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滅說亦如是者。亦云。若於一法未斷未滅。我說不能作集邊際。未斷未滅是斷集也。故知。一切有漏法皆須知斷。論。是故定應至皆行蘊攝。結攝一切有為法也。論。即此所說至立為法界總束七法為處界也。
    論。已說受等三蘊處界。自下第三有一行頌。釋識蘊。并立處界。論曰至故名識蘊。長行釋中有二。一釋識蘊并分處界。二總結五蘊并分處界。前文有三。一釋名義。二分為六。三立處界。此所舉文釋識名義。即六識身各了自境。於自境處總取境相。不別取·像印持等故名總取也。非是總別相中取總想也。正理論云識謂了別者。是唯總取境界相義。名各總取彼彼境相各各了別。謂彼眼識。雖有色等多境現前然唯取色不取聲等。釋各別取境義。唯取青等非謂青等(論既言唯。故知。不通取別。簡勝解也)。亦非可意不可意等。簡樱芩∫病7悄信确侨髓坏取7堑檬У龋S其所應簡心所也)。如彼眼識。於其自境。唯總取相。如是餘識隨應當知(准上言唯定不取別)。又顯宗云。識謂了者。是唯總取境界相義。各各總取彼彼境相。各各了別。謂識唯能總取境相。非能取別。入阿毘達磨第二云唯總分別色等境。非彼境相差別事。說名為識若能分別差別相者。即名受等諸心所法。識無彼用但作所依。准上三論有四唯一但。取總之文決定。不可言兼別也。心所法中無一唯別。容作兩釋。有人不得論意。妄為四解亦不可是非何者為勝。乃疑後學令迷論說。其四解者。第一云。於境之中有二種相。一者總相。謂色聲等。二者別相。謂摺樀取P摹ば乃端壘场P娜】傁嗖荒苋e。心所各自取境別相不能取總。以於一體無多解故。故入阿毘達磨論第二云。唯總分別色等境事說名為識。若能分別差別相者。即名受等諸心所法。識無彼用但作所依。第二解云。心王正取總相兼取別相。諸心所法。各自取別相非能取總相。此義意說。心王力強能取總別。心所力劣取別非總。破曰。摺臒o教。不可依據。第三解云。諸心所法。各各正能取自別相。兼取總相心王但取總相非別。此義意說王所作處心所必隨。故心所法兼能取總王非隨所故不取別。破曰。喻不相似。王能總領臣豈遍攝。無文摺鳌2豢梢酪病5谒慕庠啤P男乃āR灰唤阅苋】倓e相。然彼心王正取總相兼取別相。諸心所法。各各正能取自別相兼能取他別相及與總相。所以得知諸心。心所皆能取境總別相者。如婆沙第三十四無慚迹⒅小=鉄o慚行相云。有餘師說。此顯無慚行相。此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無慚非無慚行相。轉。謂無慚作餘行相轉。有無慚行相轉非無慚。謂無慚相應法。作無慚行相轉。有無慚亦無慚行相轉。謂無慚作無慚行相轉。有非無慚亦非無慚行相轉。謂若取此種類應說無慚相應法作餘行相轉。若不爾者。應說除前相。解無愧中亦有四句。不能具引。以此准知。皆取總別。破曰。有人雖引文證。不知正不且如受領隨樱O肴【诚瘛XM可亦說想領隨樱J苋【诚瘛@肀夭蝗弧VT心。心所同一行相者。謂取青等諸法自共相等。非是心·心所法各別取像等也。婆沙三十四云云何無慚。答諸無慚無所慚。無羞無所羞。乃至。無敬性等。乃至。問此中所說差別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一說顯自性。二說顯行相。三說顯所緣。准三十八云。云何不共無明隨眠。答諸無明於苦不了。於集滅道不了。此中不了者。顯不欲忍義謂由無明迷覆心故。於四拢B不欲不忍故名不了。非但不明。如貧賤人惡食在腹。雖遇好食不欲食之。異生亦爾。無明覆心。聞四拢B。不欲不忍。問此中所說不了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有作是說。此顯無明自性。有餘師說此顯無明行相。復有說者此顯無明所緣。評曰應作是說。如是無明於四拢B。乃至不決擇以為自性。准此評文故知。初師為正。無慚亦爾所作四句非是正義。故不成證。今詳論意。心心所法。雖同取青等總·別相等。然於此相。有即印持取像等多種不同。名為取別。心王總取境相。別相難知。如臺六司同理一國。然所理事各各不同。王則總理。別相難了。論。此復差別至至意識身。此第二就依分六也。論。應知如是至轉為意界。第三分識蘊為處·界也。論。如是此中至及與意界。大文第四總結五蘊已。重總分五蘊。為十二處十八界也。如文可知。
    論豈不識蘊至復為意界。自下第四有十二行頌。問答分別。文中有十一段。此第一問意界也。前半頌問意體。後半頌問意數。此問體也。論。更無異法即於此中者。即於六識中也。論曰。至即名餘種。釋也。即六識身。為所依義名之為意。為能依義名之為識。如父子。果種。所望不同得名有異。此答體也。
    論。若爾實界至十八界耶。第二問數也。若六識依他起故名之為識。即唯六識。更兼五根六境。界唯十七。若為所依義名一意根。即更兼五根·六境。應唯十二。六識與意更相攝故者。攝意從識即為十七。攝識從意即為十二。論曰。至界成十八釋也。此為建立十八界故成第六依。故六識外更立意界。已上數也。論。若爾無學至非意界故。難也。若以後識依故名為意者。無學後心無能依識。應非意界。
    論。不爾此已至後識不生。答也。猶如種子已住因性。闕餘緣故後果不生。後心亦爾。已住意性。餘緣闕故後識不生。而成意界。
    論。此中蘊攝至總攝云何。自下一頌。第二明蘊處界各一攝一切法。論曰至一切法盡。長行釋也。於中有三。一明一蘊處界攝一切法盡。二明勝義攝。三明世俗攝。此文初也。論。謂於諸處至不攝他性。第二明勝義攝。此一蘊處界攝一切法。是勝義攝。言勝義者是真實義。論。所以者何。徵也。所以勝義攝唯攝自性。
    論。法與他性至其理不然。答也。自性他性恒相離故。不可相攝。論。且如眼根至離彼性故。指事釋也。論。若於諸處至攝徒眾等。世俗攝也。
    論眼耳鼻三處各有二。已下半頌。第三明三根處二界一。頌前問答。如文可了。
    論曰至眼識依故。答也。三根雖處各別二。以三同故合立一界。此釋三義同也。
    論。由此眼界至如是安立。總結成也。
    論若爾何緣生依二處。難也。眼等三根。既三義同。故雖二同界。何緣生依二處。自下半頌。第四明三根生二處所以。論曰至身不端嚴釋中有二。一有部釋。二論主破。此文初也。為令身端嚴故所以生二。身舌生二即不端嚴。如串子并。及如蛇兩舌故。廣如婆沙。若眼耳鼻唯有一者。即身不端嚴。故各生二。論。此釋不然至有何端嚴。第二論主難也。貓嵌km生二處有何端嚴。論。若爾三根何緣生二。有部難也。論。為所發識至各生二處。論主答也。正理論意亦同此釋。正理論云。為所依身相端嚴故。界體雖一。而兩處生。若眼耳根處唯生一。鼻無二穴。身不端嚴。此釋不然。如駝貓等。如是醜陋何有端嚴。是故。諸根各別種類如是安布差別而生。此待因緣如是差別。因緣有障或不二生。猶如身根頭項腹背手足等處。安布差別種類如是。不應疑難。亦待因緣如是差別。因緣有障或別異生。故見蛇等身支有闕。又見彼類舌非一生。是故諸根安布差別。待因緣起。非為嚴身。若爾何故說眼等根。為令端嚴各生二處。此有別義。非為嚴身。現見世間於諸作用增上圓滿亦說端嚴。若眼等根各闕一處見聞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此言為端嚴者。正理為令用增上義。准此。正理論釋。會婆沙同俱舍(今難。為若發識少大即得何用二處如正理前解為勝)。
    論。已說諸蘊及處界攝。自下第五半頌釋蘊·處·界義。論曰至是蘊義。釋頌也。文中有四。釋蘊處界。即分為三。四問答分別。釋蘊義中。文復有二。一釋蘊義。二引經證。此所舉文即初釋蘊義也。和合聚義是蘊義故。論。如契經言至若遠若近第二引經証也。文中有三。一顯類多。二明聚。三結成。此即初也。明過去等顯類多也。
    論。如是一切說名色蘊。第二明聚也。此是名略非體略也。三世等色不可略為一聚。但名中總略為一聚也。婆沙論七十四云。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得略聚其名。乃至。識蘊。應知亦爾。雜心論云。名略非體也。婆沙七十四云。餘經復說云何色蘊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說亦爾。此為遮止外道所說。謂佛在世有出家外道。名為杖髻撥無過去未來。為遮彼意故。世尊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阿毘達磨作是說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名色蘊。此為遮止譬喻者說。謂譬喻者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緣。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緣。為遮彼意故作是說。云何色蘊。謂十色處。法處所攝色。論。由此聚義蘊義得成。結也。
    論。於此經中至名現在。釋經三世色也。論。自身名內至或約處辨。自身名內者。自身名內。他身·及非有情名外。若就處釋內外。五根名內。五境名外。
    論。有對名粗至或相待立。以二義釋粗細。有對名粗。五根五境名粗。無表名細相待粗細即所望不同。論。若言相待粗細不成。難也。論。此難至苦集諦等釋外難也。論。染污名劣不染名勝。釋勝劣也。即是無覆無記善法皆名為勝。有覆無記。不善名劣。論。去來名遠現在名近。此就時遠近釋也。論。乃至識蘊應知亦然。義同。類釋餘蘊也。論。而有差別至或約地辨述其異敢。唯粗細二與色蘊差別。餘義皆同。論毘婆沙師所說如是。結婆沙師義也。論。大德法救至粗細同前。述異說也。此師不說有無對色。如前引婆沙文。五根所取名粗色者。即是五境名粗。所餘名細者。即是五根非無表也。非可意名劣色可意。名勝色者。從多說別。或就情釋勝·劣也。不可見處名遠色在可見處名近色。就處遠近釋遠近也。過去等色如自名顯者。即如釋過去未生現在名。釋三世色也。謂已生已滅名過去色。已生未滅名現在色。未來未滅名未來色。受等亦然者。類釋四蘊也。隨所依力應知遠近。逐難重釋。可意不可意三世等。說同易解。不須重釋。無色之法無處所故。類同色說其遠近。難解故重釋也。故隨所依說遠·近也。四蘊粗細同婆沙釋。論。心·心所法至彼作用義。第二釋處義也。舊譯名入。義不盡也。滅義是入義但是其滅而不得生義。理實十二處。作心心所生長之處。亦作滅洠е帯=裱蕴幷摺Mㄆ鋬闪x。訓釋詞者。謂能生長心心所法名為處者。舉一義訓釋。是能生長彼作用者。心心所法有體性。由十二處令行世取果。名為作用。論。法種族義至名十八界。第三釋界。文有二釋。一種族義。二種類義。此即初也。如一山中等。舉喻也。如是一身或一相續等。法合也。論。此中種族至同類因故。釋種族義也。論。若爾無為應不名界。以無同類因故。難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