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思维法-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可尼的成功启示我们,把创新思维目光延伸得更远些,创新思维空间的突
破.往往能带来创造发明的成功和飞跃。
立体思维之六:提起雷达,人们都会想到地面上一个个旋转的雷达天线,向
空中搜索目标。那么,能不能制造一种透视地下物体的雷达呢?对科学家来说,
创新思维没有〃禁区〃,他们把创新思维的目光从地面扩展到地下。通过研究和
探索,科学家们成功制造出地下透视雷达。其关键部件是由传感器、控制器、图
像记录仪和磁带器组成,能在微电脑指挥下自动进行〃观察〃,工作原理与探测
天上飞机的雷达十分相似。它的天线形如长柄环状仪器,能向地下深处发射一种
持续时问为l 毫微秒的脉冲电波,当电波碰到地下的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然
后反射信号为天线所接收,再经放大处理,最后在雷达屏幕_L 直观显示出地下物
体的图像。地下透视雷达在许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找到藏在地下的石油、
煤炭、矿物资源,可以用来寻找海底矿物、沉船等。英国一家打捞公司用这种地下透视雷达找到了一艘19 世纪沉没于泰晤士河、被沉积几十米厚的泥沙覆盖的
沉船。地下透视雷达还可用于考古,查找水库大坝内部的裂缝,寻找山崩或雪崩
后被埋的幸存者,了解地厂管道或电缆位置走向,等等。由此可见,学会全方位
地拓展我们的创新思维空间,必定能取得多更新的发明创造。
37 。 U 形思维
U 形思维的实质是:迁回前进。中国有
一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其体现的,恰
恰就是U 形思维的妙处。
1943 年2 月,希特勒调集四个德国师、一个意大利师的联合特种部队以及
南斯拉夫的傀儡军队,集中围攻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西波斯尼亚和中波斯尼亚解
放区,企图消灭铁托率领的这支民族解放部队。
为粉碎纳粹的阴谋,铁托率领由四个师组成的突击队,并掩护4000 名伤员,
向东南方向突围,转移到门的哥罗地区。这次规模巨大的战略转移事关全局,为
确保战略转移成功,铁托命令各地部队加强对德军的牵制,分散德军的注意力,
间接策应突击部队。而转移行动成功的关键,是必须安全渡过涅列特瓦河。铁托
的突击部队被德军堵在河的左岸,而且德、意法西斯部队加紧从涅列特瓦河的上
游对铁托部队构成包围态势。
为尽快过河,突击部队几次向桥头发起冲击,但都被德军的密集火力击退,
形势十分危急。这时,铁托一反常规果断命令:〃炸桥!〃突击队员在桥头埋下
炸药,〃轰〃的一声巨响,大桥塌了一段。
为迷惑敌人,炸桥后,铁托命令部队迅速撤退。德军这时似乎恍然大悟,以
为铁托的部队不是要过河,而是要在河的左岸进行活动,所以才炸掉大桥,以阻
止德军过河进攻。德军朝河对岸一看,突击队像一阵风一样席卷而去。德寇大呼
上当,连忙转到下游的渡口过河追赶突击队。铁托的部队兜了一个大圈。看到德
寇上当后,铁托命令突击队突然神速折回桥头。这时,德军只顾追击铁托的部队,
河对岸已没有一个德军把守。突击队挖好工事,建立桥头阵地,做好阻击纳粹兵
的准备。同时,铁托命令突击队以最快的速度,借助原来的旧桥墩,连夜在断桥
处搭起一座简便的吊桥,将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扒到河里,人员携带轻便武器,
扶着轻伤员,抬着重伤员,闪电般地渡过涅列特瓦河,进入门的哥罗地区。军拼
命追击铁托的部队,以为合围成功,朝着山谷持续:炮击,并运用轰炸机疯狂轰
炸,闹腾了好几天,结果发现大山空空如也。当德军接到铁托部队早巳从断桥处
渡过涅列特瓦河时,不禁大吃一惊,恍然大悟的德军才明白过来:突击部队先炸
桥,是为了转移视线、迷惑他们,掩护过桥的真实意图,使德军判断失误;然后
又佯装撤离,采用调虎离山之计诱敌上当,当德军中计离开大桥后,哭击部队就
可以从容不迫的搭桥过河。
突击部队过河后,铁托又命令把大桥全部炸掉,以防止德军过桥追击。后悔
不迭的纳粹德军掉头跟踪追击铁托的部队,可是,等他们到达涅列特瓦河的断桥
处才发现,连原来的断桥也没有了,早已被突击部队彻底炸光了。
… -一胜敌自有妙计,强攻不如智取。将在智而不在勇。军事谋略创新始终是
指挥员的第一职责。铁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非凡的创新思维― 〃 U 〃 
形思维,让思维来一个180 度的大转弯,并以这种'; Ll 〃形思维为基础巧施连环先炸桥― 后搭桥― 再过桥― 最后再炸桥
铁托这种uU 〃形思维的创新之处,从心理学上讲,是根据对方的心理需要,
采用了因势利导〃投其所好〃、〃顺佯敌意〃的思维方法,用〃欲取先予〃的心
理原理顺从敌人的心理需求,以转移视线迷惑敌人,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
在煤油炉出现之前,人们生火做饭都是使用木炭和煤。
美国一家销售煤油炉和煤油的公司,为引起人们对煤油炉和煤油的消费兴
趣,在报纸_L 大肆宣传它的好处,但收效甚微,人们继续使用木炭和煤,煤油炉
和煤油仍然无人问津。
面对积压的煤油炉和煤油,公司老板突然灵机一动。他吩咐下属将煤油炉免
费赠送到各家各户,不取分文。就这样,收到煤油炉的住户们尝试着使用它,而
没有收到的纷纷打电话向公司询问,并索要煤油炉,在很短的时间内,积压的煤
油炉赠送一空。公司员工们觉得十分心疼,但老板却不动声色。
不久,有一些顾客上门来,询问购买煤油的事;再后来,竟有顾客要求购买
煤油炉。原来,人们在使用煤油炉后,发现其优越性较之木炭和煤十分明显。家
庭主妇们在炉里原有的煤油用完后,仍然希望继续使用煤油炉,但人们已经一天
也离不开它了,只好又向公司购买新的煤油炉。在循环往复中,这家公司的煤油
炉自然久销不衰。
这个案例.也是u 形思维的体现。U 形思维的实质:是迁回前进。中国有一
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体现的也是U 形思维的妙处。
日本的很多企业采用'; LT ' ,型决策法。其决策过程是:由上层机构提出方针,
经员工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再回到上层作出最终抉择。这种决策的运行轨迹
与英文的大写字母勺〃相似,故称'; ' J 〃型决策法。之所以采用〃U "型决策法,是因为人们发现企业要跳出经营多年的老本行,参与新行业、新产业的竞争,在
全新的领域发现靠机会.靠少数人决策是很难成功的。为了使每个员工热爱企业,
与企业共存共荣,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采用utI 〃型决策法。为了实施〃U 〃 
型决策法,他们改革了刻板的人事制度,实施企业内招考制度。每个员工都可以
根据决策的需求、部门职务的空缺和自己的能力,直接向人事部经理申请报考。
松一「电器公司为鼓励员工想办法、出主意,专门建立〃企业内风险制度〃,规定:
谁提出好的建议,拿出好的方案,谁就可以出面〃组阁〃。在改革陈旧人事管理
制度的同时,他们还对包括参与决策在内成绩出众的生产经营者,给予物质和精
神上的双重奖励。在物质方面,加大一年两次奖金的数额,再额外增加红利及合
理化建议专项奖金;同时,把参与决策的成绩作为晋级加薪考核的依据之一。
38 .极限思维
所谓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思考的问题
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
步地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就会水落石
让我们先解一道题目:
两个人在圆桌上轮流平放一枚同样大小的硬币,后放的硬币不能压在先放的
硬币之上,连续下去,谁放下最后一枚而使对方没有位置再放时,谁就获胜。设
两人都是能手,试问是先放的胜还是后放的胜?
思路最容易受阻的情况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现状过于复杂,各种现象之间的变量受随机因素影响太大,使人无法厘清极为复杂的各种关系。在这种情况
下,运用极限思维(极限假设法)似乎是一条出路。所谓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思考
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步地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便
会凸现出来。
上述题目的解决思路是:可以用极限思维的方法将这一问题巧妙化解。如果
我们把想象推到极限,假设桌子小到只有一枚硬币大小,或者硬币大到桌面一般
大小,情形会怎样呢7 显然是先放的人会获胜。由这个极端的情况推论.不管桌
子有多大.硬币有多小,先放的人只要将第一枚硬币放在圆桌的中心,然后总是
将硬币放在对手所放硬币的对称点,这样,先放者就一定会获胜。
极限思维是一种非常奇妙和有效的思维技巧,例如:
一位老师对孩子们说:〃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比如一个人单独造一条
船,要花一年的时间,如果12 个人一起来造一条船,只要一个月就够了,可见
人越多,干活就越快,当然是成正比的。〃
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胆发挥说:〃如果365 人一起造船,只要一天,
8640 人只要一小时,而以51840 人一起造的话,只要一分钟就可以造出一条船
来了。〃
对此,老师无言以对。因为他的〃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的前提是错的,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人数和时间的关系才有意义。结构功能主
义正是通过这一事例发现了问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最优值的问题正是需要
在极限的假设中才容易被发现。
极限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极限假设,这种思维言方法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特别在重大的前提性理论的建构中,有着极其生要的作用。
事实上,童年的牛顿不仅仅是因为看见一个苹果落地就想到万有引力,牛顿
的思考是顺着极限假设的方向拓展的:树上的苹果为什么落下来而不是飞上天呢?
如果苹果树长到10 英尺高,苹果还会落下来吗?会,那么苹果树长到10 ( )英尺高
呢?还会落到地上;要是再长到1000 英尺、10000 英尺。。。 。。。 还是会落到地球上来。
但是,假如苹果树有一天能长到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落下来吗?当然不会,因
为苹果这时肯定是飞到月亮上而不是落到地球上。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来了:
在苹果树长高的过程中,即在地球和月亮之间必定有一个地方是中间值,属于未
定状态,这时,苹果既不会掉到地球上,也不会飞到月球上,而是处于一种极限
平衡中,这个极限值究竟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呢?这一极限点又在哪里呢?这种奇
妙的极限思维所导出的奇妙问题深深地困惑着早年的牛顿,并一步步引导他探索
引力的奥秘。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伽利略的惊人假设来理解什么是极限思维,极限思维的
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情境是这样的:
1 )如果你手中拿着一块石头,然后将手松开,石头就会下落。所有的东西
都是这样。过去的物理学家说:〃重的东西有回到老家― '地球'的
倾向。〃
2 )假如我推一个物体,比如一辆车,或者使一个球在水平面上向前滚动,
球功了,并且会继续滚动一会儿,然后才静止不动。推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