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乌有之乡电子杂志103期-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也不回避斯大林时期存在的问题。同年出版的教科书也基本上采取这样的写法。
但是俄罗斯的当权者对斯大林的态度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就拿学校的历史教学来说,他们一方面支持重编教科书,对斯大林的历史作用作了肯定,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学生学习索尔仁尼琴的著作的必要性。2008年8月初,改任总理的普京在会见教育和科学部长富尔先科时提出必须修订教学大纲,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学习索尔仁尼琴的作品。2009年7月,在索尔仁尼琴去世一周年前夕,作家的遗孀在普京会见她时提出把《古拉格群岛》作为必读书纳入教学大纲的建议,普京表示同意。'23'这样一来,如同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古拉格群岛》,另一方面又在历史课上对他们说斯大林是“高效的管理者”,这会使学生产生精神分裂症,最后留在学生脑子里的势必是索尔仁尼琴对斯大林搞的镇压的评价。'24'
再说一说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斯大林的看法。上面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七十周年前夕,欧洲安全合作组织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把二战的爆发归罪于德国和苏联,并把希特勒和斯大林相提并论,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国家也把希特勒和斯大林并提加以谴责。梅德韦杰夫进行了愤怒的驳斥,称之为“肆无忌惮的谎言”,他强调指出,实际上是斯大林“最终拯救了欧洲”。'25'在这之前,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直属总统的专门委员会,让它负责反对“损害俄罗斯利益的篡改历史的行为”的斗争。与此同时,国家杜马也通过一项法案,以追究肆意篡改历史者的法律责任。可见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比较坚决。但是在涉及对内政策的问题时,他对斯大林的评价就大不相同,甚至说他犯了企图“消灭自己的人民”的罪行。'26'
从以上所述来看,近年来在如何评价和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不仅否定和肯定斯大林的争论仍在继续进行,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有人在肯定的幌子下歪曲斯大林的形象,利用它宣扬君主主义思想;有人根据斯大林曾在教会中学上过学,推断他仍保持着宗教信仰,甚至认为形成了一种“东正教的斯大林主义”;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把他与列宁对立起来,强调两人之间的分歧,在赞扬他的同时贬低列宁;有人则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斯大林的思想和活动作片面的解释,使其符合本身的政治需要等等。这些新的倾向值得注意。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仅需要继续不断地揭露各种关于斯大林的新旧谎言,进一步澄清各种被歪曲了的历史事实,批判各种诬蔑斯大林的观点和言论,同时需要同各种歪曲斯大林的种种表现作斗争,恢复斯大林真实的历史面貌,对他的功过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斯大林的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国内的一些学者就已在研究斯大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首先要讲一讲斯大林的遗着的发掘、整理和出版。一些报刊陆续发表了斯大林的不少鲜为人知的文章和讲话。以科索拉波夫为首的一批左派学者开始为出全斯大林文集而努力。我们知道,1946年联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着手编辑出版《斯大林文集》'27',本来计划出十六卷,并在《文集》第1卷的出版说明里对各卷内容作了预告。斯大林在世时出到了第13卷,他逝世后,赫鲁晓夫下令终止出版,并毁了已制好版的其它几卷。根据第1卷出版说明里的预告,第14卷为1934~1940年的著作,第15卷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6卷则为卫国战争期间的著作。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胡佛研究所出版了《斯大林文集》的后三卷,不过对这几卷的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计划收入第15卷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没有全文采用,只取其中斯大林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将其放到第14卷,第15卷则改为收卫国战争期间的著作,第16卷也改为收战后的著作。科索拉波夫等人同意这种做法,不过对各卷的内容作了较大的增补。他们在1997年十月革命八十周年之际推出了这三卷,只印了两千册,在一两个月内就销售一空。
在这之后,科索拉波夫等人继续进行发掘、整理和出版斯大林著作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当年出版《斯大林文集》时根据斯大林本人的意见,没有把他的全部著作收进去。科索拉波夫等人经过努力,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编辑出版了第17卷和第18卷,前者收集了斯大林从十九世纪末到1932年12月的诗歌、书信、电报、他起草的决议、命令和声明等,后者则包括1917年到1953年的讲话、报告、书信、电报、谈话记录、批示、命令等。他们还有可能再编辑出版第19卷。与此同时,他们还对1997年出版的第14、15、16卷的内容作了调整和增补。已于2007年出版的第14卷增订第2版收入1934年3月到1941年6月战争爆发前的著作,篇目增加了一倍多。现在只见到第15卷第1部分,其中收入了从1941年6月战争爆发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的各种著作和文献。预计这一卷将分为三部分,内容将大大扩充。编者为他们采取这样的做法解释说:“我们预计文集会因‘过于’详细和收入从学院派的观点来看‘多余的’文件而受到责备,但还是有意这样做。我们通过这种做法彻底埋葬了赫鲁晓夫制造的‘斯大林是按地球仪制订作战计划的’这样的低级神话以及以下重复多次的谎言,即断定胜利‘不是有赖于’最高统帅发挥作用、而是‘违背’他的意志取得的。”'28'
科索拉波夫等花这样大的气力从事这项工作,大概是因为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自从受到批判以来,他已发表过的著作失去了重版的机会,他的手稿被抛在一边,没有人去进行整理和研究,更不用说发表出来了。在大约四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如此,结果人们对他的思想观点和活动已不甚了了,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这样,他们变得比较轻信,这使得反对斯大林的人便于进行歪曲和捏造,各种流言蜚语和歪理邪说容易传播开来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随着斯大林著作的整理出版,人们就有可能直接听一听斯大林本人是怎么说的,了解他的行为的动机和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这就有助于对事情的是非曲直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一来,听信造谣诬蔑和赞成无端攻击的人就会减少。而对研究者来说,全面了解和熟悉斯大林的著作是一个先决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研究就无法进行,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斯大林时期的各种档案材料陆续解密。学者们在整理和编辑出版这些材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把材料分门别类,按照某一重要问题或某一重大事件汇编成册付梓,例如关于大家关注的大清洗和劳改营的材料就出版了厚厚的几册。有些不属于机密、甚至说不上是档案的材料,因其能说明某些事实而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整理出版。这里要说一下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的日志,这日志从1924年7月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前逐日记载了他会见的人员,具体写明每个前来会见的人几点几分进办公室,几点几分离开。这些日志的片段曾在杂志上发表,现在全部记录已汇编成册于2008年出版。别小看这简单的记载,它纠正了某些讹传,对恢复历史真相起了一定作用。例如,1990年某些媒体引用一份据说是美国档案馆收藏的文件,大肆宣扬1939年10月17日斯大林曾在利沃夫会见希特勒,而根据日志记载,斯大林这一天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好几个人;又如有人曾散布说,斯大林在战争爆发时惊慌失措,放弃了领导,一个人待在别墅里,谁也不接见,而日志逐日记录了他会见的人,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天他就会见了二十九人次,随后几天也都是如此,显然这几天他一直在进行紧张的工作,为开展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斗争作各种决策和部署;再如马林科夫的儿子在回忆录里说,1941年10月所有政治局委员都撤离了莫斯科,斯大林也离开了十天,只留下马林科夫一人。但是只要翻一翻日志就可知道,在10月份政治局委员常到斯大林办公室来,斯大林还接见其它许多人。由此可见,大量档案材料的解密和公布,可以起纠正被歪曲的事实的作用,同时为研究者提供了最可贵的第一手材料。
俄罗斯学者在研究斯大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有一批比较严肃的著作问世,其中包括朱赫莱的《斯大林:真实和谎言》(1996)、尼古拉•;雅科夫列夫的《斯大林:上升的道路》(1997)、谢马诺夫和卡尔达肖夫的《约瑟夫•;斯大林》(1998)、索洛维约夫和苏霍杰耶夫的《统帅斯大林》(1999)等。据介绍,这些著作的作者态度比较冷静和客观,他们对斯大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研究著作有所增加。在这些著作中,不少学者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特别推重作家卡尔波夫的《大元帅》(2002)以及历史学家叶梅利亚诺夫的两卷本《斯大林:通向权力的道路》和《斯大林:在权力的顶峰》(均2002)。这两部书都已有了中译本。《大元帅》的作者卡尔波夫青年时代在塔什干军校学习时,曾因说了几句关于斯大林的话被加上进行“反苏鼓动和宣传”的罪名而被捕和判刑。他在1942年秋天上书加里宁请求允许他上前线去立功赎罪,他的请求被批准了。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撤销了当年军事法庭对他的判决。照他自己说,他完全有理由生斯大林的气。可是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在写书时一切都从事实出发,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与许多与斯大林有过交往和接触的人的回忆和谈话,力图客观地和真实地描述出斯大林的生平和活动。应该说,他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大元帅》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在短时间内几次重版。乌克兰的电影工作者将其改编为电视剧,不过它只在白俄罗斯电视台播出,未能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观众见面。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这样一件事。卡尔波夫在《大元帅》一书的第4章《1942年的严峻考验》里讲到,1942年2月斯大林曾打算与德国人媾和,亲自草拟了《给德国统帅部的具体建议》,提出如果双方达成协议,苏联准备与德国一起对英美采取军事行动。书中还讲到苏方代表第一副内务人民委员梅尔库洛夫曾与德方代表沃尔夫在被德军占领的姆岑斯克会晤,由于德方态度强硬,谈判未能取得结果。书中全文引用了斯大林的几条建议和梅尔库洛夫的报告。卡尔波夫认为这是斯大林有意“虚张声势”,目的是为了赢得时间,集合力量,虽未达到目的,但动机是好的。卡尔波夫的这种写法在俄罗斯国内外引发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延续了几年之久。有人认为如果情况属实,这将对斯大林的形象造成极大损害。历史学家、军事专家和档案学专家纷纷发表意见。首先他们对卡尔波夫引用的文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根据他们的说法,在各个档案馆里没有发现书中引用的材料,梅尔库洛夫的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