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所熟悉的保甲。但在《县组织法》中称为闾和邻(25户为闾,5户为邻)。
除区以外,每个自然社区最后须有选出的首领和议事会。然而,在举行地方
选举以前,首领要由县长任命。
不论《县组织法》付诸实施的前景如何,若根据国民党政府明确承担义
务要执行的孙逸仙《建国大纲》的规定,原来的《县组织法》中有关地方民
主的条款,是人们所能期望的最少的。县既须是行政单位,又须是自治单位;
县长是由科长和局长组成的县政会议的主席,与之平行的有选举出的县参议
会——拥有审查预算和政绩的广泛权力。在县以下,所有单位都被整个看作
“自治”机关,有选举产生的区长及下级参议会。自然,在选举程序制订出
来和民众受过自治实践教育之前,这些级别的人员仍由县长任命。②
然而,实施这样一个地方民主化计划的环境,有可能导致要求更大的控
制,而不是要求更大的地方自治。为内战的频仍和外国的侵略以及世界经济
大萧条的社会影响所困扰,政府视国内治安为当时大家最关心的事。结果是
加强了国民党内部,与民众参政相比,更注重官府和军队效率的分子的力量。
从1928年末开始,南京政府完成了《县组织法》的修订,它具有加强官府行
政的作用,同时推迟实施地方自治的日期。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各省民政厅的
代表的会议认为,县组织法在推行县参议会方面过于仓促,民众对此没有准
备。召集参议会要推迟到区长民选出来以后。接着把召集参议会规定为不迟
于1933年。①(对召集县参议会的犹豫不决,使人想起30年前袁世凯对于这
类组织的怀疑态度,当时地方自治运动几乎被摧毁。)根据民政厅代表会议
的精神,立法院通过一项法律(1929年5月11日),确认县长在有关地方
自治所有事务方面的“训导”职责。这项法律还通过把区长的任命直接置于
①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第826页。
① 赵如珩:《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际》,第77页。
②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第825—829页。
①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第553页。
省民政厅权限之内,以加强省政府在地方行政方面的作用。县长负责提出所
在县专门职能局的局长人选,由省政府任命,从而拥有控制这些局的较大权
力。②
同时,发现县以下行政的原有模式不适于普遍采用。经南京政府修改的
山西“行政村”制,接近于旧保甲的用数字表示的聚合体原则:一个行政村
应有100户左右,把几个小自然村连结起来,由政府任命的首领管理。南京
政府现在发现它与自然聚落单位太不一致,遂颁令恢复更习用的民国初期的
“乡”、“镇”的名称。③这也是放弃单一的国家地方行政制度,同时承认南
京控制华东和华中以外的省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
就自治和行政改革而论,省长们越来越发现《县组织法》的宗旨不实用。
内政部主办的两次省民政官员会议,作出了旨在冲淡原来宗旨的决议。1931
年举行的第一次“内政会议”,决定放松对地方单位规模的严格的数字限制;
限制乡和镇的行政聚合体不超过1000户,在稠密居住区是不现实的,因为这
会造成地方控制网络过细,在经费或人员配备上都不能做到。而且,限制区
长只能由经过训练的地方政府人员担任也不现实,因为训练所需人员的设施
不足。最后,要求在1929年底以前全面实施《县组织法》,由于各省条件参
差不齐,也发现是不现实的。
第二次会议在1932年12月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抨击了《县组织法》。
由于地方传统和社会条件千差万别,实行全国统一的制度已不再认为可行。
今后,无论县以下地方单位的规模,还是其组织原则和命名方法,都无须听
命于南京的内政部。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自治作为地方组织的原则加以攻击。
县以下单位,从区开始向下,原为《县组织法》指定的纯自治体;而今地方
自治只是那些单位职能的一部分——它们也应是县官员领导的低级行政单
位。县本身如今主要是行政单位,作为自治单位只是次要的。在所有层次,
自治职能受到的约束更紧,例如,警察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事,而不是任何
自治体的代理。根据推荐的行事方式,县长对自治体的预算和活动有更大的
监督权,包括对自治议会通过的任何决议有实际的否决权。由各省民政厅长
提出的这些建议,目的在于监督和控制自治体,甚至要把它们变成县政的辅
助的分支机构。同时,这些建议等于承认南京政府以改组地方行政体制的标
准化形式,来贯彻其法令的权力非常有限。①
第二次民政会议建议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裁撤县政中的专门局,把它
们的职能归入县政府的相应科中。这种意见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简化的范围。
它具有通过加强县长对公共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力,使县政恢复更为习用的模
式的作用。然而,加强县长的权力本可以不那么依靠传统的办法,而更多地
依靠“CC系”扩大它的影响,即通过把中央政治学校受过现代化训练的毕业
生安插到国民党控制的省份当县长。如果是这样,那么清代以来县长权力的
减弱真正是一个严重问题。例如,蒋介石在1932年抱怨增设专门局分去了县
长的很多权力;他说,实际上是省政府类似的厅拥有任命和监督县里局长的
权力。①
②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第829—832页。
③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第830—831页;赵如珩:《地方自治之理论与 实际》,第350页以下。
① 《内政部年鉴》,1936年B篇,第639—642页。
①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第39页。
新政策下受损失的是省级的专门人员,以及民国初期以来即参加专门局
工作的地方名流。而今这两部分人都不能对县的财源有多大的控制。只是截
至20世纪30年代,地方名流介入县专门局有多深仍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看起来他们的介入从民国初期就有所减弱,当时地方文人学士对诸如教育和
经济发展之类的专门局颇能控制。如果是这样,那么20世纪30年代成为政
府改革口号的裁局改科,就是使县政府恢复到更为司空见惯的官府模式的最
后一个步骤。削弱地方的这类参与,同国民党统治初期发生的实际放弃地方
自治的计划如出一辙。②
到1937年,这类政策大都已被采纳,它们十分切合当时蒋介石在南昌行
营指挥的“剿匪”(反共)战役的精神。我们在接触到作战文书档案以前,
只有依靠推理来判断这种官府化的努力来自何方。③但是,有迹象表明蒋介石
和他的亲密顾问支持这些政策。
例如,裁局的计划似乎于1932—1933年出自湖北,可能得到了蒋介石手
下张群的支持,作为减少行政开支运动的一部分。这项计划为鄂豫皖共产党
根据地“剿匪”方面采纳,成为县级的官方政策。1934年3月,蒋介石在南
昌行营召开省主席会议,研究新的民政措施,作为其在江西及其他“剿匪省
份”军事围剿的补充。“裁局改科”的思想在蒋介石的秘书长杨永泰的报告
中,被宣布为普遍的政策。正式条例于1934年12月颁布,供所有剿匪省份
实施。不论这项改革是否达到了加强县长权力的目的,必须承认它所取代的
制度是浪费的和混乱的。让公文在县专门局与省会的对口厅之间往来,不经
过县长办公室,是削弱县政府,又是向地方政治注入另一种保护制度的做法。
30年代中期另一个官僚政治的进展,是重新设立区为县以下的公安单
位。人们当能想起区原是从山西样板借用来的,最终应担负自治的权力。以
后只是暂时放弃区,赞同民国初期以来的三级自然单位制。但是,30年代的
反共作战又使得区的地位突出起来。这项措施由鄂豫皖剿匪总部首倡(和裁
撤厅的措施一样),于1932年具体化,成为一种能够引入监督重建的保甲制
度的公安机构的方法。这项措施也在1934年南昌会议上得到蒋介石认可。问
题是只加强县一级政府是不够的。杨永泰抱怨说,区以下仍然是“土豪劣绅”
的世界。这些人大概更可能引起叛乱而不是平息叛乱。①无论如何,这样的地
方名流没有被看作是改革后的县政的有效工具。五个剿匪省份(河南、湖北、
安徽、江西及福建)如今(1934年12月)奉令在每县设立三至六个区,区
长经县长推荐由省政府任命。借自山西制度的官僚政治的特征,是区长不能
在其家乡县内服务;回避的规定传统上是正规官僚政治的约束手段,如今用
来控制县下一级的人事安排。②
在县、省之间,加紧官府控制也留下了痕迹。虽然南京政府已裁撤民国
初期沿用清代的中间一级的道,但是,30年代地方行政的特殊困难,导致若
干省政府重新实行这一级的监督。称为行政督察专员的官员,于1932年首先
②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第551页以下。
③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编:《各省高级行政人员奉召南昌 集会纪录》,1934年6月。
关于县政府,见《工作检讨》,第52—55页。又见 程懋型:《剿匪地方行政制度》;钱端升:《民国政
制史》,第556—557页;陈 之迈:《中国政府》,第3卷,第83—87页。
① 《各省高级行政人员奉召南昌集会纪录》,《工作检讨》,第56页。
② 程懋型:《剿匪地方行政制度》,第111—128页。
在剿匪省份任命,但渐渐更广泛地设立此职。治安,特别是反共作战,是他
们的主要事务。这种新设的机构是由这样一些组织,如江西为反共而设立的
“党政分会”发展而来的。颁布这一制度最初并未通过中央政府的正常程序,
而是(和刚才讨论过的县级措施一样)通过剿匪总部。由于按照宪法纲要其
合法性可疑(宪法纲要正式规定省县两级制),行政督察专员在最后出现的
行政院指示中被看作“临时措施”。实际上,“道级”督察专员(往往由县
长兼任)的职务,必然引起源自南京政府和剿匪总部的民政与军事条例混淆
不清的混合状态。①这种监督层次的重叠,违背国民党理论上继承的精神,即
强调民众动员而非官僚政治的机器。给人深刻印象的地方行政中层单位的继
续存在,也表明在一个交通不便、行政手续繁琐的国家里,省…县间的联系长
期不畅。
人们很可能想知道,国民党本身是否对促进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新关系
的发展作出过什么贡献。虽然孙逸仙设想国民党为“训政”的监督者,实际
上,县级国民党党部却发现它们几乎无法影响地方官府的所作所为。县党部
在经费上靠政府拨给,在威信上(和在接近省高级官员上)低于官僚政府,
充其量不过是使县长感到掣肘而已,几乎不大可能充当扩大民众参与地方政
府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如在其它方面一样,这个官僚政治国家的影响力严
重依赖作为整体的政治制度。②
国民党政府在迁都重庆期间,企图调整官僚政治与参与之间的平衡,并
在此过程中使地方政府恢复活力。这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