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书原十卷,始见录于《通志-艺文略》道家类修养目。
《遂初堂书目》无卷数。《正统道藏》太清部所收十篇,即原卷数,合为上、中下三卷,题‘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着,纯阳真人吕嵓洞宾传‘。《道藏精华录》第六集亦三卷。《道枢》卷四十二《灵宝篇》系曾慥节选本,文字多异。重刊《道藏辑要》危集所收,格式同于《正统道藏》,唯不分卷。
《灵宝毕法》卷上为‘小乘安乐延命法四门‘: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据称,修此小乘法四门,可致人仙。卷中‘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
肘后飞金晶第五,玉液还丹第六,金液还丹第七。此中乘法三门对应于地仙。卷下‘大乘超凡入圣法三门‘:朝元第八,内观第九,超脱第十。此大乘法三门对应于天仙。又有‘十二科‘之说,见于《钟吕传道集》,即玉液、金液二门各分还丹和炼形两项,合十篇十二科。各篇又分‘六仪‘,即六种编例:‘一曰《金诰》,二曰《玉书》,三曰《真原》,四曰《比喻》,五曰《真诀》,六曰《道要》。‘《金诰》《玉书》(或《玉书箓》)、《真原》(或《真源义》)托于三清所说。《比喻》系以此物比他物,晓喻内丹之旨。《真诀》和《道要》为实质性的练功诀要,解说功法,提挈要领。
书中首言道生万物,有形而后有名。‘天地于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完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人之患病由于‘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当法卦象,养元气。静坐导引,咽液搓面,服气搐外肾,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又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谓‘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也‘。并具体讲述‘勒阴关而炼丹药‘等法。大致相当于后世所说‘筑基‘功夫。
论中乘三门之法,是本书的主干部分。书中次第详说‘肘后飞金晶‘、‘玉液还丹‘、‘玉液炼形‘、‘金液还丹‘、‘金液炼形‘诸法,并提出防止‘太过‘。据称,行到此处,‘内志清高‘,‘魂神不游‘,‘阳精成体,神府坚固‘;‘阴阳变化,人事灾福,神灵而皆能预知‘。神通多端,不一而足。
继而论大乘法三门,谓‘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生也‘。‘天地有五帝而比人之有五脏也‘,‘凡春夏秋冬之时不同而心肺肝肾之旺有月‘,‘真气随天度运‘,修炼亦当依时随运。又言:‘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物物无物,以还本来之象,法法无法,乃全自得之真矣。‘认为‘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言实者非道也。既为无体,则问应俱不能矣,既为无相,则视听俱不能矣。以玄微为道,玄微亦不离问答之累;以希微为道,亦未免为视听之累。希微、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其释‘超脱‘,谓‘须是前功节节见验‘而后可行,以致随意出入身躯,‘身外有身‘。并声称‘神出未熟‘,则‘无由再入本躯,神魂不知所在,乃释氏之‘坐化‘、道流之‘尸解‘‘。
全书要旨,归于明阴阳互含之理,‘配合甲庚,方验金丹之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之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不成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常怀征战之心;
自下升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添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如此即可‘超凡入圣‘。书中还对部分内丹隐名作了解释。
此书是钟吕金丹派的基本教典,阐述了钟吕金丹派的教理、哲学观点,奠定了宋元以后内丹学的理论基础。为唐宋内丹学的最高水平,故研习内丹者皆视为必读之要典。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崔公入药镜
更新时间2009…12…24 12:11:39 字数:1156
《崔公入药镜》简称《入药镜》,一卷。崔希范撰。崔氏生平无考,据《修真十书-天元入药镜》有崔希范自述,题‘唐庚子岁望日至一真人崔希范述‘,知其为唐人,号至一真人。但唐代有四个‘庚子‘年,尚不能断定其为哪个‘庚子‘。但《道枢》卷三十七收有崔希范《入药镜上篇》和《入药镜中篇》,后者篇末云:‘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据此可以推知,崔希范生当唐末五代道士吕洞宾之前,或与其同时而稍前。
据宋萧廷芝《解注崔公入药镜》、明王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入药镜》是用诗歌形式写成。三字一句,共八十二句,合二百四十六字。对内丹理论和功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开篇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描写炼精化气‘得药‘时的感受。丹家以人生之元始祖气为‘先天气‘,呼吸往来之气为‘后天气‘,修炼时,采先天祖气为丹母,引后天呼吸之气归于祖气,‘内外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①接着说:‘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用四句话讲了内炼的周天功夫(即‘运河车‘)、修炼时辰及意念的重要性等三个问题。第三段:‘上鹊桥,下前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强调‘鹊桥‘的作用。人在出生之后,任督二脉已被中断,气无法作周天运行,崔希范将连接任督二脉之通道称‘鹊桥‘。鹊桥共有二处,据萧廷芝注,上鹊桥在舌,下鹊桥在阴跷穴。接通上下鹊桥,才能为采药、行火准备条件,直到结成至宝。第四段:‘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讲火候,即运用意念煅炼丹药。下面三段续讲内炼的其他功法及掌握原则。全文字数虽少,而内炼功法全讲到了。因其文字简练,易读易记,成为后世丹家常用之口诀。
《入药镜》除上面八十二句口诀外,又有《道枢》卷三十七所载《入药镜上篇》《入药镜中篇》和《修真十书》卷二十一所载《天元入药镜》。是用散文形式写就,所述丹法更明白具体。
唐末五代是道教方术的转折时期。此前,占主导地位的是行气、导引、外丹等古老方术。此后,内丹术逐渐兴起,不久即取代了那些古老方术而居主导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崔希范的《入药镜》起了重大地促成作用,这从后世许多重要内丹家受它之影响中可以看出。宋曾慥说:‘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②吕洞宾曾作诗赞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③宋代著名内丹家刘海蟾、张伯端、石泰、白玉蟾及其门人皆用其学,北宗一派亦援引其论,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
注:
①②③《道藏》第2册881页,第20册812页,第4册65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悟真篇
更新时间2009…12…24 12:12:21 字数:1603
《悟真篇》是内丹术的主要着作之一。北宋熙宁八年(1075)张伯端撰。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为总论。以‘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等来说明光阴易逝,利禄无常,劝世人‘修功积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学仙虽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强调惟有修炼内丹,才是唯一途径。并以‘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等语来坚定修炼者的信心。最后阐述内丹修炼种种方法与要点,以为达到‘玄珠成象,寿永天地‘的目的。
绝句六十四首为分论。内容虽与总论有所重复,但详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诗中各有一二句为重点所指。其一,概述丹功的全过程。指出:‘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
‘药‘即‘真种子‘,亦即‘精、气、神‘三宝。‘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告诫世人须善用‘三宝‘,切勿枉自抛丢。又以‘竹破须将竹补宜,覆鸡当用卵为之‘的原则,强调修炼之始,须以先天真一之气同类之物补足已耗损的精、气、神(称‘炼己‘或‘筑基‘),然后循序渐进,进入‘炼精化气‘阶段。其二,记载该书思想渊源。‘《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并谓自身‘尽从此处达真诠‘。
如取《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归根复命‘、‘祸福互变‘之论,以‘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发顺行万物化生,暗示逆行归原丹法。又取《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变‘之理,强调内丹修炼重在领悟真诀,适时动机,则阴阳施运,脏腑安宁。书中沿用《参同契》术语,排斥旁门小术,否定外丹烧炼,认为只有‘群阴剥尽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其三,阐发丹经要点。首论火候进退。强调‘火候‘的重要性,严防太过和不及。调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进而不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则反受其害。次论‘性命之学‘。虽是‘性命双修‘,但在功法步骤上要‘先命后性‘:‘始于有作人无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离,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无为(指性功)‘由之发展而来。‘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谓希夷大道,本出清静无为,而性命双修,可巧夺生死之权,故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本篇多讲‘炼精化气‘阶段,但亦多处涉及‘炼气化神‘阶段功法。如‘四象会时玄体就,五方全处紫金明,脱胎入口身通圣,无限龙神尽失惊‘。谓内丹之妙在‘和合四象,攒簇五行‘,精、气、神凝为纯阳之体,达通神入圣境界,此诗即概括了‘炼气化神‘全过程。
五言一首总括全部功理:‘女子着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变,一霎光焰飞,真人自出现。‘谓阴阳交感,先天真一之气于‘恍惚‘、‘窈冥‘之中‘无中生有‘,霎时之间,内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复律诗八十一首之意。
书成之后,张伯端认为其中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的传统‘命功‘阐述较详,而对‘炼神还虚‘(体现‘本源真觉‘)的‘性功‘发挥得不够。因此进而深研佛禅之学,然后形成《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