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佛指南-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等流法身,随一切天人鬼畜,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而随流化度,皆是法尔的作用,即名等流法身。
  此外或又加立法界身,合为五种法身:
  法界身,即是六大的体性。法身如来,具此六大;六大的体性,周遍法界;如来的法身,亦遍法界:因之此身名法界身。
  如上五种法身,悉是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悉是此毗卢遮那的法身所摄。
  在此宗的教义上,所谓六大,即是大日法身的当体。四曼,即是大日法身的当相。三密,即是大日法身的业用。金胎两部曼荼罗尘数诸尊,悉是大日如来法身显现。此如古德所说:
  「一切众生,皆是毗卢遮那。」
  至於此宗所说的佛土;虽分有密严净土,十方净土,诸天修罗宫三类,随分显现;其实皆一大日如来的净土。此又如古德所说:
  「一切国土,悉是觉王境界」。
  此宗所显的果地,略说如上;若广言之,便可广摄此宗一切的言教。因为此宗的教法,完全建立於如来的果地上。
           甲 历史
  大乘各宗,略如上述;现在要转而与诸同学者,研究小乘各宗的教法了。在如来一代时教的里面,第二时中所说的阿含部的经教,那便是小乘教的根据。迨至佛灭度後,迦叶阿难等五百尊者,在七叶窟中,结集三藏圣教;同时窟外大众,亦诵出五种法藏,是为第一次的遗教结集;小乘教典,於以成立。而上座大众两部,亦於小乘教中,各立门庭;但在佛灭後一百年间,於教义上,仍是一味和合,未有争执。直至一百年後,因著吠舍离国的十非法事和大王五事的诤论;於是上座大众二部,显然分裂,不复相容。自此以後,上座部又经过七次的分裂,而成为十一部;大众部又经过四次的分裂,而成为九部。至佛灭後四五百年间,就成了小乘二十部的派别。
     法上部
       犊子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说一切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饮光部
       经量部
       一说部
       说出世部
       鸡胤部
       多闻部
       说假部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若论当时印土佛教的状况,即为小乘教的全盛时代。考诸世友尊者的「异部宗轮论」中,便可以得当时二十部的概要。但是未几何时,此二十部又分裂而为五百部。此後更义学纷纭,渐至衰微。
  直至佛灭後九百年初,世亲尊者,出自经部,造「俱舍论」。又九百年中,诃梨跋摩尊者,出自有宗,造「成实论」。因著这二部论典的传播,而形成俱舍成实的二宗,并由印度而传至中土。小乘教中的传持最远,教理最完的,便只是这俱舍成实的二宗了。
  如次,便是略举二宗的历史。
            俱舍宗
  当佛灭後五百年初,世友等五百尊者,在迦湿弥罗城,结集了小乘有部三藏。所谓「初集十万颂以释经藏,次造十万颂以释律藏,後造十万颂以释论藏」。此中所谓论藏十万颂,便是「大毗婆沙论」,集「发智」「六足」等论的大成,为有部最精要的典籍。结集既成,刻石立誓,只许传於本国,而不令流出外邦;其郑重守持的情况,已可想见。
  迨至九百年初,健驮罗国,有世亲尊者,初习有宗,後归经部。为欲於有宗的教旨,加以深切的研究而定取舍;於是潜名复往迦湿弥罗,时历四载,博通有部三藏;又复屡以经部的教义,难破有宗。後经彼国悟入尊者觉察,知是世亲;因告令归国,否则众将致害。世亲尊者遂乃还至本国,讲毗婆沙,并日造一偈,以摄尽一日所讲的义理;如是次第成六百颂,广摄婆沙的教义,无不周尽。如是六百偈颂,便为本宗所依的「俱舍论」的本颂。
  世亲尊者造此颂成,复使人 往迦湿弥罗;时彼国王与诸僧众,皆认为弘扬已宗,莫不欢喜。独有悟入尊者,深知此中的义蕴;因告众人,非本宗义,如其不信,更请造释。於是世亲尊者,为造释文,成八千颂,此便为全部的「俱舍论」。
  论释既成,遣使寄往,果如悟入尊者所说;於是悟入弟子众贤论师,亦因此而造成二论:一破俱舍,名「俱舍雹论」。一彰有宗,名「显宗论」。世亲见而叹赏,为改俱舍雹名「顺正顺论」。今此二论,尚复传存。
  世亲尊者後虽因其兄无著菩萨的劝导,归向大乘;但在当时印度的学者,对於此论,亦复传持甚盛,时称为「聪明论」。如唯识十大论师中的「德慧」「安慧」「胜友」诸师,各造注释;而胜友所著的「俱舍论精义」的梵本,现尚存在。
  当佛灭後一千年间,陈代真谛三藏,即将此论传入中土;译成二十二卷,名「俱舍释论」,并著有论疏五十卷;当时虽盛弘讲,渐次亡佚不传。直至唐代玄奘三藏,永嘉年中,在慈恩寺内译成三十卷本,传於门人普光法宝二师。普光并著有「论记」三十卷,法宝亦著有「论疏」三十卷。当时研讲颇盛,号俱舍宗。以世亲为宗祖,玄奘三藏普光法师等次弟相承。
  但自此以来,大乘弘盛;俱舍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一部论典的传持授受,而且附属於大乘法相宗内。唐代以後,更自绝响。中土有情的根机,其未当於小乘的教法,於此可见一斑。
             成实宗
  当佛灭後九百年间,小乘有部的学者鸠摩罗陀,得迦旃延罗汉所造大阿毗昙数千偈,归而钻研诵读。其弟子诃梨跋摩,智慧深利,及观此偈,不禁失望;於是钻心方等,锐意九部,驳斥迦旃延的偏谈,释成三藏中的实义,而造为「成实论」。
  此论既成,遐迩倾倒;旬日之间,声振五印;传弘讲述,颇盛於时。
  鸠摩罗什三藏来朝,便将此论传入中土。当姚秦弘始年中,译成此论;且为门下「僧 」「昙影」等盛行讲习,蔚成一宗。入於宋齐梁陈间,此论的研究颇盛;而「道亮」「昙度」「智藏」「洪偃」诸师,各造疏释,弘扬最力。
  当时学者,多认此为大乘;自嘉祥天台出世,并判此为小乘教。而其时三论天台涅盘诸家的教义,相继发扬;此宗遂日形沉寂,不复再振。後有学者,亦不过对此论的研究而已。
            乙 所依的经论
  大乘各宗的教义,既莫不以大乘部的经论为依凭;小乘各宗,亦何能外此。所以要研究各小乘宗的教义,当然也就得首先研究各小乘宗所依的经论。
  小乘各宗的经论,颇不一致:有的说空,有的说有;二十部派,诤论纷纭;俱舍成实,亦各别致。他的性质既异,他的说理各殊;而其所以能印证他是同样的小乘之教的,便有小乘的三种法印,所谓「无常」「无我」「寂静涅盘」。
  因为小乘的教义,莫不由业感的方面以求解脱。一切宇宙间的辗转变幻,万事万物的生住异灭;无不是受著业力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因此而感觉著诸行的无常,而证悟到万法为无我,乃至求得寂静涅盘的解脱;这便是小乘经论的旨趣的通途。各小乘经论的说法虽或有殊别,而其符契於以上三种法印的,便未尝有异。
  如上所说,小乘各宗的教义,即根据於小乘的经论。本此三种法印以研究小乘的经论,更可得小乘各宗教义的要旨。但是小乘各宗,於东土早已绝响;其中教典尚存,可资讲述的;仅存俱舍成实两宗。如次所举,便是这两宗所依的经论。
           俱舍宗
  此宗的成立,全在一部俱舍论的传持;因之所依的教典,亦仅仅是一部俱舍论,而并无其他的经论典籍。
  俱舍论原有二种译本:陈真谛三藏所译的,称为旧译。唐玄奘三藏所译的,称为新译。在此两种译本之内,其辞意精确,研究深凿,乃至在中土树立宗教,为学者最所依传的,可就要推玄奘三藏的译本「阿毗达磨俱舍论」。
#科判=  阿毗达磨俱舍论 三十卷 世亲尊者造 玄奘三藏译
  俱舍论的组织,分为九品。前八品内,宣说一切万法的有漏无漏的因果,便是契合了无常涅盘的两种法印。後一品内,阐明无我之理,便是契合了无我的法印。因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有漏的我亦无非由诸法的和合而成,所以我体亦是虚妄。此我空法有,便是俱舍论一部的旨趣。
  本论以外,其他如「发智」「六足」「婆沙」等论,亦为此宗旁依的论典。
  科判四 阿毗达磨发智论 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佛灭後三百年间) 玄奘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二十卷 舍利佛造(佛在世时) 玄奘三藏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十二卷 目乾连造(佛在世时) 玄奘三藏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施设足论 七卷 迦多延那造(佛在世时) 玄奘三藏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十六卷 提婆设摩造(佛灭後一百年间) 玄奘三藏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十八卷 世友尊者造(佛灭後三百年间) 玄奘三藏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三卷 世友尊者造(佛灭後三百年间) 玄奘三藏译
  科判四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二百卷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玄奘三藏译
              成实宗
  成实宗所依的,便只是一部成实论;因之此宗的成立,亦不过一部成实论的传持而已。
#科判四=  成实论 十六卷 诃梨跋摩尊者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成实论说:「佛法中有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盘;此三法印,一切论者,所不能坏」。此论的教义,即便建立於此三印上;而说示一切万法,皆是因缘假和合相,无有实体;显示我法二空的义理,而以涅盘的空寂为所归处。这便是成实论的旨趣。
            丙 主要的教义
  依据各小乘经论而发挥的,便是小乘各宗的教义了。各小乘经,既都离不了三种法印;而这依凭小乘经论以成立的各小乘宗义,自然也就不能外乎「无常」「无我」「寂静涅盘」的原则了。
  今欲略说小乘的教义,必得先於三种法印的重要加以认识。
  所谓无常:便是说一切万法,皆是无常生灭,而不常住;涤除凡夫妄执为常的观念,破斥外道自性常住的妄说,这便是第一法印。所谓无我:便是说一切有情的身心,皆由因缘的知合,而非实我;斥除凡夫的我执,破斥外道的神我,这便是第二法印。所谓寂静涅盘:便是厌离有情生死之苦,而欣求寂灭常住之乐,这便是第三法印。
  如是离了三种法印,便不成佛法。小乘二十部乃至五百部,虽则各树一帜;然实莫不依此三种法印,而从各方面以发挥,遂乃成立种种不同的小乘教格。至於俱舍宗发扬诸法的有谛,成实宗发扬诸法的空谛;便皆根据此三印上,而成立其所谓小乘的教法。
  如次所说,便是这小乘两宗的教义。
           俱舍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