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一相續等。法合也。論。此中種族至同類因故。釋種族義也。論。若爾無為應不名界。以無同類因故。難也。
    論。心心所法生之本故。答也。正理云。若爾。處界義應相濫。俱心心所生本義故。由此別應釋種族義。如雄黃等展轉相望。體類不。故名種族。如是眼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若爾意界望於六識。無別體類。應非別界。此難不然。所依能依體類別故。有說。安立時分異故。復有說者。六是意先。意非六先。故知有異。雖諸界體並通三世。然就位別安立異名。由此故言六先意後。有人作俱舍師釋處界相濫難云。一同類因名生之本。十七界全一少分。二境界緣名生之本。謂無為法一界少分。從多分說處義不同。少分相濫亦無有失者。今詳此解。未為釋難三科名義既許不同。不可處義復是界義。若許無為一分與處義同。無別界義。理合無為唯處非界。如無蘊義非蘊所攝。欲救俱舍應求別理。論。又說界聲至名十八界。第二釋也。與正理意大同正理論師斷後釋為當異處義故。雖二釋不同總是第三釋界義也。論。若言聚義至如聚如我。自下第四問答分別。薩婆多部三科總實。經部蘊處是假。唯界是實。論主蘊假。處界是實。立量破有部云。色等五蘊必定是假。多實成故。猶如聚我。論。此難不然至亦說名蘊故。有部救也。多實成因。有部不許。是不成過。論。若爾不應至有聚義故論主難也。經說聚義名之為蘊。而言一實亦名蘊者。此拢滔噙‘過。正理論云。若以聚義釋蘊義者。蘊則非實。聚是假故。此難不然。於聚所依立義言故。非聚即義。義是實物名之差別。聚非實故。此釋顯經有大義趣。謂如言聚離聚所依。無別實有聚體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蘊外。不應別求實有我體。蘊相續中假說我故。如世間聚我。非實有蘊若實有經顯何義。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時品類無量差別。各是蘊故。蘊則無邊。便生怯退。謂我何能遍知永斷此無邊蘊。為策勵彼。蘊雖無邊。而相同故總說為一。又諸愚夫。於多蘊上生一合想現起我執。為令彼除一合想故。說一蘊中有眾多分。不為顯示色等五蘊多法合成是假非實。又一極微三世等攝。以慧分析略為一聚。蘊雖即聚而實義成。餘法亦然。故蘊非假。又於一一別起法中亦說蘊故。蘊定非假。如說俱生受名受蘊。想名想蘊。餘說如經。於一切時和合生故。蘊雖各別而聚義成。論有說能荷至物所聚故。第二釋也。謂有為法皆有果故。即是因荷果義名之為蘊。雖言物所聚故。非以聚義釋其蘊也。以荷重中有物聚也。與經不同。論。或有說者至我當與汝。第三釋也。可分段義者。正理論云。可三世等分段義故。汝三蘊還者。可三分還我當與汝。論。此釋越經至廣如前說。破第三說。前說物所聚故。與經聚同。兼破二說亦得。經不說荷果重擔義名為蘊故。正理論第三釋。亦得為正。論。若謂此經至說名蘊故。此重破有部也。論是故如聚蘊定假有。總結成也。論。若爾應許至成生門故。有部反難。論。此難非理至有因用故。此順釋也。論。若不爾者至十二處別反難成也。論主許處是實。異於經部。論。然毘婆沙至亦說燒衣下通牒婆沙通釋。故婆沙云對法諸師說。若觀假者。彼說極微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者。彼說極微即是一界一處一蘊者觀假者。觀待總聚假蘊極微即是一分。不觀者。不觀待假聚。極微即是色界色處色蘊准此。一極微得名為蘊。故知蘊是其實。通云。此應於分假說有分者。極微是蘊一分而假。名蘊者蘊是總名。是有分也。喻說可解。
    論。何故世尊於所知境。自下半頌。第六說三科所由。即是教起因緣。論曰至蘊等三門。此總釋也。有三種三合說為三。論。傳說有情至或愚色心。此釋第一三。佛意難知故言傳說。故正理云。善逝意趣雖極難知。據理推尋似應如是。為愚心所說蘊。一色一心三心所故。為愚色說處。十全一少分色。一全心。一少分心所故。為愚色心說十八界。十全一少分是色。七全心一多分是心所故。論。根亦有三謂利中鈍。為利說蘊。蘊略故。為中說處。處非廣略故。為鈍說界。界門廣故。眾生根性有三。一解遲疾不同分三根別。二記難易分三根別。若就解不分根上下。即利者略說。鈍者廣說。若記不同分根上下。即鈍為略說利為廣說。論。樂亦三種至蘊處界三。如文可解。此三種三。論主略說隨其別義即有無量。故正理云。經主。此中所說猶少。謂諸弟子。已過作意已熟習行初修事業。三位別故。懷我慢行。執我所隨。迷識依緣。三過別故。恃命財族而生憍逸。三病異故。由此等緣如其次第。世尊。為說蘊處界三。
    論。何緣世尊說餘心所。已下第七明蘊廢立。論曰至貪著諸見長行釋也。文中有三。一諍根。二生死因。二次第因。此文第一因也。在家之人因樂受故起貪人諍出家之人由倒想故能生見諍。論。又生死法至生死輪迴。第二因也。如文可解。
    論。由此二因至鄰次當辨。總結成也。正理論云。又此受·想能為愛見二雜染法生根本故。各別顯一識住名故。依滅此二立滅定故。如是等因有多品類。
    論。何故無為說在處界。已下第八有半行頌。廢立蘊也。論曰至乃至非識。此長行釋。文中有二。一不可攝在色等蘊中。非色等故。二不可別立為第六蘊。無蘊義故。此文初也。論。亦不可說至名無為蘊。第二無蘊義也。文中有三。一無聚義。二無依義。三蘊義息。此是第一無聚義也。論。又言取蘊至故不立蘊。第二無依義也。
    論。有說至應非蘊。第三釋。蘊義息故非蘊也。論。彼於處界例應成失。論主破第三釋。若蘊息得無為。無為非蘊攝。處界息故得無為。無為非處界。故言彼於處界例應成失。正理救云。經主難言。彼於處界例應成失。謂處界息。應非處界。便摺凇H短N門眾生計我。入無餘位諸蘊頓息。處界不然。非全生故。唯取蘊起假說為生。若諸蘊息亦立為蘊。般涅槃已餘蘊應存。眾生畏蘊有多過患。應於涅槃無安穩想。非處界中全有多過。故無餘位處界猶隨。故蘊不應例彼成失。又此息言。意非顯斷。空非擇滅體非斷故。此言言意顯若於是處。蘊相都無名為蘊息。三無為上。聚義都無可名蘊息。非生門族義。於彼亦無。故不應例。此釋與頌義善相符有人作俱舍釋破云。若言無為無聚義者。與我此論初解何殊。然檢三解並是婆沙師釋也。檢正理抄云。經主。謬取古師意。謂息為斷。若以斷義名息。即有空非擇滅難。彼非斷故。亦名蘊息故。若以無聚義故名息。即不合舉處界為例。處界義不息故。今詳不爾。若唯斷義名息唯在擇滅。唯取蘊有息。餘蘊無息無擇滅故。亦不是都無蘊相名之為息。由第三解與第一釋不合同故。今詳古師言息。息滅所顯故名為息。一切有漏法有二種息。謂斷及非擇滅。色滅兼顯虛空。有為無漏唯有非擇滅息。若以蘊息。故顯無為則蘊不攝者。十七界全一界少分息。顯三無為。亦應無為非界攝。彼非斷故。亦名蘊息故。若以無聚義故名息。即不合舉處界為例。處界義不息故。應以空非擇滅為難。不應處界例蘊。若謂正理同於初解。論主此破即摺踅狻贾
    論。如是已說諸蘊廢立。已下第九一頌半。辨蘊處界次第。於中有二。一明蘊次第。二明處界次第。此半頌明蘊次第。論曰至立蘊次第。長行釋也。文中有三。一以四義辨次第。二證蘊唯五。三以次第因別立受想二蘊。此文第一四義辨次第。四義即為四別。此即第一隨粗辨次第也。論。或從無始至立蘊次第。第二隨染辨次第。並先果後因以為次第也。論。或色如器至立蘊次第。第三隨器等次第也。論。或隨界別至次第如是。第四隨界辨次第也。
    論。由此五蘊無增減過。第二證蘊唯有五也。論。即由如是至故別立蘊。第三以次第因別立受想二蘊。
    論。處界門中至次第可知。自下一頌。第二明處界次第。論曰至或二三四。釋頌本也。文中有五。一唯取現故先說。二唯取所造故先說。三取離境故先說。四遠速故先說。五上下次第故先說。此文第一。唯取現境故。五先說也。論。所言四境至或二俱取。第二。唯取所造。故眼耳鼻舌。先身根也。論。餘謂前四至在二先說。第三。眼耳取離境故在鼻舌先。論。二中眼用至後聞聲故。第四遠速故先說。文中有二。一。眼耳。同離中知。眼遠速故先耳說。二。鼻舌。同合中知。鼻速故先舌說。此第一明眼先說也。論。鼻舌兩根至舌後嘗味。第二明鼻速故先說也。論。或於身中至故最後說。第五上下次第故。從上先說。意無方處故最後說。根品中云。眼耳鼻根橫布齊平如冠華鬘者。就根體說。此文言上下者。據所依根相也。義不相摺H徽砀捻炘啤G拔逵孟绕稹N逵贸醵h。三用初二明。或隨處次第。長行釋云。於六根中。眼等前五。於色等境先起功用。意後方生。是故先說。如本論言。色等五境。五識先受。意識後知。為自識依及取自境。應知。俱是眼等功用。於五根中。初二用遠。境不合故。所以先說。二中。眼用復遠於耳。引事如前。是故先說。鼻等三用。初二。分明故鼻居先。舌次。身後。如鼻於香能取微細。舌於甘苦則不如是。如舌於味能取微細身於冷煖則不如是。隨處次第釋不異前。若色等境。五識先受意識後知。云何夢中能取色等。有餘師說夢中憶念先所受境。若不爾者。諸生盲人。於其夢中亦應取色。有說。夢中。非必憶念先所受境。境相現前分明取故。非於覺位憶念了別先所受境。如在夢中。色等現前分明可取。非於夢位憶昔境時。有殊勝德。過於覺位。由此。憶念先所受境明了現前。勝於覺位。是故夢中能取非昔所受色等。然於夢位。有時亦能憶昔境者。此非實夢。不能分明取境相故。若爾。生盲何緣。夢位不能取色。誰言。生盲於其夢位不能取色。若謂夢中必定憶念先所受境。非先未受。應信。生盲。夢中取色。昔餘生中曾見色故。又於夢中非唯夢見曾所受事。如餘處說。是故生盲夢亦應爾。而本論言色等五識先受。意後知者據容有說。非必定然。如是所言。於色等境。眼等先用意後生者。亦非必定。眼等五識展轉互為等無間緣。本論說故。此中且約非夢散位受了色等次第而說。由此已釋。定所取色。住空閑者咸用是言。定中青等。是有見色。不可說言此色定是眼識曾受。異類色相於此中分明現故。此定境色。是定所生大種所造。清潔分明無所障礙。如空界色。婆沙七十三。復次隨順粗細次第法故。謂六內處眼處最粗。是故先說。意處最細。是故後說。
    論。何緣十處至立法處名。自下第十一頌廢立色處。及法處名。論曰至不總為一。釋頌本也。文中有二。一釋色處。二釋法處。就釋色處中。一釋分十差別。二釋最勝。三順世立名。此釋分十差別。為令了知境者。謂五境。有境者。謂五根。即五境·五根為十色處。論。若無眼等至而即別名。釋為眼等別故。雖標色總稱。即十處中一處別名。論。又諸色中至在彼差別。第二釋色處勝故立通名也。由有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