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乌有之乡电子杂志103期-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夫引用的文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根据他们的说法,在各个档案馆里没有发现书中引用的材料,梅尔库洛夫的报告的格式不符合当时的要求,他在报告上的签名与他在档案馆里收藏的其它文件上的签名完全不同,报告中的某些用语不符合当时俄语的习惯用法。还有根据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日志的记载,斯大林在1942年一年里没有会见过梅尔库洛夫,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很难设想斯大林会不对他“面授机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斯大林派他去与德国人谈判的可能性。同时他们认为,在当时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德国人在军事上遭到了严重挫折,苏联同英美的联盟正在加强的情况下,照常理说,没有与德国人媾和的必要。此外,德国学者也提供了一些情况。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说他多年来翻遍了许多档案馆的档案,没有发现沃尔夫和别的人参加姆岑斯克会晤的材料。他还提到沃尔夫1984年去世前在写回忆录时常来找他帮忙和咨询,从未提到参加过苏德谈判。卡尔波夫本人在记者问到他引用的材料的来源时,第一次说是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住宅里看到的,后来又改口说是情报机关的一位朋友给他看的。根据学者们分析,这两份材料是德国情报机关伪造的,目的在于制造苏联与其盟国之间的不和。《大元帅》的作者没有向专家们请教就相信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并写进自己的书里,这不能不给这部内容扎实、很有分量的作品留下一个显眼的瑕疵。
叶梅利亚诺夫的两卷本的第1卷从斯大林出生一直写到1929年,叙述了他的成长过程、从事的革命活动以及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并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的经过;第2卷则写他从三十年代直到逝世的活动。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大量材料,对斯大林的生平和活动作了全面的展示,揭露了社会上流传的关于斯大林的各种神话(在写本书前他曾发表过题为《关于斯大林的神话》的长文),肯定了斯大林的巨大的历史功绩。近年来,他还在报刊上不断发表关于斯大林的文章和谈话,并先后推出了《斯大林元帅——胜利的缔造者》(2007)和《面对侏儒们评头论足的斯大林》(2008)这两部新着。
近年来在斯大林研究方面观点比较鲜明而且作出了成绩的还有历史学家茹科夫。他先后出版了专着《斯大林:权力的秘密》(2005)、《另一位斯大林:1933~1937年苏联的政治改革》(2008)和《斯大林的人民的帝国》(2009)等专着。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值得注意的研究著作还有谢马诺夫的《斯大林:生活和活动的经验教训》(2002)、奥斯特罗夫斯基的《谁站在斯大林背后:——革命地下工作的秘密》(2002)、苏霍杰耶夫的《生活和传说中的斯大林》(2003)和《斯大林的军事天才》(2005)等。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斯大林本人的绝大部分著作已公开出版,大部分有关的档案材料已经解密并公布,其它文献资料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再要凭空编造就会变得比较困难。由于这个原因,对斯大林持反对和否定态度的人将会不同程度上改变他们的手段和方法。他们之中有的人将会从他们否定斯大林的观点出发,带着偏见选择和剪裁各种文献和档案材料。有的人则将更多地采用抽出个别事实加以歪曲和夸大,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的做法。也有人则将在被迫承认某些事实的同时,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加以说明,目的也是为了用这些事实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对诸如此类的做法必须坚决反对。为了使研究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像列宁所说的那样,“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29'必须“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0'在全面掌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研究的问题。应该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评价像斯大林这样的人物,反对用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斯大林,不把他视为抽象的个人,而视为一定阶级的代表;不把他的活动看作偶然的、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将其看作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列宁还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1'在评价斯大林时,也应该这样做。只有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认识斯大林这位复杂的重要人物,科学地说明他的全部活动,对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综上所述,现在俄罗斯国内在如何评价斯大林的问题上分歧依然存在,某些看法甚至还是完全对立的。由于斯大林这个人物与现实的政治斗争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他的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政治化的色彩。著名历史学家波利亚科夫在斯大林逝世五十周年时就抱怨至今还没有形成对斯大林的一致的观点,他认为历史科学的任务是对斯大林作出“最大限度地客观的、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的评价”。'32'由于斯大林还没有完全成为历史人物,人们还不大可能对他采取完全客观的和冷静的态度,因此这个任务恐怕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完成。
但是应该指出,目前在如何看待斯大林的问题上情况与十七八年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回想当时多少人往斯大林身上泼脏水,他遭到的诋毁和谩骂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斯大林本人早就预见到会有这样的遭遇。根据莫洛托夫回忆,战争年代斯大林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垃圾刮走!”'33'空军主帅戈洛瓦洛夫在题为《他领导了最艰苦的世界大战》一文里也提到斯大林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会见他时说过类似的话。'34'现在看来,斯大林的这一预言正在实现。“历史的风”早已刮起来了,已经刮走了多年来堆积在他坟上的一大堆垃圾,而且还在继续刮着。
在更早一些时候,在1939年11月,斯大林在会见女革命家和外交家柯伦泰时曾谈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提到了俄罗斯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当柯伦泰刚要说“您的名字也将载入……”时,斯大林打断了她,说:“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的许多事情将遭到歪曲和污辱,首先在国外,在我们国内也将如此……我的名字同样将会遭到诬蔑和诽谤。将会把许多暴行加到我身上。”他逝世后,情况确实如此。斯大林接着对形势的发展作了估计,指出发展的道路将更加复杂,甚至复杂到极点,转折将是最急剧的。但是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说道:“不管事态如何发展,到时候子孙后代的目光仍将关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各种事情和胜利。年复一年地将出现一代代新人。他们将重新高举起自己的父辈和祖辈的旗帜,并完全给我们以应有的评价。他们将在我们的过去的基础之上来建设自己的未来。”'35'
这里斯大林又预言他和他的同志们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会后继有人。尽管俄罗斯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状况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有大的改变,但是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尽管人们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还比较混乱,但是通过从事社会实践和接受实际生活的教育,思想也会逐步发生变化而开始觉醒。到那时候他们将会接过先辈们的旗帜,重新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不管时间有多长,道路有多曲折,可以相信,斯大林的这个预言也将会实现。
'1'见《莫斯科新闻》2005年4月29日~5月12日。
'2'见《苏维埃俄罗斯报》2005年4月28日。
'3'见《共青团真理报》2005年5月7日。
'4'见《真理报》2005年5月12~18日。
'5'见《俄罗斯报》2009年7月23日。
'6'见《俄罗斯报》2009年8月25日。
'7'见《真理报》2009年9月21日。
'8'《论据与事实报》2009年第36期。
'9'见《俄罗斯报》2008年7月24日。
'10'《苏维埃俄罗斯报》1998年10月8日。
'11'见《斯大林文集》第17卷的附录,2004年,第649页。
'12'见《真理报》2001年10月30~31日。
'13'《苏维埃俄罗斯报》2003年3月6日。
'14'《苏维埃俄罗斯报》2009年10月13日。
'15'《明天报》1997年第50期。
'16'见《共青团真理报》2009年8月15日。
'17'《真理报》2005年3月4~6日。
'18'《棱角》2004年12月21日。
'19'见《消息报》2004年12月22日。
'20'见《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21'见《生意人报》2007年7月16日。
'22'《生意人报》2007年7月16日。
'23'《消息报》2009年7月29日。
'24'见《独立报》2008年9月8日。
'25'见英国《卫报》2009年8月30日。
'26'《共青团真理报》2009年11月1日。
'27'原文为《СочиненияИ。Сталииа》,我国翻译出版时译为《斯大林全集》,似乎不妥。
'28'《斯大林文集》第15卷第1部,2008年,第XXIX页。
'29'《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
'30'《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
'31'《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
'32'《新闻时报》2003年3月5日。
'33'见丘耶夫的《莫洛托夫——掌握一半权力的统治者》一书,2000年,第396页。
'34'见《小说报》1995年第4期第11页。
'35'《斯大林文集》第18卷,2006年,第610页。
(《环球视野》)
 
 
返回目录〉〉
 
 
冲击力:“2012”的新纪元和全球化的海啸 
 
一、灾难和福音
电影已经在渲染时代。《2012》无情地描写地球的覆灭,这不是魔幻片,甚至也不是科幻片,更像预告片。而在哥本哈根,人类为地球的气候而唇枪舌剑、斗气上火。
电影也反映制度。《2012》中,在提前四年知道人类的灭顶之灾后,统治精英没有进行全面动员,而是在“马照跑、舞照跳”的情况下实施“绝密方案”(试想把跑马、跳舞的资源省点下来,可以多造多少诺亚方舟)。此方案美名曰“保存人类”,但普罗大众将被抛弃,只有极少数精英才有未来。其实,这是这种制度的必然选择。片中的美国总统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也只能如此选择,所以他必须为这种制度承担责任,以死谢罪。这种谢罪并不伟大,尽管被渲染为伟大,于是这种谢罪又为这种制度抹上一层道义色彩,人们被此麻醉,也使得这个制度免于审判,总统先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整部电影都在为垂死地球的垂死制度涂抹道德油彩。更深层的意义是,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文化反省,伴随沧海横流、神州陆沉的,没有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深沉悲悯,只有无动于衷的家长里短、男女私情,最后又是基于此的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了人类。于是,人类文化的反省成了美国文化的礼赞。一部悲剧又成了喜剧。最后诺亚方舟迎来了无限光明灿烂、海阔天空的新世界,灾难本身也被灾难抹掉了。
但是,毕竟这只是一部商业片而已。这确实是商业片,但也许不仅仅是呢?问题正在于此,也许这是有人让我们以为“这只是一部商业片而已”呢?也许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