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是的。在较浅的层次时,可以抱持原先的宗教教义。但如果要认真修习佛法,就必须放下其他信仰,不可能对两套教法都有绝对的信仰。不必放弃原先的宗教,这种说法指的是那个宗教的社会、文化方面。但即使放弃另一个宗教信仰,也并不表示就反对那个信仰。

    问:可不可能更进一步说,这些其实只是在心里?它们只是信仰、观念,因此我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甚至可以在心里同时有彼此矛盾的信仰?

    师:很难同时拥有彼此矛盾的信仰,因为人们很难摆脱自己对宗教的观念。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徒想从佛法受益,他们受到佛教哲学的吸引,但以自己的信仰来诠释。他们尝试佛教的修行方法,以便在自己的宗教里达到更高的层次,来体验他们的神。佛教的方法可以用于这些目的。我们也可以说,在其他宗教里达到较高层次的人具有开悟的体验,但这些并不真正是佛教的开悟体验。他们没有放下所有的观念,没有放下自己的信仰,没有放下自我。人们听到这种说法,也许会解释成佛教徒觉得自己的信仰比别的信仰高超,他们的开悟层次超过其他种类的开悟。其实不是这样,这是佛教徒描述他们体验的方式。其他宗教有他们的观点。讨论彼此的高低、好坏都是无关、无益,甚至是危险的。

    问:您先前提到其他宗教的人物,例如耶稣,是不是菩萨的问题,能不能就这一点加以发挥?

    师:宗教通常有三个基本因素:教主、教义与仪式。以基督教来说,我不愿说教主耶稣是菩萨,也不愿反对这种看法。就他的教法本身来说,你我都难以断定耶稣是不是菩萨。只有菩萨才能断定耶稣是不是菩萨,因为菩萨能看到他的法身。我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不愿抱持特定的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实,这个问题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教法以及教主生平的示范,那才是人们该关切的。

    问:我生长在天主教的家庭,因此我的子女出生时,父母期待我们让子女受洗。但我们并不信天主教,因此不希望举行这个仪式,否则便是表里不一。

    师:如果你的父母不是强烈反对你的意愿,你就不一定要接受这个仪式。如果那会使他们难过,受洗也没关系,就当做是给父母的人情。

    还有一种看法就是:佛教承认心的力量,如果有人真心祝福,比方说通过受洗来祝福,受到祝福的人就会受益。福分来自祝福者的心的力量,以及那个人相信的神祇的力量。佛教不否认神祇的存在,佛教承认其他信仰的神祇存在,而且具有法力。就你小孩的情况来说,如果天主教的神父为小孩施洗,那对小孩有益。如果你也要我为小孩祝福,我会很乐意的。那么一来,你的小孩就受到双重的祝福。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佛  像

    11佛像

    问:为什么佛教徒使用并且尊敬佛像?

    师:释迦牟尼,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在世时,并没有佛像。一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年左右,人们才开始用不同的事物来象征佛陀,比方说以法轮来象征佛法的转动,以娑罗双树来象征释迦牟尼佛进入涅槃的地方,以菩提树来象征释迦牟尼佛证悟的地方。这时也开始了对释迦牟尼佛遗物的崇拜。这些象征和遗物很可能代表了后来佛教形象的起源,包括佛像。

    在释迦牟尼佛去世后的早期,人们使用不同的地点和事物来忆念佛陀,后来建塔来存放佛陀的遗物。不久,塔的数目超过了佛陀的遗物,因此塔中改置佛像,这是佛像出现的起源和历史。

    问:崇拜的观念是一个关键议题。在一些人的心中,佛陀的形象和佛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似乎许多人把佛像当成神祇的延伸。

    师:这种信仰确实存在于对佛陀教诲了解不深的人心中。他们把佛像当成神祇的延伸,他们崇拜这些佛像以便从佛陀得到回应和利益。就此而言,佛像对许多人的确发挥了像神祇一样的作用。

    从佛教的观点来讲,人们把佛像和佛陀当成神祇来崇拜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诸佛无所不在,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如果众生有所求,诸佛就会回应。然而,这只是一个观点。

    向诸佛寻求回应的众生,不但从诸佛得到利益,而且从这些要求中得到利益。如果人们想要达成或完成什么事情,可以因为自己有心而达成,因为这就像自己的声音一样,能同时向内、向外发出,让自己也能回应。这是自己努力的成果。

    认真的修行者对佛陀的教诲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佛像对他们来说只是修行的工具。当他们要表达感恩或练习专注时,佛像可作为注意的焦点。

    此外,在绘画与雕塑中,佛像显得庄严光辉。修行者和其他人看到时,会生起见贤思齐之心,希望效法佛陀的无限功德与智慧。以这种方式,佛陀的形象也能帮助人。

    问:据说佛陀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应机说法。您有关佛像的说法似乎与佛陀这方面的做法相似:佛教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入门方式,而佛陀的形象能让许多人以不同的方式来运用。

    师:正是。比方说,丹霞天然禅师(公元七三九至八二四年)有个流传久远的轶事,他在严冬把木雕的佛像烧来取暖。有人惊讶地说:“你是禅师,竟然烧佛像!”禅师回答:“能烧掉的就不是佛。”对他来说,佛无所不在,却不是可以掌握或得到的东西,更别说烧掉了。

    在中国开启丛林制度的百丈禅师(公元七二○至八一四年),没有摆设佛像或其他佛教形象的佛堂,只有让人修行、听闻佛法的法堂。根据百丈禅师的说法,佛法就代表佛陀,只要有佛法,佛像就没有必要。

    不过在唐朝之前,禅寺就纳入了佛像,我们从云冈和龙门两处石窟就可看出佛像的重要。这两个地方有许多刻在墙上的佛像,大约是在公元三四世纪时完成的。唐朝之后,佛像对一般修行者也很重要。

    问:我认为天然禅师烧木佛是为了教导弟子。但如果是我,为了展现我对佛法的了解而烧佛像,会不会就很不一样?换句话说,烧佛像这个动作如果不包含对佛法的正确了解,那反而是大不敬?

    师:你要知道,天然禅师的故事是公案。公案中所描述的事情只发生一次,不能重复。如果后人重复或模仿公案,那就是造假,肯定不是开悟的表示。如果任何人听到公案而想重建当时的情景,就会造恶业。

    问:但如果有人真正相信“能够烧掉的就不是佛”呢?如果有人真正相信自己只是烧木像取暖呢?那就不表示不尊敬,为什么又会产生恶业呢?

    师:如果你的处境是必须烧佛像才能活下去,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了悟,而是从知性上了解这只是一块木头,那就能这么做了吗?不,这么做还是会造业的。天然禅师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帮助弟子斩断执著,他是为了别人而这么做的,并不是因为自己快冻死了。如果你随他的例子重复同样的场景,那只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不是为了别人。你这么做没有道理,换句话说,因为你的动作是为了自我的动机,所以会产生恶业。

    对于开悟者来说,佛像依然是佛像,木头依然是木头,两者在他心中是不同的。另一个人也许认为两者是一样的,这是那个人混淆不清,没有开悟。

    重复公案是不智之举,公案是不能模仿的,如果有意模仿,就会产生麻烦。

    问:我依然不了解。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有佛性,为什么开悟者看佛像和看普通木头会不一样?

    师:从佛性而言,一块木头、一尊佛像或任何其他东西都没有分别。但就现象界而言,其中仍有区别。以世间的现象而言,每件事情都是不同的,但在开悟者心中则没有区别。如果禅师连分辨日常现象的常识都没有,就会被认为是疯子。

    问:早先您说认真的修行者以佛像为工具,作为表达感恩的对象。但在佛像前顶礼感恩,经常遭到一些西方人士的误解,认为这是崇拜虚假的偶像。

    师:我先前说过,崇拜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一般人礼拜佛像是为了从诸佛得到某种利益或回应。第二种是,认真的修行者以佛像为工具,这并不表示认真的修行者没有得到利益;还是会有回应的,但回应来自个人的行为。认真的修行者,不应想要或希望诸佛能为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说能从诸佛得到任何利益的话,不管是尊敬诸佛或使用佛像作为工具,这些利益都是来自佛陀所教的法。敬佛能帮助人将佛法带入自己的修行中。因此,表面上看来是崇拜,其实是修行和练习。拜佛成为练习禅定的方法。然而,这是禅的观点,佛教的其他宗派有不同的教法。

    问:从禅的观点来说,似乎拜佛和拜师父一样,都是暂时放下自我。

    师:是的。

    问:与佛像或佛的形象相关的就是“开光”的观念,能否请您就此进一步说明?

    师:在开光仪式中,人们为了一般宗教修行者的利益而为佛像开光,程序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是开光的人祈请佛像所代表的佛陀、菩萨的名号或咒语。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作为频道,让菩萨或佛陀的力量和回应得以传达。当然,如果已经开光的佛像放在博物馆里,就不会有回应。如果放在寺庙里让人景仰,很可能就会有回应。开光的仪式,是把佛像从一般艺术品转变成宗教艺术品。对于主持开光仪式的人和一般的修行者而言,这个仪式本身就会造成不同的感受。而且,佛像本身在开光前后也有所不同。

    然而对禅修者而言,没有必要使用已经开光的佛像。他们可以用任何佛像,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要从佛陀那里得到任何回应。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佛教的功德观(1)

    12佛教的功德观

    问:您经常提到慈悲和功德,但对众生而言,不可能达到佛教所主张的终极的慈悲境界。例如梁武帝问菩提达摩,他造了那么多佛寺,有多少功德?菩提达摩回答:“没有功德。”因为皇帝做善事时心有执著。但是,除非开悟,否则不可能心无执著地行动、表现慈悲。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气馁。如果菩提达摩所言属实,那就意味着其实没有功德这回事。果真如此,回向功德又有何意义?

    师:在梁武帝和菩提达摩的故事中,必须了解菩提达摩的用意在于破除梁武帝的执著。此事不宜就字面上来解释,说梁武帝的行为完全没有功德。其实菩提达摩试着指出,梁武帝执著于功德的观念。如果做事时心怀功德,自我中心就会愈来愈强,因此禅师经常会见机说教。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佛法。一个是从众生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也就是从所谓因地的角度来看。不论说了还是做了什么,都造了业,有业就会产生果报。因此,做好事、累积功德,自然会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因果法则。对众生而言,因果是在世间或现象界的领域。在世间的因果是有漏的,也就是说,是自我执著的一部分,而且受到自我执著的影响。这些因果包括了善业、恶业及功德。

    另一个是从开悟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因果超越了世间或现象界,是无漏的(没有执著),同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