿经文以害经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无穷之天道,隐微幽显,诚非易见,管测求 
全,诚亦陋矣。复有不明气化,如马宗素之流,假仲景之名,而为《伤寒钤法》等书,用气运之 
更迁,拟主病之方治,拘滞不通,斯为大谬。又有偏执己见,不信运气,盖亦未精思耳。是以通 
于运气者,必当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如杜预之言历曰∶“治历者当顺天以求合,非为 
合以验天。”知乎此而后可以言历。运气之道,独不然哉。若徒尔纷纭,执有执无,且疑且信, 
罕一成之见、圆机之用者,未足与议也。 

卷一
太素脉论
属性:尝读太素脉而知其伪也。夫脉法创自轩岐,用以测病情,决死生而已,安得征休征咎,比于 
师巫,甚矣杨上善之好诞也。每求其故而不得。后见华佗拟病患于十年之后,以为病去亦 
十年死。病存亦十年死,病不能为人死生,因劝其人勿治。佗固汉之异人也。此以脉论耶,抑 
以脉中之数论耶?意此病所患既深,虽药无效,又非急证,可以迁延,计其短期,至久乃验,即 
如《内经》所云,某病某日笃,某日死者是也。但佗决之于十年之前,故后人遂 为神,反至 
略病而重数。上善特有小慧,见佗之行事,托之太素,阴祖其意而畅其说。学人喜其新奇,互 
相附和,妄谓尘埃识天子,场屋决元魁。好事之流更从而和之,欺世盗名,所从来久矣。就中 
亦有可录之句。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 
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此谓清中之浊,外富贵而内贫贱。质浊脉清, 
此谓浊中之清,外贫贱而内富贵。若清不甚清浊不甚浊,其得失相半,而无大得丧也。富贵 
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予尝以此 
验人,百不失一。然考其底蕴,总不出乎风鉴,使风鉴精则太素无漏义矣。至其甚者,索隐行 
怪,无所不至,并且诋呵正业,以为不能穷造化之巧,操先知之术。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 
也已。”其太素脉之谓夫!或曰。上善不足论,而佗亦有遗义耶?夫佗之技甚精,而其说又安 
能无弊乎?天下而尽守佗之说也,则将使病浅者日深,病深者日殆,视岐黄为赘疣,而药饵 
可尽废,临病不治,但委于命,弛慎疾之心,趋夭枉之路,岂不哀乎!故以病之不可治而勉求 
治,未必无稍延之岁月;以病之或可治而不求治,势将有坐失之机宜;须善通佗之意而一 
笑上善之术,斯得之矣。 

卷一
审象论
属性:夫证之不齐,莫可端倪,而尽欲以三指洞其机,则戛戛乎难之矣。语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此深心体认,不肯自欺之言。然脉虽变化无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又自有 
确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一曰,比类以晰其似。所以明相类之脉,比其类而 
合之,辨其异而分之,鲜不决之疑矣。如迟之与缓,似乎同也,而迟则一息三至,脉小而衰;缓 
则一息四至,脉大而徐。沉之于伏,似乎同也,而沉则轻举则无,重按乃得;伏则重按亦无,推 
筋乃见。数、紧、滑,似乎同也,而数则来往急迫,呼吸六至;紧则左右弹指,状如切绳;滑则往来 
流利,如珠圆滑。浮、虚、芤,似乎同也,而浮则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虚则举之迟大,按之则无;芤 
则浮沉可见,中候则无。濡之与弱,似乎同也,而濡则细软而浮;弱则细微而沉。微之与细,似 
乎同也,而微则不及于细,若有若无,状类蛛丝;细则稍胜于微,应指极细,状比一线。弦、长,似 
乎同也,而弦则状如弓弦,端直挺然而搏指;长如长竿,过于本位而不搏指。短与动,似乎同 
也,而短为阴脉,无头无尾,其来迟滞;动为阳脉,无头无尾,其来数滑。洪之与实,似乎同也,而 
洪则状如洪水,盛大满指,重按稍减;实乃充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牢之与革,似乎同也,而 
牢则实大而弦,牢守其位;革则虚大浮弦,内虚外急。促、结、涩、代,似乎同也,而促则急促,数时 
暂止;结为凝结,迟则暂止,涩则迟短涩滞,至至带止,三五不调;代则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 
数有常,非暂之比。一曰,对举以明相反之脉。有可因此而悟彼,令阴阳不乱也。如浮、沉者,脉 
之升降也。以察阴阳,以分表里;浮法天为轻清,沉法地为重浊也。迟、数者,脉之急慢也。脉以 
四至为平,如见五至,必形气壮盛,或闰以太息,(五至。)皆为无 之象。不及为迟,太过为数。迟 
阴在脏,数阳在腑。数在上为阳中之阴,在下为阴中之阳。迟在上为阳中之阴,在下为阴中 
之阳。虚、实者,脉之刚柔也。皆以内之有余不足,故咸以按而知。长、短者,脉之盈缩也。长有见 
于尺寸,有通于三部,短只见于尺寸。盖必质于中而后知。过于中为长,不及于中为短。滑、涩 
者脉之通滞也。千金曰∶“滑者血多气少,血多故流利圆滑。涩者气多血少,血少故艰涩而 
散。”洪、微者,脉之盛衰也。血热而盛,气随以溢,满指洪大,冲涌有余,故洪为盛。气虚而寒,血 
随以涩,应指而细,欲绝非绝,故微为衰。紧、缓者,脉之张弛也。紧为寒伤营血,脉络激搏,若风 
起水涌,又如切绳转索。缓为风伤卫气,营血不流,不能疾速。数见关上,形如豆大,厥厥动摇, 
异于他部者,动也。藏于内不见其形,脉在筋下者,伏也。结、促者,脉之阴阳也。阳甚则促,脉疾 
而时止。阴甚则结,脉徐而时止。至于代、牢、弦、革、芤、濡、细、弱八脉,则又不可对举也。《三因》尽 
为偶名,不知既非,一阴一阳,宁必过凿乎!经曰,前大后小,前小后大。来疾去徐,来徐去疾,去 
不盛来反盛。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数乍疏。是二二脉偶见也,不可不知。一曰,辨兼至者。所 
以明相互之脉。大抵脉独见为证者鲜,合众脉为证者多,姑举一二,以例其余。如似沉、似伏, 
实、大、弦、长之合为劳极;软、浮细之合为濡之类是也。合众脉之形为一证者,如浮、缓为不仁; 
浮、滑为饮;浮、洪、大而长为风眩颠疾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