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言为何。惟熟听其歌。亦得其腔。每归对人歌之。人亦不省。居久。邓先生不至。彭闻道人。道人云。已仙去。 
彭卒不悟。后江西观察使行部至袁州。闻彭所歌异之。诘其词得道人姓氏。遂遣人同彭叟至其庐。邀之。至则行 
矣。惟瓢存焉。廉大以为恨。谓彭得其治损诸方。因易其村曰巩。道人有书数篇所授者。特其最后一卷云。 
〔亡名氏痈疽论〕崇文总目三卷 佚 
〔释氏(智宣)发背论〕崇文总目一卷 佚 
〔白氏(岑)发背论〕崇文总目十卷(通志略宋志作一卷)佚 
李肇曰。白岑尝遇异人。传发背方。其验十全。岑卖弄以求利。后为淮南小节度使高适。胁取其方。然终不 
甚效。岑至九江为虎所食。驿吏收其囊中。乃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写以传布。(国史补) 
〔释波利译吞字贴肿方〕(通志略作唐波驰波利奉诏译)崇文总目一卷 佚 
〔亡名氏瘰 方〕崇文总目一卷 佚 
〔疗小儿丹法〕通志略一卷 佚 
〔邢氏(元补)痈疽论〕(宋志注邪一作邾)宋志一卷 侠 
〔徐氏(梦符)外科灸法论粹新书〕宋志一卷 佚 
〔王氏(蘧)经效痈疽方〕宋志一卷 佚 
自序曰。元 三年夏四月官京师。疽发于背。召国医治之。逾月势益甚。得徐州萧县人张生。以艾火加疮上。 
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理皆红。亦不复痛。始别以药敷之。日一易 
焉。易时 
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是岁秋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 
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论之。可为慨然。于是撰次前后。所得方。模版以施。庶几古人济众之意。绍圣三 
年三月日题。(本事方) 
〔胡氏(权)治痈疽脓毒方〕宋志一卷 佚 
〔史氏(源)治背疮方〕宋志一卷 佚 
史源序曰。源幼时学毕业。全不知医药。甲戌年。自太学归省。国医常颖士器之适在府下。求为母氏一诊。 
云。有蓄热必渴。时母子不引饮。略喜水。又云。但防作疮觉疮。便着艾于上。热盛则五花灸之。(谓中及四旁。 
随赤到处灸。非方停也。)切记。至辛巳年六月望日。母氏忽言。背胛间微痒。视之有赤半寸许。方有白粒如黍 
粟。记器之言。乃急着艾。其赤随消。故二七壮而止。信宿复觉微痛。视之有赤下流。长二寸。阔如韭叶。举家 
不悉。皆以前灸为悔。亲戚交谪。谓赤热如何用火。有诋器之者。遂呼外医。用膏药覆之。益引一日夜。增一晕。 
至二十二日。衡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间一呻吟。听之心碎。苍忙询告。或云。等慈寺尼知全者。前病疮甚大。 
得灸而愈。奔问之。全云。剧时昏不知。但小师辈言。范八奉议。(忠宣之子)守定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尔。 
亟归白之见从。始以银杏作炷。其上十数。殊不觉。乃截四旁。亦引其炷。灭四之三。皆觉痛。七壮后觉痒。每 
一壮烬。则赤随缩入。灸至三十余壮。赤晕收退。病者信。遂以艾作团梅杏大。灸其上。渐加至鸡黄大。约四十 
团。方觉痛。视火焦处已寸余。盖灸之迟。而初发处。肉已坏。坏肉盛隔。至好肉方痛尔。四旁知痛者。肉未坏 
也。又有言。 
一潘殿直居城南。施疮药每效。源即再拜邀讲。时已曛黑。火 满背。潘以手离疮五六寸许试之。云。疮高阜而 
热。不妨。(且云。怕不高而热气少者。)病者食粥讫安寝。(前此六夜不寝。)至晓示之疮。如覆一瓯。突然高三四寸。 
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以千金所说。与潘氏高阜之言求之。突然高者。毒瓦斯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 
而浮攻肌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俱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五脏逼矣。至是方悟明堂图。与烟萝子 
所画。五脏在背。如悬挂然。今毒行分肉间。待其外穿溃。则内虚外实。虚则易入。实难出。较然可见。而 
听庸医。用寻常赤肿敷贴凉冷药。以消散之。此借寇兵也。源痛自咎。为人子不晓医药。致亲疾危甚。荷神明扶 
佑于苍茫间。问知艾力已危而获安。顾何以报神明之德。唯详具灸效。及以名医所论。长者所教。体常治疗。将 
养避忌之法。尽告后来。庶以推展圣贤垂济之意。警发人子之用心。少谢母氏独获更生之幸云。壬午上元日颖昌 
史源序。 
〔定斋居士五痔方〕宋志一卷 佚 
〔宋氏(霖)丹毒备急方〕宋志三卷 佚 
〔李氏(阙名)痈疽方〕宋志一卷 佚 
〔亡名氏治发背恶疮内补方〕宋志一卷 佚 
〔亡名氏卫济宝书〕宋志一卷 未见 
陈振孙曰。卫济宝书一卷。称东轩居士。不著名氏。治痈疽方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卫济宝书二卷。旧本题东轩居士撰。不著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列其目。 
为一卷。世间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内。尚有其文。并原序一篇。称予家藏痈疽方论二十二篇。图证悉具。可传 
无穷。故记之曰家传卫济宝书。序中具述方论之所自来。而复言恁文注解。片言只字。皆不妄发云云。然则是书 
所载。本以经验旧方。裒辑成帙。惟中间注语。乃东轩居士所增入耳。又别有董琏序一篇。纪其得此书于妻家汪 
氏始末。中有干道纪年。知东轩居士尚当为孝宗以前人。特其姓名。终不可考。至徐文礼。不过校正刊行。而所 
作后序。亦有举诸家治法。集成一书之语。乃当时坊本。售名欺世之陋习。不足信也。其书首列论治诸条。皆设 
为问答之词。原序以为传之不老山高先生。其说颇荒诞不可稽。而剖晰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 
其后胪列诸方。附以图说。于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害。抉摘无遗。多后来医流所未见。谨因其旧文。掇拾排比。 
析为上下二卷。着之于录。以备医家之一种。其乳痈软疖二门。则别系之卷末。俾各从其类焉。 
〔李氏(迅)集验背疽方〕书录解题一卷 未见 
李迅序曰。耕当问农。识当问婢。业之贵乎专门。固也。苟得于口耳道听。古人所不取。余自上世。本以儒 
术名家。取科第与乡荐。代不乏人。今犹未艾于医方。特寓意于其间。志在济人而已。他无苟焉。其视徒广于收 
方。每有所得。靳而不与人者。心实病之。凡士大夫家传名方。每喜于更相传授。至于医生术士。或有所长。赂 
以重贿。幸而得之,则必试而用之。心知其经验有固。病来叩随证赠方。一无吝色,行之无倦。继志述事。今历 
二世。独背疽之疾。世医以为奇疾。望风敛手。于是尤尽心焉。始则试之田夫野人。中则用之富家巨室。久而献 
之贵官达官。有如印券契钥之验。屡欲编集。以贻后人。愧非专门而止。兹因贤土大 
夫。适尔过听。谆谆下问。欲广其传。乃退而敬叹其存心之良。高出收方之士数百等。用是不敢固辞。取平昔所 
用经验之方。从而编次。明辨其证候。详论其颠末。与夫用药之先后。修合之精粗。病者之调摄。饮食居所之戒 
忌。靡所不载。自知鄙俚而繁赘。然以口授心传之术。而寄于笔端。一或不详且尽。因致错误。则性命所系。阴 
谴之报。其谁尸之。故不耻而为之撰集。用药之际。更宜读思之。明辨之。宦游四方。闻见益广。续得名方。因 
风教告。以警不逮。岂特愚之素志。实君子闻善相告之意也。庆元岁在柔兆执徐。律中大吕中浣日。遂江李迅嗣 
立书。(外科精要) 
陈振孙曰。李氏集验背疽方一卷。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条。其论议详尽曲当。 
四库全书提要曰。集验背疽方一卷。宋李迅撰。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此书见于陈振 
孙书录解题。称所集凡五十三条。其议论详尽曲当。马端临经籍考。亦着于录。而题作李逸撰。与书录解题不合。 
今案此书。前有郭应祥序。亦云嗣立名迅。则通考误也。背疽为患至钜。俗医剽窃一二册方。或妄施刀针。而于 
受病之源。发病之形。及夫用药次第。节宣禁忌之所宜。俱置不讲。后夭瘀者。十恒八九。今迅所撰。于集方之 
前。俱系以论说。凡诊候之虚实。治疗之节度。无不斟酌轻重。辨析毫芒。使读者了如指掌。中如五香连翘汤。 
内补十宣散。加料十全汤。加减八味丸。立效散之类。皆醇粹无疵。足称良剂。至忍冬丸。与治乳痈发背神方。 
皆只金银花一味。用药易而收功多。于穷乡僻壤。难以觅医。或贫家无力服药者。尤为有益。洵疡科中之善本矣。 
读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订。仍为一卷。其麦饭石膏。及神异膏二方。诸方中最神妙者。而永乐大典。乃偶佚之。 
令据苏沈良方。及危亦林得效方补入。又赤水元珠。亦载有神异膏方。与得效方。稍有不同。今并列之。以备参 
考焉。 
〔按查文献通考。亦作李迅。其误作李逸者。见于国史经籍志。提要说失考。) 
〔伍氏(起予)外科新书〕(旧作起子讹)宋志一卷 佚 
邹应龙序曰。大抵痈疽。发于背者。至危殆之疾也。多至不救者。夫岂皆命也哉。然有法可活。非膏涂末敷 
之能愈。初觉便从头上作艾炷。宜泄蕴毒。使毒瓦斯亟夺。而无内蚀之患。惟头及颈则否。此更生法也。灼艾之外。 
则又有奇方存。起予平昔屡用屡效。实不敢私。以广其传。开禧丁卯十月旦日。江南西路提刑邹应龙为之序跋。 
刊于章首。(外科精要) 
〔亡名氏外科积要方〕佚 
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张氏(允蹈)外科保安要用方〕宋志五卷(书录解题作三卷)佚 
陈振孙曰。外科保安方三卷。知兴化军毫社张允蹈家藏方。龚参政茂良刘太史夙为之序跋。 
〔亡名氏五发方论〕书录解题一卷 佚 
陈振孙曰。五发方论一卷。不知名氏。亦吴晦父所录。 
〔李氏(世英)痈疽辨疑论〕二卷 存 
史弥忠序曰。余尝观隋大业中巢元方等。着诸病源候论。其论痈疽诸证。固多本于古书。但能定人以必死之 
期。而未尝示人以救死之方。然则此书流传于世。见之者毛骨竦立而已。果何益乎。近时陈无择三因方盛行。所 
谓病有三因者。实原于金匮要略。非臆说也。其为痈疽叙论。谓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而此二毒。发无定 
处。常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可谓明白简易矣。然考其所用之方。则 
不能无疑。如乳香连翘。与漏芦二汤。及洪丞相所序内补散。固已明言不可守此一法。而普攻之矣。但谓内因则 
用远志。外因则用大黄。不内外因则用甘草。所谓阴则热治者。初未尝有方及之。后虽有内塞散一方。亦用附子。 
但施之于热退脓血不止之时。非是用于其疾兴作之际。则夫热治之说。竟成泯默而无传可乎。余弟定叔得此疾于 
积年患渴之后。不数日间。肿大如杯。势极可虑。不敢轻用外科。父子兄弟。相与为谋。惟有李君太医。老成更 
练。可付兹事。丞致礼招之。至则诊其脉。察其证。遽举手相贺曰。此阴病也。见得甚明。无唐过忧。但用多备 
雄附等料耳。暨服其药数日。病者大觉烦躁。且索冰水。沃手盥湔。至呼诸子来前。而诰李君曰。汝以附子杀我。 
我死。儿辈忍不从汝取偿吾命乎。李君但笑而唯唯。不得已而应之曰。今夜乃住此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