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命回归-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着生命的力量,甚至星辰和整个星系,也有自身形成、发展及消亡的生命过程。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人生无疑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也最关注的问题。人生,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由生活、生死和生命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通常,人们最关心的就是生活。生活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生存,一是生存质量。

人活着,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身体离不开赖以维持正常运转的热量。除了这最根本的一条,家庭开支也是我们每天需要面对,需要解决的。有些人福报大,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财富与生俱来。尤其是中国人,做父母的喜欢为儿女积聚财产,好使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必为生存奔波。而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健全,基本生存似乎也不成问题。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一生都在为生存而忙碌。天天上班,拼命打工,无非是为稻粮谋,无非是为保障家庭的开支。他们活着的目的非常单纯,单纯到只剩下“生存”两字。 

其实,自然界中的动物:空中的飞鸟、海里的游鱼和地上的走兽,它们和人一样,也是为了生存,为了充饥而四处觅食。假如人类也仅仅是为生存而生存,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作为每一个生命体来说,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只有人类才会在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进一步追求生活的质量。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着眼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事实上,物质的改善给予我们的帮助远非我们以为的那么见效。所以,更为内省的人开始转向精神的追求,讲究生活品味的提升,即艺术的生活、宗教的生活。可以这么说,精神生活基于对自身的超越,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它生物所特有的现象。 除了我们共同关心的生活话题,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宗教家都在致力于生死问题的探讨。作为伴随人类一生的两大属性,生和死,既相互否定,又密不可分。

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

那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依唯物论者的观点:生从父母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妈妈生下我,我就有了。而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灯灭。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有限。 

依一般宗教的普遍看法:人在肉体之外,还有独立的灵魂。人的肉体固然会在几十年后败坏,会受到时间限制,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超然于肉体之外的灵魂是不死的,并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得到延续。基督教的教义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永生的期待上:受到限制的尘世生命在上帝的拯救下,分有上帝的生命而获得不灭的新生。在他们虔诚的祈祷中,死亡作为通向天堂的门户,又意味着新生的开始。唯物主义者认为生命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属于断灭论、一世论。虽然他们以科学作标榜,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科学方法只能对外部世界进行研究和改造,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对于唯物主义者的结论,宗教家所提倡的两世论,认为生命中有独立不变的灵魂,又落入了常见,同样不是最究竟的。 

佛教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现象,提出了三世论,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个环节。 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人生的确很短暂。可是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来认识人生,我们会发现:人其实是不会死的。所谓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不仅仅要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同时还要关心未来生命的幸福。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整体关怀,佛陀在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后,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开示了有关现世乐、来世乐和涅槃究竟乐的原理。

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人生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认识生命:生命究竟是什么? 

诗人说:生命是神圣的谜,是机密的法则。

生物学家说:生命是蛋白质,是氨基酸。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说法都不够完整。作为万物之灵,我们只有以智慧破译出生命的密码,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利用今生,而不是在对生命的敬畏中采取回避的姿态。 

我们的生命由两大系统组成:一是物质的系统,一是精神的系统。物质就是我们现有的色身,即生物学家所说的,组成我们肉体的那些成分。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带着父母给予的遗传基因。而我们的精神,同样有着独立的生命系统,有自身的遗传信息,那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业因。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相同的父母会生出秉性、天资完全不同的子女,原因是什么?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带着独立的生命信息来到这个世界,每个生命的起点都不相同。 

我经常说,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学佛的过程,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明白了人生是什么,知道了解生命、改造生命的重要性,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讨论生命的回归。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一、认识的回归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够对我们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人生观念,几乎每个人都在它的支配下生活。正确的观念,是建立幸福人生的保障。从哲学意义上说,观念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观念指导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人生?但同时,观念也来自于我们经验的积累。可以这么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对世界求取认识的过程。遗憾的是,一般人的观念往往是错误的。我们的观念,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认识又以感觉为基础。通常,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同自己的感觉,将我们所能觉知的事物和现象当作是唯一的真实。那么,我们的感觉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信赖呢?事实上,人的感觉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的感觉非常迟钝。在嘈杂的环境里,微小的声音会被淹没,使我们无法听清,甚至完全感觉不到。听觉如此,那我们的视觉呢?在黑暗中,即便是最亮丽的色彩、最优美的风景也形同虚设。如果不借助于科学的仪器,人类所能觉知的范围极其有限:太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需要显微镜;太远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需要望远镜……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和故事中的盲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仅凭我们的肉眼,仅凭我们的感官,我们能看到、能感觉的不过是大千世界所呈现的非常微小的局部,却忽略了它们背后更为巨大的整体和真相。如果我们不能充分了解这一点,而是执著于我们对世界肤浅的认识,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其准确程度无疑是值得怀疑的。 

其次,我们的感觉带有错乱性。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月亮何尝有过阴晴圆缺呢?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飞快地自转,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谁也感觉不到。很长时间内,人们一直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纪,伽利略首次观测到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对于那样的一个时代而言,他的发现是令人震惊的,是大逆不道的邪说。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他的时代,大约也很难相信这一和感觉全然不同的事实。 

天上的星辰在我们看来,小得似乎可以抓在手中,但天文学家却告诉我们,它们中的许多,比我们的地球要大得多。而其中的一部分,在我们看到的时候,早已不再存在,因为它们所散发的光芒,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光年才能抵达我们的视线范围。当我们坐在轮船中,感觉两岸青山在缓缓地移动,实际上两岸是静止的,是船的前进造成了我们的错觉;当一支笔插在水中的时候,看起来象是弯的,那是水的折射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那么,我们感觉的错乱是否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纠正呢?现在,我们都在高喊相信科学。但过去几百年中,随着科学的进步,每个时代都建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作为标准。一些貌似真理的结论,在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在不断被推翻。由此可见,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我们的感觉固然不可靠,而处于发展中的科学也不是绝对真理。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要受到情绪的影响。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缺点,我们也会看成优点;而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优点,我们也会当作缺点。当我们心情舒畅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好:阳光格外灿烂、天空格外明朗,树木在向你点头,花朵在向你微笑,小鸟在为你歌唱,蝴蝶在为你起舞……世界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而当我们心情受到压抑时,同样的世界却失去了色彩,笼罩在一片沉重的灰色之中。 

亲情和血缘,又使我们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显得特别重要,时时都牵动着父母的心。而在不相关的人看来,这个孩子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不会有任何区别,甚至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都是可有可无的。热恋中的男女,彼此把对方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能对你构成巨大的欣喜或伤害。对旁人而言,那至多不过是缤纷世界的一段小小插曲。 

感觉的片面和情绪的影响,使我们对世界难以产生正确的认识。而在一系列颠倒的观念中,名称和实质的混淆,更是我们经常所犯的一个错误。

事物都有名与实两个方面。比如桌子:既有构成桌子的实物,也有定义桌子的名称。那么,名和实究竟是不是同一样东西?不是的。名只是后天的约定俗成,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一个符号。但我们往往不了解这一点,以名为实,并因为对名称的执著,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

在生活中,我们最敏感、最在乎的名是什么?是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名字,不过是父母为我们取的一个代号,就像一号、二号一样,没有特定的自性。但我们有了这个代号以后,就会执著这个代号为我。当我们听别人提到自己名字的时候,耳朵马上会变得很长:是不是在说我?又在说些什么?如果听到赞叹和恭维,就欢喜;如果听到诽谤和攻击,就难过。对名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